她故事|听海淀副校长聊聊教育那些事儿

蒲导读

教育于国于家都是个永恒的话题,十四期种子刘千作为一个海淀妈,同时又是上地实验小学副校长,常常被蒲公英姐妹们“围攻”,询问各种有关子女教育、择校等问题,下面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一位妈妈和老师的智慧加成。

本文长度约为2048字,阅读全文大概需要7分钟。

▲受访人: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副校长刘千

幸福成长

VS

揠苗助长

行文时正值一年一度的新学年入学报名季,家有升学娃的家长大多免不了焦虑。但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思考长远目标,确定近期目标,也许我们就会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向了。

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一切,教育则是首当其冲。东西海一直是公认教育资源最好的区,这有很多历史成因,包括地理区位带来的师资优势、毕业生口碑积累、长期点招的生源优势等等。虽然这些优势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会延续,但情况正在逐步变化。随着跨区教育集团联合办学、东西海锁区升学、多校划片、区内摇号派位、点招限制等政策陆续出台,师资均衡、生源均衡必然是大趋势。

关于教育的焦虑大多是家长的焦虑,实质上是家长们源自生存、阶层滑坡和教育攀比的忧虑,投射在了孩子教育和未来的期望上。再加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和房屋中介的推波助澜,家长能始终佛系实属不易。家长是孩子未来的规划师,表面上看是在考虑上什么样的学校、报什么样的课外班,实质上是在思考希望孩子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家长们都希望孩子的人生是幸福的,那么对孩子们来说,什么样的童年、青年和未来是幸福的呢?聚焦当下,孩子应该尽可能过得纯粹一些,做这一个年龄段孩子该做的事情,不懈怠也不急功近利;展望未来,孩子们长大了走入社会,能够去从事自己喜欢但也许并不光鲜的工作,能够获得内心的满足,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能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就是幸福的!家长们以此反思,我们现在做的哪些事情是有助于他向着幸福成长呢?

素质培养

VS

应试教育

北大教育学院神童副教授丁延庆对自己女儿的学习吐槽“很无力,很挫败”。很多家长也曾问我,一个当老师的妈妈,是否更能管好自己的孩子呢?其实,一样不好管理,但我却为此而感到幸福!管理的对象一般是“外人”,孩子却是和妈妈最亲的人,他在你面前不用伪装,开心或不开心,甚至不时的放纵都是孩子最真实的表现。因此,孩子在家长的面前不会是乖宝宝,却是最真实的孩子,我们应该为孩子还愿意向我们坦诚他的状态而感到幸福!

那么如何管理呢?其实换个词,如何互相陪伴、共同成长,视角就会不一样。想要孩子好“管理”,就要做到尊重孩子,平等信任,提出建议,帮助成长,用欣赏的眼光,接受不完美。成功的道路不是唯一的,当我们发现有更多选择的时候当然就不焦虑了,亲子关系自然也就改善了。而且我们也会发现每一条路上都有不同的风景,也终将到达理想的彼岸,只要理想不过于遥远,让孩子无有畏惧。

家校共建

VS

甩手掌柜

现在的学校,尤其是小学非常重视家校共建。孩子早期形成的习惯、态度、待人处事等对其未来都有重要影响,但这种习得过程无法单纯依靠学校完成。就孩子在校期间的软硬件而言,一个班的孩子面临几乎完全一致的外部条件,但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下来,不同的孩子差异就很明显,这其中最大的不同来自孩子自身和家庭教育的差异。所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家长与孩子、老师、学校之间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沟通、相互理解、给彼此空间、允许不完美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如疫情期间线上课堂、孩子们发生矛盾找老师告状、食堂饭菜是否卫生可口、教学安排是否照顾到所有同学、考试成绩公布方式、家长课堂等等,所有关乎孩子的事情都需要家长与学校、老师的相互配合。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喜欢老师,喜欢家长,才会更乐于听我们说,询问我们的意见,接受我们的建议。如果我们希望每一个孩子身边的成年人都能够给他良好的影响与引导,那么我们首先要先引导孩子去喜欢和欣赏。

校外培训那点事

校外培训是家长们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上,还是不上?其他孩子都上,自家孩子不上?怕跟不上!但是从今年上半年起,从教育部到北京教委,对线上线下教育机构不断出台整顿政策,从严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和公立学校教师,这些措施无疑将帮助家长回答上不上的问题。如果孩子几乎没有自己的课外时间,就意味着他们丧失了自己的思考空间,这是非常可怕的。孩子辛苦,家长激进,目标短浅,被大环境裹挟,这是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选择,着眼于我们最终的目标,而不仅仅关注眼前成绩,才会减少被裹挟。

教育部门这套重拳出击,是为了建立良性循环的教育环境。不鸡娃并不代表散养,我们要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良好的品格、强健的身心、学习的热情、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提升的学习能力等,这些才是我们需要花心思去培养孩子习得、成就孩子终身发展的重要之事。作为家长,很多责任是我们不可推卸的,不要想着把孩子送到机构就能培养出来,这会和孩子真正的需求相去甚远。

未来教育新期待

今年网络上流行一对热门词,“内卷”和“躺平”,代表着两种极端的态度。对教书育人这件事来说,要避免走这两个极端。对教育成效应当建立一种更完善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不单单靠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布政策或学校制定校内考核标准来实现,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家、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间达成共识,将教育目标上升到国策的高度,基于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形成对学校的评价,使最终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真正反映出教育目标。关注教育对国运的影响,将对学生的评价拉长到一生的长度,关注学生个体的终生成长和幸福感受,减少其他额外因素的干扰,避免短视行为的负面影响。

最后,分享一个图片给大家宽宽心,

让家长和孩子们都减少焦虑、轻装上阵。

撰稿/十四期品宣组黄芳

审稿/彭霞

主编/小睿

美编/卜媛 张慈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