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而神异的加仓行为
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没法回答。
哪怕是同一只个股,同一个价位,由于背后的逻辑支撑不同,有些人的加仓是对的,而有些人的加仓却可能是错的;某些人在这个价位可以加仓,某些人在这个价位却不可以加仓。
不知道你的加仓理由,以及你对公司的理解程度,没法答复是否可以加仓。
同一只个股、同一个价位的买入,还能有对有错?老唐是不是故弄玄虚,把事情搞复杂了。
还真不是,老唐的招牌是简单粗暴,通俗易懂。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才是老唐特色
自揭伤疤,拿目前争议最大、最为前途未卜、被许多人预测“将成为老唐的滑铁卢”的股票——分众传媒,来举例说明老唐对加仓的认识。
——不是有很多朋友强烈表示希望看到失败案例分析吗?这里或许就有宝贵的一只
先把老唐在这只股票上的操作拉出来示众:
①2018年6月9日首次覆盖分众传媒,当天分众市值1814亿。老唐的分析结论为「三年后(2021年6月)合理估值为2100~2500亿,计划在1050~1250亿市值范围内买入」——见《梳理分众传媒(下)》
②2018年7月19日,阿里出资150亿,按照1460亿估值直接间接获取分众传媒约10.32%股份,老唐做出如下改变:
鉴于与阿里未来可能的深度合作,对分众传媒盈利能力或许有真实提升,也鉴于近期老唐手头窝着一大笔现金暂时没有去处,打算将分众传媒的初始买入价格从1250亿上调至1500亿。 计划以不高于10.2元的价格建立1%~2%的初始仓位。给分众准备的仓位最高可达10%~15%,计划在1200~1500亿之间完成投入——见《拟调高分众初始买入价》
③2018年8月3日和8月6日,按照计划在10.2位置建立了2%初始仓位——见《今天买入了分众传媒》和《8月6日买入记录》
④其后,根据书房记载的记录整理,自2018年8月16日至2019年4月12日,老唐9次加仓分众,持仓比例最高达到13%。
加仓价位自9.66至5.01不等,资金分别来源于售房款、图书版税以及卖出部分其他零碎持股。
5)按照朋友们习惯的表述,最终持仓成本约7.7元(折合1130亿市值),目前股价5.4左右(市值约800亿),套牢约30%。由于股价跌幅大于其他个股,目前占比缩水至约10%。
由于自介入到现在不过11个月,还不是盖棺定论的时候,这些加仓究竟是对了还是错了,老唐认为此时还不能做出结论(当然,不妨碍部分朋友自己做出结论)。
犹如2012年老唐在200元~130之间不断加仓茅台,最低跌至118元(下图中的88.68复权价位置),直到2015年4月才突破加仓价格。
(茅台月线图。黄色方框为老唐持续加仓区域,箭头所指处突破最高加仓价)
在长达27个月的时间里,茅台所有的加仓看上去都是错的,然而今天回看,那27个月任何位置都是送钱的,区别只是所送数量多少的差异
所以,本文不打算讨论过去11个月里,对分众的加仓究竟是对还是错,而是想剖析加仓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分享我的思考过程。
先打预防针:
只要愿意分享持股,愿意明确给出估值,一定会遇到被打脸、被嘲笑的时候。因为没有谁是神,出错是一定的,或迟或早而已。
或许正是因此,网络上的一众高手,多喜欢谈论投资理念,譬如优质企业,低估买入,高估卖出,分散持股,陪伴成长什么的,这些东西永不会错,也就永远不会遭遇打脸或者嘲笑。
老唐无意扮演永远不错的神,而且一贯坦陈自己不会炒股,水平很低,因而也无所谓是否被打脸。我写东西,只为整理自己的思路,为自己投资所用,分享给朋友们是顺带的副产品。
所以我喜欢直接谈论个股的估值数据,谈论买入位置,卖出位置,因为只有这些具体数据才能支撑我自己的买卖行为。
如果你认为这是老唐在鼓吹某某股,误导了你,请一定速速取关离去,避免受伤害。
永远记住:老唐信心百倍谈论的、逻辑清晰论述的某只股,照样可能错的一塌糊涂,切记切记!
