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扶阳针法:大叉穴疗效堪比“生附子”
针灸扶阳针法:大叉穴疗效堪比“生附子”
在整个的操作过程中,再把关键的问题给大家强化一下。
(1)选择的体表进针点对应会阴穴,操作的进退过程对应人的中脉系统。
其实整个进针的路线是阴阳交界的中点,就是掌面和背面厚度的平分线上。
阴阳之间交界的状态是零的状态,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状态。
针灸所激发的气化反应,非常像蝴蝶效应。(在某一个临界点给予一个微弱的信号,会产生一个非常敏锐的放大效应。)
有些经络敏感人,在针刺一进一退的操作中,会产生一些很奇妙的反应。
(2)操作手法的关键是徐入徐出,轻捻轻转。
(3)进针过程既是治疗过程,也是诊断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保持手下敏锐的觉察力。
(4)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操作过程中需要病人配合呼吸。
在一个深长的、自然的、舒缓的呼吸过程中,进行操作,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很注重在呼气的过程中做一些小小的手法。
因为我们在经络敏感人身上做过实验,吸气的时候,人的气脉比较紧张,处在一个绷紧的状态。
呼气的时候,气道比较宽,气脉有一个推动的力量,气脉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也有研究发现,吸气时交感神经紧张,呼气时副交感神经紧张。而副交感神经工作时,人是不设防的,处于一种接纳的状态。
这时一个轻柔的信息启动,就会带来后续一系列非常重大的气化反应。
在丹道修炼过程中非常关注“息”
“一呼一吸谓之息”。
内经中说
“神守天息,复入本元”。
丹道修炼体系中说
“心息相依,虚空大定”。
讲究的是心息相依。
“息”与心有关,所以在调气针法过程中,非常重视呼吸。
大叉穴的临床应用
大叉穴的临床应用很广泛,概括来说有两点:导气通滞作用和温阳作用。
一个病人,胃脘部不适,饭后经常有饱胀感,胃气上逆的不舒服感。脾胃功能不好,会影响气沉丹田。
在丹道修炼的子午周天中,任脉的气机是降下去的,火是通过任脉的路线降下去的。这个路线不通,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病人有胃病,一定要通过针刺大叉穴的方法将胃病解决。
胃病解决后就会发现,病人深吸气会很轻松的将气吸入丹田。
如果胃脘有问题没解决,中焦气机阻碍,吸气无法入丹田,久而久之丹田元气越来越虚,阳气虚浮在上,出现下寒上热的很多症状。
这是虚假的发热,不是真正的发热。
我在具体操作的时候,也会发现有一个导气的过程,整个中脉的问题也会解决。
留针的时候是浅层留针,不超过半寸,这也是引气归元的作用,病人的丹田会慢慢暖起来。
就这样的一个单穴,也能发生很大的作用。
经常会看到一些阴寒体质的女性,单纯用大叉穴,在很短时间内,可能用不了十几次,病人很长时间的阴寒体质就会发生改变。
大叉穴调治原发性肝癌
给大家举一个病例。前两天一位好朋友的爸爸,七十多岁,是原发性肝癌。
我做了深入地了解,病人是典型的阴寒体质,是生理上的阳气不足。
另外他有明显的强迫,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一分钟也不能等,内心很郁闷、不舒畅。
在调节的过程中,这个病要有转机,有两点很重要。
第一,从生理上,一定要把阴寒体质彻底扭转过来,变成一个暖的体质。祛除寒气,提升阳气,让阳气充满起来。
第二,从内心上,一定要把他调节得非常舒畅,没有纠结的感受,每天能有个深入的睡眠。
我就用到了大叉穴,以及它的配伍火主穴。
第一次针灸时,病人下身已经开始暖了。
到第五次,丹田的暖流非常明显,而且一直到脚底。
这些下寒上热的病人出汗往往是头面出汗,他现在慢慢的下身也开始出汗了。
最重要的是生理方面阳气提升了,心理方面纠结也改变了,调气和治神真的非常密切。
这里有一个关键要点,就是大叉穴有导气通滞的作用。
这个病人的胃是有问题的,人非常瘦,吃东西吃不好,胃脘有胀痛感。
第一次治疗时,胃脘部的不适感就慢慢减轻了。
所以只有把导气通滞的作用达到后,火才有可能从上面降下来沉入丹田,吸气吸到丹田。
留针时留在浅层,慢慢气在丹田聚起来,然后慢慢暖到涌泉。最后涌泉气足后,从后面上来到命门,命门的气充足起来。
这就是大叉穴的导气通滞作用,导气后使气机通畅,生生不息地运转,一气周流,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涵养积蓄——所谓的温阳。
真正的补法是气血流通即为补,能通过微微的针法操作,导气通滞,让气机生生不息、周流不息,这个过程自然会产生温补的作用。
这个导气温阳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有的时候比附子来得快。
大叉穴的配伍
临床上经常使用大叉穴与火主穴配伍。
我扎火主穴时,体表进针点可能比太冲穴(火主穴)靠前。
进针时保持30°~60°,有时呈45°,最多时是60°,保持这个角度缓缓刺入,是斜刺法。
操作也是徐入徐出,轻捻轻转,可以做1~3个进退。
要注意火主穴进针过程也是一个诊断的过程,一定要敏锐的觉察手下的针感。
但火主穴的留针,我习惯深层留针,在深层留针时,我发现病人往往会出现命门有气血涌动的感受,有暖气在涌动。
图片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