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京味:京味文化处境尴尬(上)
家门口受宠 南方人不认
京味电视剧遭遇改名
大凡在北京居住生活的人,几乎没有不喜欢京味文化的。为什么要用“几乎”?因为生活中还有不少北京人不见得喜欢京味文化,这里的原因比较复杂,恕不赘述。但有一种事实不可否认,甭管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只要有文化,而且把自身的文化融入到北京文化之中,他必然喜欢京味儿。这话搁在几年前说,不会有人摇脑袋。可是现在说这话都显得底气
不足。为什么?因为京味儿文化本身眼下的处境十分尴尬。说得邪乎点儿,京味文化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下一步该往哪迈步,一时让人有些茫然和惶惑。拿我的创作经历和作品的命运来验证此话,很能说明问题。
您大概看了日前在北京电视台二套节目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似水浮生》,此剧是根据我10年前写的长篇京味小说《故都子民》改编的。改编后的电视剧情节与原作相比变动较大,这里就不多说了。单说剧名的改动。我认为《故都子民》比《似水浮生》更好一些。但是在剧本改编之初,制片人之一,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认为这个名儿太京味了。如果打电视剧市场,必须改名。晓龙跟我是10多年的朋友,他的意见我自然要尊重。当然他有他的道理,我自然不好多说什么。何况小说的版权已然出让,嫁出去的闺女不由娘。剧本最初的名字叫《京都烟云》,拍摄完,制片方觉得“京都”俩字仍有京味痕迹,后来给改成了《似水浮生》这样一个让人看不出来有京味的片名。
我的另一部长篇京味小说《胡同根儿》的命运似乎更透着几丝凉意。改编成电视剧以后的片名叫《众里寻她千百度》,这个片名让人简直不知所云,而且跟京味文化毫不沾边。可是制片方却非常看好这个片名,实际上这个片名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片子拍完后,在市场上卖得相当好。只是由于内容上的原因,广电局审批时没通过,暂时没在各电视台播出,据导演陈燕民说,以往京味的电视剧在广东上海等南方城市几乎没市场,而这部《众里寻她千百度》,因为有张铁林、斯琴高娃、李成儒、李丁等名角出演,被格外看好,广东电视台出高价买下首播权,并且准备邀主创人员与广东观众见面,可惜因没拿到播出许可证而搁浅。陈导酷爱京味,改片名也是出于无奈,他非常喜欢《胡同根儿》的片名,因为要打南方市场,京味只好让步,不过,他在片名上作了特殊处理,先打《众里寻她千百度》的片头,然后又用醒目的大字打出《胡同根儿》。他说这种处理也许能弥补一下他对原作名字的喜爱之情。
我今年初出版的长篇小说《大酒缸》因标有京味再次遇到窘境,有两家影视制作单位跟我洽谈电视剧改编之事,因我力主保持原味儿并且坚持不改片名,遭到对方的冷遇。
许多读者知道根据我的原作改编的电视剧《人虫儿》。这部京味儿作品因为味儿正,片名也姓“京”,受到了普遍的好评。殊不知当初广电总局审片时,片名险些被改。审片那天我在场,审片的几位老同志不是北京人,认为片名叫《人虫儿》南方人看不懂,会产生误解,建议改为《人往高处走》。多亏审片组的徐起先生站出来对北京土话中的“虫儿”解释了一番,片名才保住,不过为解除其他几位的疑虑,把“儿”给去掉了。
徐起先生是《北京土语辞典》的作者徐世荣先生的公子,他算是老北京,又受其父的影响,自然对京味文化有感情,如果不是有他在场,您看到的这部电视剧恐怕就不是《人虫》,而是《人往高处走》了。京味电视剧遭遇到的尴尬,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了京味文化的处境。(文/刘一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