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不出名诗人一首诗一读则改容,再读则下泪,三读则断肠
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诗歌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有一类诗歌,能够触动读者心灵,深入读者的内心世界,读后感人肺腑,令人泪流满面。“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是令人泪下的旷世友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对亡妻执着难舍的千古真情;“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是身为人子不能尽孝的痛彻心扉的自责之情;“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是万里之外孤单寂寞游子的思乡之情……这些情到深处、自然流露的感情,无不触动人的心怀,令人感动落泪。
如果,读到这些诗词还不能打动你的话,那么,请读下面这首诗。 卖子叹 明 马柳泉 家贫有子贫亦娇,骨肉恩重那能抛? 饥寒生死不相保,割肠卖儿为奴曹。 此时一别何日见?遍抚儿身舔儿面。 有命丰年来赎儿,无命九泉抱长怨。 嘱儿且莫忧爷娘,忧思成病谁汝将? 抱头顿足哭声绝,悲风飒飒天茫茫。 这是一首《卖子歌》,描写遭逢饥谨,贫家为了自保只得卖儿的残酷现实。由诗中可看出作者痛苦不堪的心情,令人读来心酸落泪。作者马柳泉(1478--1536年),明朝人,名马卿,字敬臣,号柳泉,河南省林州市河顺镇柳泉村人,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此人在文学史上名不见经传,留下的诗文也不多,但是,这首诗震撼力太大了,令人一读便难以释怀。
这首诗大意是:尽管家里贫穷但一样疼爱娇惯子女,骨肉亲情、血浓于水又怎能轻易将子女抛弃。但是饥寒交迫,人已经活不下去了,为了让孩子有一条活路,不得不像割掉自己的肠子一样把孩子卖掉。眼下的一别就是生离死别,不知到何日才能相见?爹娘一遍又一遍抚摸孩子的小手,一次又一次地亲吻孩子的脸庞。如果苍天有眼,迎来一个丰收之年,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赎回孩子,而很可能只能在黄泉路上抱憾相见。分别之际爹娘明知孩子还不懂事,却还是一遍又一遍嘱咐孩子不要思念爹娘,一旦忧思成病,谁又能照顾可怜呢!苦命的一家人忍不住抱头恸哭,飒飒北风也为之感动悲伤,天地之间一片苍茫。
这首诗读来催人泪下,让人感慨万千。俗话说,为父则刚,为母则慈。可怜天下父母心,又有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官宦富贵之家如此,贫穷百姓之家也是如此。所以,即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委屈儿女。但是,父母再刚强,再伟大,再慈爱,当他们连自己也活不下去的时候,悲剧便发生了。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诗中父母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活命。同样是“为之计深远”,却是多么无奈,多么令人心酸。
这首诗主要通过细节和环境描写来体现封建社会中的一幕人间惨剧。骨肉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父母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儿子的身躯,吻舐着儿子的面庞。一遍又一遍嘱咐孩子要听人家的话,不要忧思生病。生死离别,难分难舍,抱头痛哭,天地也为之动容,北风也为之悲哀。此情此景,情何以堪。谢榛《四溟诗话》说:此作一读则改容,再读则下泪,三读则断肠矣。
这首诗通过对饥馑之年,百姓卖儿鬻子的典型场面的描绘,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封建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贫苦百姓的同情。诗作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愤懑之情。骨肉亲情,生死离别,人们仿佛听到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