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让两个时代的人都不懂他的山水画(一)

在美术史上,20世纪以来最成功的画家肯定是黄宾虹,尤其是在世纪之交,他的成功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术认可。在世纪末的美术历史回顾中,理论家们在对一个世纪的画家多次排名中,黄宾虹基本都是第一位,这种现象体现了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二是市场效应。他的山水画市场价格已经到了50万一平尺,名列20世纪以来中国画家之冠。

当然,艺术家的成功肯定在于艺术,那么,黄宾虹在这两个方面的成功,最终都应该归功于他的山水画上。所以,他的成功实际应该是山水画在艺术上的成功。

近年来,很多人都说,黄宾虹的成功竟是在他去世50年之后。如果是这样,就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黄宾虹生前在艺术上有没有成功?如果他的山水画只在过世50年以后得到了成功,难道他的同时代人都不懂他的山水画?而现代人又真的能懂得他的山水画吗?还有,黄宾虹的山水画果真会有如此神奇的时代差别吗?


黄宾虹山水(1915年)

这些追问在已经普遍认为黄宾虹是艺术大师的背景下,可能并不合时宜,但对于想要了解传统艺术的大众来讲,能去思考这些疑惑,或许就是提高对传统艺术的认知,并重新认识大师,和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显然,任何绘画艺术的成功,都会与画家的专业水平和行为等因素产生相关的联系。

所以,如果想要回答这些疑问,或者要对黄宾虹的山水画探个究竟,就要从历史的线索中去寻找答案,这种方式要比从作品中解读艺术的元素更为可靠。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线索中的第一个要素,黄宾虹的山水艺术是不是让他在生前就得到了成功?

结果,很遗憾的是,当我们从这个线索查看黄宾虹的履历时,竟然有两个不利因素阻挡了我们原来的设想。

首先,他在学习山水画上的师承关系并不明确,甚至无法确定对他产生重大影响的山水画老师是谁。

其次,他的身份并不能定位在画家上,至少在他六七十岁之前,所从事的都不是以绘画为主的职业。


黄宾虹山水(1916年)


为什么这两条信息这么重要呢?一是只有明确师承关系,才能了解专业教育的背景和基础水平的起点。
二是只有确定他的山水画水平的发展线索,才能清晰地梳理出艺术积累的风格和渐变过程,以及这种风格的时代影响。
而这两点都可以作为判定个人艺术成功的基本条件。但是,这种美术史的解读方式显然都无法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由于这两个因素的确切性,却让我们到了另外一个答案,即在他青年到盛年,乃至老年,基本不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画家。
不过,像黄宾虹这种身份的画家,在文人画的发展道路上非常普遍,只是美术史不会这样记录,因为他们大多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师承关系和教学传承。
在明清画家中,很多不知名的文人画家都是这样,而知名的如像徐渭这类文人画家,在后世一些画家癫狂式的崇拜中,自己却从来也没觉得是个好画家。


黄宾虹山水(1919年)


的确,以前的文人画家少有一开始就以学画为生者,他们的习画经历大多出于"通五经贯六艺"的传统教育模式,由于在接触绘画过程中引发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与文人画家相识的机缘,便开始逐渐走向了绘画之路。

黄宾虹就属于这种性质的起步模式,他早期皆因其父亲坚持让他读书求学,使他有了多次接触绘画的机会。黄宾虹的父亲虽然是个商人,但却很重视诗画传家,并从小就对黄宾虹有过绘画培养。

在黄宾虹年少时的诗文习画中,也有过拜师学艺的经历,只是这种学艺还含有为将来可以作为谋生的一技之长,比如跟随义乌陈春帆学习人物画像。当年齐白石学画人像,也是处于这种现实考虑。

在黄宾虹的学画历程中,有说光绪十三年(1887)黄宾虹曾在扬州从陈若木学习花鸟画,此说并不确切。

实际是黄宾虹二十多岁在扬州访贤时,那时的陈若木已在两年前因丧妻家破不幸得了狂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神经病,很难再有常人的生活状态。而黄宾虹只是于“游观市肆中”见到陈若木的双勾花卉,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陈春帆为黄定华全家画像作《家庆图》,黄父右侧少年即为黄宾虹。


黄宾虹在三十岁之前,一直在遵父之命倾心功名仕途,所学以科举为目的,并问学于诸多地方名士,多年的积累让其饱读诗书,但科考并不算成功,后来不得不放弃举业。

而真正能让黄宾虹走上美术道路的,是他四十多岁逃亡到上海发展的时候。

那时,海上画坛早已高手林立,被誉为“三吴一冯”的吴待秋、吴湖帆、吴观岱和冯超然,山水画水平冠绝当代,业已成为一个时期的代表。

在上海期间,黄宾虹所画的山水画并不多,但都属于传统类型,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遗留作品而言,与当时海上知名画家的山水画相比,专业和业余水平很容易就能分辨出来。

黄宾虹的这种状态至少保持到六十岁之前,山水画水平一直没有多大差别,也没有多大的艺术影响。在这一阶段,我们甚至也不能将其定位在山水画家上。

既然如此,那么又如何看待他的山水画艺术分期呢?

为此,我想到了很多研究黄宾虹山水画的专家,在面对其艺术分期的早期问题时,都不能用作品举例说明,因为现在就几乎见不到黄宾虹40岁之前的作品,这种说法源于他落款的随意性和一些习惯。

因为在黄宾虹晚年阶段,他会凭着印象拿20年前,或者30年前的作品修改或再题,80岁的时候可能把50岁的作品题一下,90岁的时候或许把60岁的作品再题一下。

从这种现象中还说明了一个问题,他出手的作品并不多,这也是反映其艺术在当时成功与否的另一个方面。

而有人说“黄宾虹到40岁时作品还不算成熟”,这就不知是从哪里下的结论了。


黄宾虹山水(1921年)


在那个时代,懂得传统绘画的文人很多,艺术观念和现在并不一样,另外也有西方艺术思想的输入,对艺术认定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还都是认可的。

就像陈独秀这样要“革王画的命”的反传统者,一百年前也曾说过:“绘画虽然是纯艺术的作品,总也要有创作的天才,和描写的技能,能表现一种艺术的美,才算是好。”

艺术美的基本样式就是对形象的塑造,清代以后,山水画的艺术美除了形象以外,还有对笔墨的欣赏,但前提是需要山水形象的支撑。所以,在形象上还拿捏不准或者表达很困难的业余画家,同时也很难提升笔墨的水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按这些标准来看黄宾虹的早期山水画,虽然他画得都很认真,但水平的确太过于一般,甚至在清末民国期间的画家中,都应该属于十八线水平。

另外,与当时知名画家的作品相比较,明显也可以看出基本功的差异。

现在,研究者最常说的是,在黄宾虹六十岁以前,山水画主要是师古人。但是,当时的画坛就是这个风气和标准,而并不是黄宾虹刻意为之。即使大家都在师古人,黄宾虹也不够突出。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山水画因为没画好,所以才没有被时代凸显出来,他的山水画艺术在当时自然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成功。

 

请 长 按   识 别   加关 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