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记者新疆行)红柳大芸为策勒县打造双赢产业
策勒县红柳大芸基地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苏莉 朱奇):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出发,向东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策勒县红柳大芸种植基地。这里道路两边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景观——大片的沙地上不疏不密地生长着低矮的红柳树和梭梭草。这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地貌,而是策勒县为了防风固沙人工种植的。
策勒县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面积50%多,山地面积40%多,适合人类居住的绿洲面积不到5%,常年饱受风沙危害。县林业和草原局治沙站站长吐尔洪·加帕尔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大风沙,就淹没了9个村庄的23000亩耕地,63户村民被迫搬迁,甚至策勒县城也因为风沙而三次被迫搬迁。
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策勒县通过沙漠化防治、植被修复等综合措施,成功地让沙漠后退了20多公里,将“沙进人退”变为“人进沙退”。
在长期与风沙做斗争的同时,策勒县还积极发展沙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2006年,策勒县引入大芸种植项目,在用于防风固沙的红柳和梭梭根部嫁接大芸,从此大芸和红柳这对共生的好兄弟为县城打造出经济与生态相互促进的双赢局面。大芸学名肉苁蓉,中医称其为地精或金笋,是极其名贵的中药材,素有“沙漠人参”之美誉,历史上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目前红柳大芸基地总面积2.4万亩,平均亩产大芸250公斤以上,年产值超过5500万元,在为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红柳大芸基地建设不仅扩大了当地林草规模,提高了防风固沙效果,也推动了农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使策勒县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未来当地将进一步开发沙产业文化,充分发挥红柳大芸的经济和生态效应。
新采挖出来的大芸
通过地灌人工种植的红柳和梭梭
寄生在红柳根上的大芸
人工采挖大芸工作
晒干的大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