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财报“四步法”
读懂财报第一步:发展战略来“导航”
没有战略分析作为指导,报表分析有时往往得出与事实背道而驰的错误结论。这是分析财报的第一个切入点,因为会计数据只是企业实施其经营战略的财务表现,如果剔除战略及其实施的情境因素,报表分析只能是一种重形式、轻实质的“数字游戏”。
以流动比率为解读对象,通过戴尔的财务案例来进行直观的解释。一般财务理论认为,流动比率在2左右较为合理,而戴尔公司的流动比率从2000年的1.47下降到2004年的0.98。这是否就能得出其现金周转不灵,短期偿债能力严重不足,戴尔“快死”的结论呢?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戴尔长期倡导和实施的是低成本领先战略。对该类企业而言,毛利率较低,只有通过较高资产周转率,才能保证一定的资产回报率,可见资产周转率及其相关的运营资本管理,才是在战略指引下分析戴尔的效切入点。
财报数据显示,戴尔的现金转化周期(即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加上存货周转天数减去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2000年的-18天变为2004年的-36天一一这意味着戴尔营运资本的管理已达到了用供应商的资金为自己赚钱的境界,就是说,戴尔选择的是用别人的钱赚钱(OPM)的盈利模式。戴尔不但没有“接近死亡”,反而是“活力无限”!
读懂财报第二步:三张报表将企业看透
从北美和欧陆吹来的刺骨寒风巳将通用汽车吹了个透心凉——在申请破产保护前几年,通用汽车的债券就被标准普尔由投资级别降至垃圾级别,此举使通用汽车成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垃圾”公司。从财务报表分析的三个逻辑切入点出发,通过对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拉响了通用汽车的寒潮警报。
1.利润表一一分析盈利质量
销售收入和利润的成长性和波动性,能够体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市场份额增长情况以及现金流量的稳定性;而毛利率则表明管理当局可以投入到研究开发和广告促销等 费用的空间。
从通用汽车1990年到2004年的报表显示,销售收入和利润毫无增长趋势,同时利润还表现出强烈的波动性,2003年通用汽车的毛利率微乎其微, 根本不足以保证其在研发和广告方面的投入。
2.资产负债表一一分析资产质量
分析资产负债表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识别企业风险之所在。这可从资产结构和现金含量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方面企业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重越大,这类企业就会面临着越大的退出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和错配风险;另一方面要检查资产的“含金量”,“真金白银”和陈年老账、变价存货占资产的比重,可体现企业发生潜在损失的风险。
2003年末,通用汽车固定资产的比重是42.2%,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高达74.74%,说明通用汽车不仅面临较高的行业风险,而且资产含金量较低,一旦应收账款款项无法回收,企业将承受较大的潜在损失。
3.现金流量表一一分析自由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的创造能力是区分绩优与绩差企业最显著标志。但仅仅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不够的,这是因为企业首先要在保证自己为持续经营而进行必要投资的前提下,才能把钱用于还本付息、为股东派发股利,因此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并不代表企业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
2004年通用汽车的自由现金流量是53亿,而需要支付的利息是119.8亿,其创造的现金流量竟不足以支付利息的一半。更可怕的是通用汽车有3100亿的负债,其中60%以上在一年以内就要到期,每年还必需支付15亿左右的优先股股息。直到2005年第三季度,严重入不敷出的现金流量恶况还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通用汽车的冬天有点“冷”。
读懂财报第三步:虚假报表反映舞弊者的心灵
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最基本假设是其财务报表是真实的,但是这样的假设似乎只存在于理想世界。如果说在资本市场并不完善的中国,企业造假并不具有代表性,那么诸如IBM、通用电气、波音、朗讯、思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著名跨国公司,其报表粉饰的累累前科不禁让人惊呼,财务报表还有多少真实性可言?学会识别虚假报表是财务分析的必修课,而识别报表粉饰动机更是辨别虚假报表的最佳切入点。
1.华尔街的盈利预测
买股票是买未来,但现行会计模式提供的信息,在本质上后顾有余,前瞻不足。为了弥补这缺陷,在美国由华尔街的财务分析师提供盈利预测信息,久而久之,这种盈利预期机制使华尔街形成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气。最为典型的是IBM公司,因在某一季度报告的每股税后利润比华尔街财务分析师预期少一分钱,导致一天内股价下跌6%,市值损失数十亿美元。诸如此类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上市公司千方百计迎合华尔街盈利预期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
2.可怕的股票期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股票期权已经成为美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主要报酬方式。股票期权作为一种突破性的激励机制,其副作用却使人始料不及。实行股票期权后,上市公司的股票即使发生微小的价格波动,也会直接影响高管所持股票期权的价值。面对这种财富效应,高管人员有可能采用不稳健的收入确认政策,或推迟斟酌性支出费用,甚至诉诸财务舞弊。如甲骨文(Oracle)的CEO因在2001年行使股票期权赚取了7106亿美元后才准许公司发布业绩预警,而备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质疑和责难。
