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终于逆袭,但我高兴不起来

随着《悬崖之上》单日票房反超《你的婚礼》。
「五一档」形势基本明朗。
无论口碑还是票房,《悬崖之上》都是「五一档」最能打的。
豆瓣评分7.7,领跑「五一档」所有电影;
总票房逆袭,也只是时间问题。
鱼叔自然也看了,但没有第一时间写它。
因为那种高亢的情绪,在电影结束后似乎也很快消失。
缓了两天,发现《悬崖之上》的问题就在于此,劲不足
所以。
冷静下来后,今天再来好好聊聊它。
《悬崖之上》
* 以下涉及剧透
上世纪30年代,四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抵达哈尔滨开展「乌特拉」行动。
具体任务是,接到从日本细菌战基地逃出的王子阳。
然后送他出境,在国际社会面前揭露日本人的罪行。
四名特工分头行动:
一组是张宪臣(张译 饰)和小兰(刘浩存 饰),二组是王郁(秦海璐 饰)和(朱亚文 饰)。
但组织内部出现叛徒,供出接头暗语。
导致他们从一入境,就被特务科的人盯上了。
在特务科派出的人当中,有一名卧底。他就是地下党员,周乙(于和伟 饰)。
于和伟 饰 周乙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一场血与火,智与勇的较量,在冰天雪地间发生了。
总体而言,《悬崖之上》肯定是一部好电影。
只是它的优缺点同样明显,无法选择性忽视。
所以先说优点
第一,色彩和摄影
「色彩」是张艺谋导演的拿手好戏。
在他的电影中,色彩不只是简单的视觉元素,而是具有深层的表意作用
在早期作品中,张艺谋导演偏爱红色
《红高粱》中的红轿子、红盖头、红高粱,象征无处不在的生命力;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灯笼,象征权利与欲望;
《菊豆》中成片的红染布和巨大的红染池,象征欲望与激情。
《红高粱》剧照
而到了《归来》《影》等作品中,张艺谋对色彩的使用又与早期的张扬大相径庭。
他开始以低调的黑白灰为底色。
《影》剧照
《悬崖之上》延续了张艺谋导演后期对色彩的追求。
从林海雪原到哈尔滨的街道巷弄,鹅毛大雪全程没有停过。
白色的雪景和角色的黑色衣服,黑白搭配,渲染着阴沉凝重,肃杀寂寥的氛围。
加之室内景的暖色系,与室外形成对比,指代两个世界,两种身份。
也带出「历史并非非黑即白」的反思。
不过,统一的色彩还不是张艺谋表达的终极诉求。
在底色之上,往往会有亮色出现,通过色彩冲撞,带来视觉和情感的双重刺激。
之于《悬崖之上》,这抹亮色就是血色,是革命的红。
开篇,张宪臣便在雪地里杀死了前来接头的特务。
树枝狠狠地插进特务的眼睛,再用木桩猛击他的头部,鲜血喷溅,直到断气。
然后退到一旁,掀起上衣,露出一道血淋淋的刀疤。
类似「雪与血」的对比镜头,后续还会多次出现。
红色的炽烈与残酷,在黑与白的映衬下被进一步放大。
与色彩相得益彰的是摄影
在拍摄雪地追逐戏的时候,多次使用了航拍镜头。
从画面上看,四下白茫茫一片,人物在两栋建筑间的逼仄空间内奔跑,完美营造出了命悬一线的感觉。
同时对于街景的展现,也多是中近景
因为宽阔的远景产生的距离感,会弱化紧张气氛。
反倒是中近景,才能给人感觉随时有埋伏出现,随时要投入战斗。
色彩和摄影,承载着强化现实的作用。
大雪覆盖的哈尔滨,好似成了一个舞台。
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在其间上演,分外真切。
第二,群像和表演
谍战戏难拍,难在群像。
张艺谋导演是这样评价《悬崖之上》的群像戏:
「在群像中把每个角色塑造好是很难的,是对导演功力的一种考验,需要面面俱到,更要画龙点睛。」
为什么说《悬崖之上》的群像是难上加难?
