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科普系列九——三国VS五代,中国历史上两大分裂时期是如何形成的?

9、三国VS五代,中国历史上两大分裂时期是如何形成的?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是魏文帝元年(曹丕篡位),亦称曹魏,建安二十五年前则称东汉。

篡曹魏的是晋司马炎。晋篡位,再过十六年,吴亡。接下来有贾后之乱,又引起历时十六年之八王之乱。

西晋有武帝,下有惠帝、怀帝、愍帝,共四朝。愍帝被胡人捉走,谓之蒙尘。后西晋南渡,往南边而下,谓之东晋。此时长江流域由东晋管理,黄河流域由五胡管治。东晋103年,为宋,接下来是宋59年,齐23年,梁55年,陈31年,相加为271年,谓之南朝。

北方之五胡则管治136年(东晋与五胡同时),后为北魏所统一,亦称拓跋魏(鲜卑族人),也亦元魏(与宋同时),有149年,统一北方只有94年。东魏15年,西魏22年。东魏变北齐28年,西魏变北周24年。以上称为北朝。

北周灭了北齐,隋又篡北周,又平定南方,中国再统一。

上述共历时392年,统一中国,严格来说,只有晋武帝的十五年。至愍帝为匈奴所捉,故可说是中国的分崩时期。

此一时期,南朝是宋、齐、梁、陈。

北朝是元魏,东魏、西魏,至北齐、北周。

当时中国不但不统一,且无一共同信仰,如有信仰中心,始可民族团结,但此时已失去中心。

胡人入侵后有五胡乱华。以血统论,可称为自然的民族,有没有跑进历史前的先史,进了历史应另有文化的民族。如今日的美国一般,是各国人民的混合,称为历史的文化的民族。这是跟自然基础来的。

魏晋时大乱,这些人造反,就是五胡乱华,因中国的胸襟并不宽大。

尚有少数民族氐、羌,在西北部的陕、甘、宁、青等地;有鲜卑人在中国的东北部;也有羯,是匈奴的一部分,可能非同一血统。以上连匈奴,合称五胡。开始是匈奴,最后成功的是统一北方的鲜卑,称为元魏。

中国的边疆,以东北部最为麻烦,鲜卑、辽、金、清,均从东北面发起。

起初匈奴捉拿晋帝,晋南渡后成为东晋,北方则成为五胡十六国。

魏晋以下为南北朝,所谓“衣冠南渡”,即上层文化人来到了南方,尚有留在北方的。当时中国社会是门第社会,亦可称郡望。如诸葛亮,是琅琊人,是大家族、大门第,世代做官,家世二千石,相当于今之省长、部长。

当时的门第有势力,有其封建势力,故称胡汉合作。五胡乱华时,并非全是胡人,乃是胡汉合作,逃到南方的只有几十个大门第。

唐代内部由于中央有朋党之乱与宦官弄权,接着有藩镇之乱,又有西边之外寇及东边之流寇作乱,故使唐代崩溃。

五代是梁、唐、晋、汉、周,这些朝代都很衰败可怜。五代共有八姓十三君王,共经历五十四年,计为:

后梁:二王,16年;

后唐:四王,13年;

后晋:二王,11年;

后汉:二王,4年;

后周:三王,10年。

以上五代原是唐时藩镇的变相,是军权的统治。由养子带领亲兵,寄子作王,但姓不同,故有八姓。

八姓中,后梁开国王即是黄巢之流寇朱全忠,投降唐朝后,赐名全忠。

其中尚有二王是胡人。

后唐之开国王是李克用,李姓为唐所赐。

后晋第一任王是石敬瑭,亦胡人。

后汉第一任王是刘知远。

后周第一任王是郭威,募兵出身。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中国历史的传统是一条线的,即所谓“一线头”。外国人没有传统,外国的文字亦不同。中国历史是有传统精神的,要有政治及领袖代表传统。今日之英王亦是有传统,但不过九百年而已。中国的历史传统渊源漫长,有唐虞夏商周秦汉一直至三国,三国时有三君王,须要找出一正统,故大家争这正统。