预防针打完,你还敢坚持阅读,咱们就言归正传,说加仓的事儿。
可能有些朋友看了上述加仓记录后,嗤之以鼻:这不就是摊薄成本、越跌越买的操作手法嘛!市场里无数韭菜每天都干这事儿
是的,市场里每天都有很多人这么干。这些人加仓理由大致有两种常见理由。
一种纯粹是为了摊薄成本:因为亏了,所以要加仓,以寻求拉低成本,减少亏损幅度;
另一种是因为相信“跌多了就会涨”的神秘规律,所以采用越跌越买的手法。
摊薄成本,是一种典型的自我麻醉术。
以老唐上述分众的加仓实例来说,假设首次10.2元买入后不再加仓,至今亏损幅度确实高达约47%,但由于总仓位只有2%,也就意味着总亏损额度仅有账户总额的不足1个百分点。
通过不断摊薄成本,持仓成本降低为7.7元,亏损幅度确实缩小为30%了。但由于持仓金额扩大为总市值的13%了,实际亏损额度达到账户总值的13%×30%≈3.9%。
也就是说,在这个案例里,通过摊薄成本这一愚蠢行为,实际亏损额扩大了数倍。
数倍金钱的损失,换来的仅仅是「亏损幅度减小了」这么一张遮羞布,老唐认为其本质原因是不愿意接受「自己错了」的残酷事实
这种心理实践中很容易导致赌性迸发,无厘头地与市场赌气“我就不信你还能跌多少”,最终失去理智,深套其中无法自拔。甚至还有因此而变成高杠杆,四处借债加仓,毁掉人生的。
以摊薄成本为出发点的加仓行为,建议朋友们一定要戒掉,马上。
你能不能赚钱,取决于未来的股价走势,市场可没兴趣关心你的持股成本是多少,无论你摊薄到多低,股价走势不会有任何改变——这个问题,更详细的论述,还可以看老唐去年的文章《去掉你的成本心魔》
今天着重谈第二类,越跌越买的。越跌越买的背后貌似有逻辑支撑,大师们带着看透世事的沧桑口吻分享的口诀:“市场没什么神秘的,不过是跌多了会涨,涨多了会跌而已”,或者更高大上的说法叫“均值回归”。
这口诀正确吗?老唐的答案是:错的离谱!
跌多了就会涨吗?正巧,6月20日有条关于一折股的新闻,老唐当时顺手把它拷贝了,新闻说:
*ST赫美、*ST飞马、海润、众和、华泽、派生、*ST欧浦等7股最新价较年内高点均下跌超过80%。 其中,*ST赫美最新价较年内高点下跌89.02%居首;*ST飞马和海润最新价较年内高点分别下跌82.6%和82.05%分列第二第三位。 如果算上今天早盘的表现,今年首只股价“打一折”个股将出现。
新闻里提到海润,让我想起来曾在《避雷要诀》一文里提到过它,2015年2月2日,老唐发《海润光伏的阳谋》文时,股价8.3元。四年半过去了,今天股价是0.15元,跌幅98.2%。
上面这些一折股跌的够多吗,涨了吗,均值回归了吗?
拿2015年2月2日的海润举例,腰斩后你敢加仓,还能再亏掉96%;跌掉90%以后你敢加仓,还能再亏82%。
认真想想“跌多了就会涨”这种糊涂口诀,是不是觉得一身冷汗?用这种似是而非的口诀指导投资,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将自己拖入绝境。
有人可能会说,垃圾股才会如此,优质白马不会如此,我只选择在优质白马上越跌越买,总有翻身之日。
别这么肯定,看看下面绩优股数据:
这些曾经一路涨过300元的股票,哪只不是曾经的大白马,哪只不是风光无限的绩优牛?跌幅和前面那些垃圾股相比,毫不逊色
。
这份表格里的贵州茅台,长春高新,会不会重蹈安硕全通的覆辙?为什么?恐怕投资者需要认真想想才行,千万不要认为只有垃圾股才会打一折
仅仅因为跌的多,就去加仓,或许偶尔有成功翻本的情况出现。但几乎可以肯定,只要时间够长,一定会有一次近于全军覆没的战绩出现。
所以,朋友们啊,越跌越买这种习惯,要认真审视、三思而后行啊!