3. “嫌贫爱富”的商业银行
“嫌贫爱富、扶强拒弱、雪上加霜、见死不救”是商业银行的天性,企业为了获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争取较为优惠的利率,减少贷款合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限制,一般会选择能够将报告盈利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的会计政策或做法。特别在证券市场仍不发达的中国,企业所需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超过70%的负债率,更凸显信贷资金的重要性,企业因此而粉饰报表的动机也更为强烈。
4. “魅力四射”的“壳资源”
由于在我国股票的发行与上市受到额度与规模控制,市场中一直存在股票的供不应求现象,另外由于上市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资金回报,公司的上市资格就成为了紧缺的“壳资源”。目前,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无论是上市、配股增发还是退市的监管无一例外的都是围绕财务数据,相应地许多上市公司围绕“壳资源”而进行财务舞弊、报表粉饰的手段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
读懂财报第四步:报表"数字魔术"全揭秘
会计数据给人的印象是“精确”,但实际上这是对会计不够全面的认识。由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企业的业务日趋复杂,财务报表在编制过程中需要企业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运用大量的判断和估计。管理当局正是利用会计这一缺陷,从各自的利益动机出发,玩起了“数字魔术”。
揭密一:“洗大澡”
“洗大澡”又称巨额冲销,由于许多上市公司以前年度报告的利润严重不实而形成的“资产泡沫”或“隐性负债”。高管人员利用公司重组、经营困难、自然灾害发生变化或高管人员、控股股东变更等契机,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和确认或有损失等形式,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清洗"。
“媒体航母”——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正是“洗大澡”魔术的高手,2002年伊始,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就创下了一项令人震惊的世界记录:一个季度亏损542.14亿美元。其中,因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而确认损失竟高达542.10亿美元。中国企业采用的巨额冲销方式虽不尽相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巨额冲销,消化以前年度的不良或不实资产,为未来期间的盈利营造空间。
揭密二:“合并魔术”
“合并魔术”又称创造性合并会计。“合并魔术”的手法是收购公司在收购兼并的过程中,通过让被收购公司尽量在收购日起推迟确认收入,而在收购日前提前确认费用,达到在年末的合并报表中,提升在收购日后经营收益的目的。美国Tyco公司营业收入超过360亿美元,其前任CEO曾成为《财富》、《商业周刊》的封面人物,被誉为美国最激进和最富有开拓精神的CEO,然而利用“合并魔术”,他也成为美国最腐败的CEO。事发后,Surgical合并事宣的公司内部报告这样写道:“通过合并前多计提各类费用和折扣,我们可以在合并后的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分别增加7200万美元、5200万美元和5200万美元的收益。”
揭密三:零星的“甜饼盒准备”
一些公司在估计诸如销售退回、贷款损失或产品保证成本等负债时采用不切实际的假设,通过这种伎俩,在好年景贮藏甜饼盒并在坏年景需要时拿出。施乐公司在1997年违规计提了巨额的准备金,在1998年和1999年将这笔准备金转回,用于冲销与这一准备金亳不相关的费用。1997 至2000年,施乐公司共转回了约20笔、金额高达4.96亿美元的超额准备金,以改善其财务业绩。上市公司通过“甜饼盒准备”达到以丰补歉、收益平滑的目的,却误导了证券市场投资者。
揭密四:“化整为零”
无论是会计师还是审计师,在编制和审计报表时都会用到“重要性”原则,一些项目可能是如此不重要以至于根据成本效益不值得对它们进行精确计量。一些公司就利用了这一“重要性”原则,制造一系列零星的错误,以数字金额太小为借口,说明其对财务报表的结果微不足道,达到“化整为零”的目的。
例如,在长年交往中,南方保健的会计人员积累了与安永的注册会计师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对安永审查各个报表科目所用的重要性水平了如指掌。其会计人员在编制调整固定资产的分录时,把调整金额化整为零,分散到各个不同的固定资产项目。这样,即使虚假分录被抽样审计所发现,也可以以“金额较小,达不到重要性水平”为由予以搪塞。
揭密五:收入的“数字游戏”
在有效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主营业务收入及其成长性直接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证券估值。正因为如此,主营业务收入近年来已成为上市公司肆意粉饰和操纵的对象。收入在我国上市公司近年来曝光的财务丑闻中,利用收入确认操作利润的案例也屡见不鲜,银广厦、黎明股份、东方电子等就是典型例证。对国内外上市公司五花八门的收入“数字游戏”,可以归纳出九大规律:
寅吃卯粮,透支未来收入;
鱼目混珠,伪装收入性质;
张冠李戴,歪曲分部收入;
借鸡生蛋,夸大收入规模;
瞒天过海,虚构经营收入;
里应外合,相互抬高收入;
六亲不认,隐瞒关联收入;
随心所欲,篡改收入分配:
以丰补歉,储备当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