晋朝司马炎说,他是接自曹魏,故晋主张魏是正统。也有人主张刘备是蜀皇正统的。

这是历史的传统。

晋以后是南北朝,中国人之意是南朝为正统,北朝不算,又到隋朝为正统,唐完后是宋,但唐宋之间有一段更乱的时期,同时候有许多国产生,五代不过是较大之国,故一定要找出一个正统,唐后有乱,宋接自后周。故五代成正统。

至于十国,只能说割据。国是私的,正统是公的,是天下。梁、唐、晋、汉、周称天下,称朝代,不称国。故中国实在有国家与天下之观念。西洋的传统是耶稣。中国是“治”的,如丝之有条理;西洋是“乱”的,没有条理。日本学中国传统,学得最似模似样,固有“天皇万世一统”之说。

“代”是代表,是代替,即一代替一代,大家都朝向他,故叫“朝代”。故俗称“唐朝”不通,应称“唐代”。一个皇帝叫一朝,一个家族叫一代,文武成康叫四朝,自父到子叫两朝,非两代,这是白话文的毛病。

五代之外有十国,十国是割据,非偏安。

吴始都扬州,后迁南京即今之江南、淮南,有四皇,共历时四十七年,较五代好,但接不上唐。

南唐,自称唐,亦姓李,但因在南方,有三皇,39年,以南京为都,李后主为大词人。

前蜀及后蜀,在四川,前蜀共二王,历时35年;后蜀亦二王,共41年。

南汉,王姓刘,都广州,五王,共67年。

楚在长江,共六王,历时57年。

吴越,地兼江浙两省,王姓钱,都杭州,五王,历时84年,为最太平。

闽,都福州,七王,历时55年。

荆南,都湖北江陵,五王,57年。

北汉,即刘知远的“汉”,被篡位后退回北方的山西,四王,历时28年。

上述十国中,只有北汉在北方。五代均在北方。当时天下是南方像样,年代长,人寿亦较长,北方的五代差,不过是正统。

做两年的省长不如做三十年的所长。

日、德是暴,一下子败亡了。中国则有几千年了,国家仍有前途,不可作苟安想。

三国时,曹魏像样,人才众多。

南北朝时,南朝比北朝好。

朝代短而多,打仗必多,人民生活即不安。

总之,十国优于五代。

尚有一问题,即五代十国建都,没有一国建都长安的(长安是自古以来的天府之国),因当时长安残破。此后的长安,在历史上不占重要地位了,即长安的比重从唐代以后下降了。但此是重要地区,应重新去收拾一番才好。

尚有一重要的地方,即燕云(幽蓟)十六州,分为山前八州,山后八州。在中国东北方有十六州。有幽、蓟、涿、檀、新、妫、儒、武、蔚、云、寰、朔等十六州。五代时,晋高祖石敬瑭割此幽云十六州赂契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十六州地跨河北、察哈尔、山西三省。石敬瑭之所以贿赂契丹,乃由于他攻打后唐时需要更强兵力,故向契丹讨救兵,并承认为契丹之子。送契丹的十六州,宋时尚未取回,仍在辽国人手中,后又为金所夺去,接着又入元之手,至元顺帝,有424年之久,直至中国统一,才回归中国。

唐之河北三镇,即十六州受异族统治424年之久,直至明初建都北京才再收回而统一。

故此河北三镇十六州未接受本国文化之涵煦,已历时600年,这是中国在历史上之大问题。

总计,五代十国时有四大问题:

一是北方黄河流域之衰败。

二是长江、珠江流域之像样。

三是西北长安之没落。

四是东北方即十六州在异族统治下,大敌易于侵入。

故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实应建都西安或北京。

中国人应知道自己的地理,自己的历史,要天下一家,不可有分的观念才对。

两大时期类比,五代十国更为黑暗。

那么,汉唐王朝崩溃后,为何会形成不同的天下三分和五代十国局面?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朝中外戚和宦官专权,清流士人遭遇党锢之祸;地方民不聊生,黄巾起义风起云涌,各州郡屯驻重兵,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经过董卓之乱和军阀混战,东汉政权早已摇摇欲坠,但当时却少见称帝和割据自立者,各路诸侯仍在大汉的旗帜之下争斗。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将这种现象归功于自己。他曾经说过,我作为宰相,已经做到了人臣的极致,早就超过了我的期望。如果国家没有我,不知道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还将自己比作春秋时期的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认为自己像他们一样虽然兵势广大,却仍然能够尊奉周天子。
曹操虽然到死都没有称帝,但并不是没有取代汉朝的想法,只是当时的环境并不允许。曹操在建安十七年进爵魏公,想要行“九锡”大典,效仿前朝王莽代汉的经验,为禅让做准备,但最后因士族的反对才作罢。曹操的重要谋臣,被他视为“吾之子房”的荀彧,也因反对他称帝而被迫“饮药而死”。
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汉末世家大族聚族而居,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发展庄园经济。依靠宗族和部曲、宾客,他们能够组建自己的军队,在汉末的地方动乱中武力自保,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垄断了当时最重要的知识——经学。
两汉时期,由于独尊儒术政策的施行,通经可以入仕做官,所以刺激了大批士人的学习热情,不仅游学风气盛行,太学成为学术文化的中心,而且私家教授十分发达,形成了浓厚的家学传统。在汉末的政治动乱中,太学逐渐荒废,家学却以保存并逐渐兴盛起来。
家学之所以成为世家大族的专利,除了深厚的历史传承外,与当时书写的材料有直接的关系。东汉时期虽然已经出现了造纸技术,但尚不成熟,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仍然是布帛和简牍,这就让书籍成为一种奢侈品,制作和保存极为不易。
南北朝时,北周军队攻破江陵,大藏书家梁元帝进入东阁竹殿,令舍人高善宝焚所藏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并且感叹说“文武之道,今夜穷矣!”可见当时的藏书成本仍然很高。这样,普通百姓难以获得图书,学习知识,当然也无法入仕为官了。
作为当时国家统治最重要的基础,世家大族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仍然保持着较为浓厚的正统思想和大一统观念,而得不到他们的支持,称帝只会变成众矢之的。袁术在建安二年获得了秦汉的传国玉玺,随后利用“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公开称帝,很快遭到了吕布、孙策等人的讨伐,宣告失败。

而五代的兴起,也和门阀士族的衰落脱不了干系,尤其重要的是,在唐末的政治和军事动乱中,士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宋朝人王明清说:“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珪组,世为显著,至本朝绝无闻人”。崔、卢、李、郑位列五姓七家,而韦、杜是长安城南头号高门,当时俗语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其地位之高。但这些从汉末开始,绵延数百年时间,历经无数王朝兴替的庞大家族,却在唐末走向了衰亡。

黄巢的叛军攻陷长安,他在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著名诗句后,大肆屠杀忠于李唐的士族精英;唐末朱温挟持哀帝前往洛阳,愤恨士族自视清流,在黄河边上将包括宰相在内的30余名朝臣杀害,并将死尸投入黄河,朝班为之一空,史称“白马之祸”。
经过这些动乱和屠杀,门阀士族的根基被摧毁,对于皇位的传递和继承不再产生影响。五代的士族不仅再无忠君观念,本身也成为皇权的附庸。五代的名臣冯道,号为“长乐老”,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担任宰相二十多年,先后辅佐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十位皇帝,成为这一时期士人的典型。
军人集团的兴起,始于唐朝的募兵制改革。唐前期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后来由于吐蕃、契丹等边疆政权的威胁,唐朝开始在边疆设置大量的军队驻守,临时征发的军队难以满足需要,逐渐被职业化的军人所取代。但边疆驻守重兵而内陆空虚,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为了应对叛乱,唐朝在内陆设置了大量的藩镇,保持了规模庞大的常备军。藩镇的军队多召募本地人充任,由政府负担士兵及家口的衣粮开销,他们不事产业,单纯依赖军饷为生,乃至父死子继,在当地形成盘根错节的势力,逐步发展成为“地方军人集团”。
三国和五代十国虽然同属分裂时期,但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却属于不同的时段。尽管秦末陈胜、吴广就已经高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贵族依然在中国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汉末三国开启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贵族政治,在“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士族是支撑皇权稳固最重要的力量。唐代以来,随着造纸术的进步和印刷术的出现,书籍传播的成本逐渐降低,士族在知识上的优势逐渐丧失,而科举制的兴起也让平民有了更多步入仕途的机会。士族的衰微让武人政治成为五代的主流,呈现出与三国截然不同的形态,也使中国真正进入了一个平民的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