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悠着点,别急,一急,准出事儿
孙方友说,一家盐号,按当地盐号的行规给盐拌水,用开水把盐先拌后闷,赚黑心钱。
拌盐水是个体力活,需要雇人,为了保密,老板雇的多是哑巴,也有不少智障的人。为了让这些人卖力气,他不怕他们吃。不仅让他们吃饱,还经常让管家给他们买肉吃。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些残疾人能找到他这样的老板,算是烧上高香了。
老板对他们好,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老板的儿子是个哑巴。哑巴儿子喜欢哑巴伙计,为了讨儿子欢心,老板乐意对这些伙计好。
他娶了几房姨太太,只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他对唯一的儿子是个哑巴很犯愁。为此,他四处求医拜佛,药没少吃,庙没少进,都无济于事。算命先生说他命里无子,因为有善心才得了这个哑巴儿子。他把算命先生的话说给大太太听。大太太冷笑:“天天往盐里兑水,你有啥善心?为啥儿子是哑巴?就是被盐淹了口。”他不服,说:“往盐里掺水的又不是我一个,为啥人家都有儿子,偏让我生个哑巴?”大太太说:“人家赚了昧心钱,总会拿出一些救济穷人,为啥?就是赎罪。你呢?赚了钱不是娶小妾就是巴结上面的人,上天不惩罚你才怪。”他觉得大太太说得有理,决定听大太太的话,做善事,不再往盐里掺水,将几十个残疾工人都解雇了。
不往盐里掺水,对当地百姓是好事,对那些残疾人来说,他们的饭碗没了。残疾人开始流落街头,有的讨饭,有的捡垃圾。儿子看不到哑巴伙计整天哭闹,后来双目发呆,有时在盐库里一坐一整天,令老板很犯愁。管家出主意,把那个哑巴伙计请进来。哑巴伙计一来,发现原来的工友都在门口。哑巴伙计与哑巴儿子跟老板比划,让他还往盐里兑水,好让那些残疾人弄饭吃。
老板长叹一口气,只好继续往盐里掺水。
冯骥才说,一家小酒馆,在整条街上算最末尾的。不卖菜只卖酒,卖的还是劣质酒,价钱便宜,酒味大,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子嗓子眼。酒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一下窜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
有一个顾客,每天后晌一准来。她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暗,没人知道她姓啥叫啥,都尊称她为酒婆。
她一进门,掏出钱,接过酒,一仰脖,碗底一翻,酒入肚中,两脚一出门槛,就在地上画天书了。
走出100多步,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出事。但是,您还真别为她操心,瞧着她烂醉如泥,可一到路口,“噔”的一下,醒过来了。不带半点醉意,天天这样,从来没有过闪失。
大家很奇怪,为啥醉醺醺的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无呢?原来,酒的诀窍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心里一清二楚,只是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有报应。人近60,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
没想到有一天老板娘有喜了,老板动了善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这天酒婆和往常一样来买酒喝酒出门,走到路口时,酒居然没醒,发生了惨事。从此,酒婆在酒馆绝了迹。
老板听说后,忽然想起酒婆出事那天,正是自己不往酒里兑水那天,原来祸根居然在自己身上。他心里很别扭,心想: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要不然,为啥几十年拿假酒骗人都没事,都喝得挺美,一旦认真起来反而毁了?
这两个故事情节类似,两个黑心商人一个往盐里掺水,一个往酒里掺水,都在赚昧心钱,损伤顾客的利益。一旦良心发现,想做善人善事,却马上有人出事。难道他们就该一直作恶永远不能从善吗?当然不是,只不过,他们不能太猛,得悠着点。如果酒馆老板考虑到顾客的身体,他会逐渐减少加水的量,让顾客的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盐号老板如果考虑到残疾人的生存问题,会换一种方式对待他们。之所以出事,是因为他们只考虑自己,想作恶就作恶,想从善就从善,根本不考虑别人,才会造成这种看似无奈的场面。
家人们,做事儿悠着点,别急,一急,准出事儿。多考虑别人少考虑自己,就不会有那么多烦心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