因为在极端的环境下,无论是动作还是情感的表达都会出现钝化
《悬崖之上》里的冰天雪地即是如此。
好在一众实力派演员撑起了这些群像——
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倪大红、余皑磊…
他们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内,哪怕只靠寥寥几场戏,也足以让人物立起来。
其中最成功的,当属于和伟饰演的周乙
从戏份和重要性来看,于和伟绝对是《悬崖之上》的「一番」。
周乙是个复杂的角色,他有双重身份,掌握着最多的信息,所以越要克制。
从头至尾,他的思绪和情感一直在变化,最考验演技。
让鱼叔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场戏:
张宪臣自知无法继续完成「乌特拉」行动,所以把行动内容告诉了周乙。
这番对话,相当于张宪臣在赴死之际,向周乙交付遗愿。
于是周乙连问了两个「还有吗」
张宪臣说出:「马迭尔宾馆前面的小叫花子里头,有我和王郁的孩子。」
那一刻,周乙笃定地点了点头,眼泛泪花,也彻底打消了观众对于他可能是个双面间谍的顾虑。
还有那个烧纸条的小动作,纸条不离手,一看就是专业的。
以及最后时刻,周乙见楚良吞药自杀,立刻上前阻止,却为时已晚。
眼睁睁看着同伴死在眼前,还要强忍住内心的悲痛。
等到身后的特务都围了上来,他又必须收起悲伤,表情立刻变得凶狠。
张译饰演的张宪臣,只为了看一眼孩子导致被捕。
秦海璐饰演的王郁,得知伴侣被捕、两个孩子沦落街头的消息,躲在厕所里痛哭,却又不敢出声。
他们说明了,每个被卷入战争的人,都不是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人。
战争的残酷性就在于,一旦张宪臣在特工和父亲的身份间摇摆,就是他最危险的时刻。
这是战争对人的异化。
倪大红饰演的高科长,生性多疑,却又隐忍不发。
倪大红 饰 高科长
余皑磊饰演的金志德,粗枝大叶,一不留神就成为斗争中的替罪羊。
「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金智德在挨揍。」
他被捕的时候,甚至贡献了一个笑点。
既说明他的形象立到位了。
也代表了对战争的一种讽刺,可笑可叹。
余皑磊 饰 金志德
第三,台词的艺术
《悬崖之上》中有不少耐嚼的台词,值得细细品味。
其中鱼叔印象最深的,是《险棋》这个篇章。
周乙和金志德正密切监视着亚细亚电影院。
周乙突然说要出去看看,然后在电影排片表上打了个钩,向小兰释放信号。
谁知金志德也要出去看看。
周乙急中生智,借机将了金志德一军:「发现什么了吗?」
金志德回答:「没有」。
然后周乙拿出兜里的钢笔,在报纸上画了个钩,再问了一遍:「看到了吗?」
金志德回答:「看到了」。
周乙继续逼问:「那你看到是谁画的吗?」
金志德摇头。
接着,好戏开演,周乙说:
「我是共产党。如果我是共产党,我刚才做了什么,你根本就看不到。只有站在共党的角度,才能抓共党。高科长最在意细节了,你要我把你刚才的表现告诉他吗?你知道你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吗?今天你结账。」
连续输出把金志德说得是无地自容,只能连连点头。
数落金志德只是表象,周乙的真正目的,是为自己留后手。
日后高科长若是问起,他便可以说:
「那个钩是为了提醒金志德,做事要认真细心。」
片中还有大量这样的巧妙对白。
乍一听觉得古怪,仔细琢磨才发现,这符合特工的本能。
话不说尽,追求的是一个精炼。
说完优点,下面该说说《悬崖之上》的缺点
最意难平的肯定还是结尾
结束得近乎潦草,以至于给人还有续集的感觉。
有人评论说:「张艺谋这是拍了个《悬崖之(上)》,怕不是还有《悬崖之(下)》?」
随着剧情推进,「乌特拉」行动被拆分成了一个个小计划。
可最终却收束于周乙和小兰的接头——
两人在电影院接头,下一秒就顺利接到王子阳,并将他送出境。
可接头和「乌特拉」行动,完全是两码事。
最重要的「乌特拉」行动的过程被完全忽略。
让人感觉不到四名特工对于「乌特拉」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也直接导致情感的表达失去了落脚点。
片中屡次强调,「乌特拉」在俄语中的意思是「天亮了」。
「天亮了」作为一种常见的隐喻,象征黎明将至,曙光降临。
「天亮了」的魅力在于过程而非结果,因为天是一点点亮起来的。
但。
在《悬崖之上》里,天是一下子亮起来的。
此外,还有剧情上的一些小BUG。
比如张宪臣和小兰双双从火车站脱身那段。
小兰在火车上被特务带走,张宪臣前去营救。
打斗过程中,特务呼喊了一声「来人呐」。
小兰立刻用手捂住了他的嘴,可松开后他却再也没有喊过。
直到那名特务被张宪臣乱拳打死,丢出车外,全程都没有引起怀疑。
之后张宪臣换掉手中两张前往哈尔滨的车票,躲过排查。
小兰则从火车上跳下来,偶遇并击毙了一名特务,同样没有引起怀疑,顺利逃脱。
这一段太过依赖巧合,稍欠说服力。
再有一些需要观众自行猜想的关键剧情——
男扮女装的张宪臣,是如何在多名特务的密切监视之下,偷走了《梅兰芳游美记》的书籍,而只留下书皮的?
小兰通过「紧急预案」和上级组织取得联络,可回复的那张暗语到底说了什么,也没有揭秘。
不过,话又说回来。
这些剧情上的小瑕疵,倒也并未影响观感。
因为电影的节奏很快,看的过程中还来不及反应,就被下一个反转覆盖了。
只在事后细想,才觉出异样。
所以撇开仓促的结尾,《悬崖之上》的前100分钟仍是非常精彩的。
最后,说回到电影之外。
在这个史上最挤的「五一档」,我们还是可喜地看到:
《悬崖之上》在上映第三天,凭借口碑实现单日票房登顶
春节档《你好,李焕英》单日票房反超《唐探3》也只用了四天。
说明市场对好片的认可,也说明观众更愿意为好电影买单。
这原本是件喜事。
但想到张艺谋导演已经71了,还在尝试新的题材,还在持续拍片。
反观很国内很多年轻导演,都没有他这股劲儿。
就连张艺谋导演小秀行活的作品,已足以吊打目前九成以上的国产片。
想到这,似乎又高兴不起来了。
全文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