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好的老师,也教不会不想学习的学生!
“再好的老师,也教不会不想学习的学生”,是真的还是推卸责任?
来自:英语时代
“再好的老师,也教不会不想学习的学生”,我认为是真的,绝对不是推卸责任!
我是一个教书育人32年的老师,我承认自己的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是很好,但我绝对可以拍着良心说:我想教好任何一个学生,我也不想让任何一个学生放弃学业。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生活却是非常残酷的。
有一类学生他们自己很优秀,学习也很主动,老师只要正确引导,认真教学,这些学生基本上都会有所成就。
老师们都知道,在自己的学生当中有一批学生非常优秀,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去学习,作为老师,只要认认真真地去教育教学,只要指点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所成就。
也有一类学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强力监督,他们成功的希望才会大大增加。
有一类学生,很聪明但也比较调皮,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开始都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强力监督,他们才会规规矩矩的学习,他们才会健康的成长。
这一类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他们的未来起很大的作用,如果家长或者教师对他们放任自流,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不思进取,人生也许就是另一个方向。
还有一类学生,我们可以这么说,老师如何努力,学生在学业上也不会有什么良好的发展。
这一类学生有的是智力问题,像这样的学生,老师怎么能教得好呢?还有的是心灵受到创伤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你也无法纠正过来。还有的是家长过分溺爱的学生,老师无论怎样优秀怎样努力,也很难改变学生。
如果单纯指课程学习,我觉得是对的。如果是广义的学习,那么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都可以想办法挖掘潜能,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人才。
孔子门徒3000人,出名的只有72人
万世师表孔子号称有弟子3000,但出名的只有72个。可见即使孔子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家,也没法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优秀人才,何况我们普通老师呢?
实事求是地讲,孔子培养出72个成名学生已经是空前绝后了,普通老师能在某一个领域培养出几个优秀学生就很不容易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老师的作用是知识传授、引导、激励。从根本上来说,学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是内因,老师是外因,外因只是推动力量,而内因才是主导力量。
老师在同一个教室给学生上课,学生们接受的是同样的教育资源。老师当然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杰出人才,可结局和差距是很大的,并且越到后期,差距越大,所以还是那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每个人的天资禀赋是有区别的
不同的孩子情商、智商、基因遗传确实差别很大。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尤其是到了后期,确实压力很大。
但话说回来,在学习上不开窍的学生也许在别的方面有擅长的东西,所以360行,行行出状元,不一定都要走这一条路。
内因决定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鸡蛋在一定的温度下孵化出小鸡,鸡蛋是内因,温度是外因。如果是石头,怎样的温度也蜉不出小鸡来,这是因为石头这个内因的问题。这是唯物辩证法。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这句话显然违背了唯物辩法,是纯粹唯心主义,过分地夸大外因的作用。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五个手指头伸出还不一般长。如果教育是万能的,人类皆是牛顿、比尔盖茨,个个全是伟人、圣贤,天下哪还会有罪恶!
当今教育的问题的确令人担忧。“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出不学习的学生”。这句话貌似正确,但也隐隐流露出推卸责任的倾向。过分强调老师的能动性有失公允,但师德却不可忽视,万事不能极端,搞对立,这不符合办教育的宗旨。做为师者,为人表率,德品为最。的确,老师很辛苦,整天吃粉笔沬、备课、批改作业、洞察每个学生的心理、思想、学习动态,与学生谈心,与家长沟通、联络等等,那一样都要用心血和汗水去换取。为什么社会、国家对老师的地位一再提高,受到人们的尊重,原因就是大家都理解老师的辛苦。但是,做为师者不能凭此自傲,降低自己的责任心,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不能挟私使行,把内心的一些情绪释放在学生身上,用不合理,甚至极端的方法对待学习后进的学生。应该指出的是,社会上是有一些人,总喜欢“挑事",唯恐天下不乱,本是小事一桩,却闹得纷纷扬扬,搞得遍地狼烟,人心惶惶。
由人到团体,由小团体到大社会都有着内外的有机联系,对待矛盾绝对不能简单化,不能一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微杜渐,自然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
孔子讲因材施教,所以每个孩子喜好,特长都是不同的,但是有好的老师引导,改变其思想,激发其学习动力,应该是能够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每个班级的学生本就是各有所长,如果说让一个老师发现每个孩子长处,因材施教,最后百花齐放,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是有可能的,但是说让一个老师把所有孩子都教成清华北大的苗子,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原因有:家庭不一样,谁能保证孩子放学后努力学习,谁能保证孩子回家后不玩游戏,谁能保证孩子家庭和谐。学习能力有差别,有的学生听一遍就掌握差不多了,回家不怎么学习就成绩优秀;而有的学生学了好多遍也很难熟记于心。基础不一样,基础深厚的孩子理解能力强,学习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有的孩子是已经落在起跑线上了,再追赶要比同龄孩子多付出很多。
思想不一样,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孩子为了学习可以不眠不休,有的孩子稍累一点就怨声载道……让每个孩子成为最优秀的学生,是每个老师最大的愿望,老师的辛苦付出也希望每个孩子理解和珍惜!一个班级只要大多数学生成绩优异就说明老师就是合格的好老师!
这两句话听上去都挺有道理,实则都有问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不知道是哪位专家、学者绞尽脑汁想出了这么一句话。对于家长而言,用这句话“甩锅”再好不过!从而忽视了影响孩子成绩的真正原因,没有做好家庭教育,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期。
单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违反了:
(1)世界上就没有一件事是绝对的;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学生成绩不可能只跟老师有关;
历史上也没有任何数据和例子支撑这一观点,就连我们的孔圣人不也“弟子三千,学霸七十二”么?还出了公伯寮这么一个败类,冉求不也被“开除学籍”了么?况且,孔子的学生都是自愿投到孔子门下的,都是“想学”的学生,学费还不低。
所以这句话就是一个纯唯心主义观点!害了家长、学生,坑苦了老师,没有起到一点儿积极向上的作用。
不过,这不是这句话的本意!其本意是强调教育者对学生教育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教育好每个学生,永不言弃!
可是,多数人理解不到这个层面!
“再好的老师,也教不会不想学的学生”
听上去好像没毛病,但确有推脱责任之嫌,我有几个问题:
(1)确定是学生真的不想学吗?
(2)学生什么都不想学吗?
(3)学生不想学是娘胎里带来的吗?
(4)想办法把“不想学”变成“想学”了吗?
确实,一般老师教不会不想学的学生,但又不能逼着学生去学。学生不想学,我们可以想办法让他变得想学。事实上多数学生最开始是想学的,是学不会才变得不想学的。
作为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能以“学生不想学”为由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学生不想学”做老师的本身就有责任,跟教会没教会关系不大。
我的观点是:不管什么事儿,都要努力去做。你可以没有那个能力,但不能没有那个态度。“再好的老师,也教不会不想学习的学生”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不代表不想学习的学生一定没有前途,而是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