那么,股价下跌时,这个仓究竟还能不能加?又应该如何加呢?
我的方法很简单,两句话:
①加仓和新买入考虑的问题一模一样,只有市值显著低于估值时才值得加,与手中已有的持股浮亏或浮盈均没有关系。
②当由于某些因素导致自己对企业的估值发生变化时,能否加仓或什么位置加仓,同样与新的估值做对比,与手中已有持股浮亏或浮盈没有关系。
同样拿老唐的分众加仓经历来说,2018年6月做出的三年后合理估值是2100~2500亿之间,在这个估值数据没有做出修正以前,股价越跌,市值与合理估值之间的空间越大,越值得买入
。
因此,无论前面持股是浮盈还是浮亏,或者浮盈或者浮亏比例是多大,都不改变加仓行为——浮亏例子可以看分众。浮盈例子,可以参看老唐去年在691~549对茅台的几次加仓,加仓时手中茅台均处于大幅盈利状态。
同样,当因为某些因素,我们对企业内在价值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同样需要我们忘记之前的浮盈或者浮亏,重新从市值和估值之间差距的角度去决定是否加仓,甚至考虑是否需要卖出(无论是浮盈还是浮亏)。
例如,当分众一季报数据否定了我对该公司竞争力的一些观点之后,依据原估值不断加仓的行为当即终止。此时,与前面说到的“摊薄成本”和“越跌越买”式加仓的本质区别就出来了。
这就是老唐认为加仓行为背后的逻辑。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做的事情,是不断加深对企业的理解,不断根据企业盈利情况的重大变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价值做出大致靠谱的估计。
只有这样,才可能避免遭遇前面所述“垃圾一折股”以及“绩优一折股”重创。
而有的朋友可能会问到:问题在于我没有能力对任何企业做出大致靠谱的估值,怎么办?
不难。就是老唐在《价值投实战手册》第一章和第二章里反复“鼓吹”的:买入沪深300指数基金,通过分散持有中国相对优秀的一篮子企业,获取高于GDP增速的财富增值速度。
截止6月25日,沪深300指数年内收益26.26%,这个收益率水平相当可观了。
我们顺便做个调查,看看书房群体上半年收益率超过沪深300指数的占比有多大?烦请如实选择你上半年究竟跑赢指数没有(允许算上打新收益)。
没人能看见是谁投的票,所以,老实交待吧
半年或许说明不了什么,我们拉长看,沪深300指数基点是2004年12月31日的1000点,到2019年6 月25日收盘3801.31点。
约14.5年上涨了280%,年化收益率约9.6%。
由于沪深300指数不包含分红数据(分红除权视为自然下跌),所以对指数收益大约有接近两个点的低估。
将分红考虑进去,采用沪深300全收益指数数值计算,6月25日收盘点位是4786.36,年化收益率为11.4%。
鉴于当前沪深300市盈率不过12.5倍,处于历史沪深300指数估值偏低位置(历史最低8倍多,历史最高48倍多),且低于2004年12月31日1000点基点位置15倍估值,可以说这个收益水平基本真实的反应了指数投资的长期回报水平。
11.4%的收益率水平,优于美国股市从1965年到2018年年化9.7%的收益率水平(9.7%收益率数据来自伯克希尔2018年年报首页),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就是有数据、有逻辑的最优选择
别小看了11.4%的收益率水平,假设你现在25岁,手头只有可怜的5万元,但你可以在25~35岁间,每年从工薪收入里节约出3万元投入;
在35~55岁的20年事业巅峰期里,每年可以从工薪收入节约出15万元投入,那么你55岁有1494万。之后不再增加投入,到65岁退休,你的财富值有4397万元。
4397万或许并不算诱人,但总比55岁519万,65岁768万要好出很多
——519万和768万代表的是其他条件相同,然后你将资金买了4%理财产品的结果。
想更高?那需要付出努力,非常大的努力。
读财报,思考公司,将自己的投资行为局限在自认懂的公司上面(而不是关注哪只股票会涨),并接受自认懂的结果可能也是假懂的挫折和打击,并不断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成长。
否则,凭什么该你得到更高收益呢,对不?
留个小作业:你如何看待'涨多了就会跌、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之类的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