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胃苓汤
除湿胃苓汤概述
1、定义
除湿胃苓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四。主要由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木通、泽泻、滑石各一钱,甘草、薄桂各三分中药材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2、别名
除湿胃苓汤。
3、组方
除湿胃苓汤,主要由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木通、泽泻、滑石各一钱,甘草、薄桂各三分中药材组成。
4、制法
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3克、肉桂、甘草(生)各1克,以上药材水煎服而成。
5、性状
本品为煎服剂。
除湿胃苓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
本方即《丹溪心法》之胃苓汤加栀子、木通、滑石、防风而成。方中以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以五苓散(白术、泽泻、茯苓、猪苓、肉桂)健脾助阳、化气利水渗湿;加栀子、木通、滑石清热利湿少佐防风散肝舒脾,祛风胜湿。诸药配伍,共奏清热除湿,健脾利水之功。

2、临床应用
临床主治于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缠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等症。
除湿胃苓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
适宜清热除湿,健脾利水等患者。
2、用法用量
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3克、肉桂、甘草(生)各1克,以上药材,水400毫升,加灯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除湿胃苓汤副作用
一般无副作用,但应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除湿胃苓汤注意事项
若以火盛为主者则不宜用。
除湿胃苓汤药典记载
1、《外科正宗》: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
2、《医学金鉴》: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屑湿者,色黄白,水龅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加减化裁
疼痛明显,日久不退者,加化瘀通络之品,如郁金,元胡索、乳香、没药、丹参;壮热严重者,若侵及目睛时,可加羚羊粉0.1-0.15g冲服;若热象较著则加板蓝根、双花、土茯苓;湿较著者加车前子、茵陈、薏米仁之品。
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若湿滞食滞重者,加焦槟榔或伏龙肝。
附方
胃苓汤
组成:甘草5g,陈皮5g,官桂3g,泽泻9g,猪苓9g,厚朴9g,茯苓9g,苍术9g,白术9g。
功用:温化寒湿,健脾利水。
主治:小伤湿停食,脘腹胀满,泄泻,小便短小,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
出处:《丹溪心法》
。。。。。。。。。。
除湿胃苓汤
《医宗金鉴》卷六十四:除湿胃苓汤
处方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土炒)滑石 防风 山栀子(生研)木通各3克 肉桂 甘草(生)各1克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缠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加灯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四
《外科正宗》卷四:除湿胃苓汤
处方防风1钱,苍术1钱,白术1钱,赤茯苓1钱,陈皮1钱,厚朴1钱,猪苓1钱,山栀1钱,木通1钱,泽泻1钱,滑石1钱,甘草3分,薄桂3分。
功能主治脾肺二经湿热壅遏,致生火丹,作烂疼痛。缠腰火丹(俗名蛇串疮)属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
用法用量水2钟,加灯心20根,煎8分,食前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