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渍疮

水渍疮
    水渍疮是指农业劳动者在从事稻田耕作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常见的农业性皮肤病.
以指趾丫的肿胀、糜烂、渗出,易继发感染为特征。多见于5—8月春夏农忙季节。发病
率因生产环境和劳动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但参加稻田耕作者均有可能发病。本病西医称
为稻田皮炎。
    中医学对本病早有认识:如隋《诸病源候论》早指明了本病的多发地区为长江两岸。
明《外科启玄》记载:“水渍手、/烂疮,辛苦之人,久弄水浆,不得停息,致令手丫湿烂。”
“水渍脚丫烂疮,久雨水湿,劳苦之人跣行,致令足、厂湿烂成疮,疼痛难行。”清《串雅
外编。禁药门》专列了“辟水毒”一章。文中记述的蛇莓对本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已
为现代中药研究者证实。
    (病因病机)
    久浸水浆,湿邪外侵,郁于肌肤,复加摩擦而成。春季初暖,稻田中冷水初温,寒
中有温,水中烂草老根、农药化肥、污物泥浆,或夏季水温回阳,湿热蒸腾,农民在水
中作业频繁,其湿热毒邪侵蕴肌肤而发病。
    [辨病]
    1临床表现    .

1.1  浸渍糜烂型皮炎  一般在水田连续劳动2—5日后发病.指(趾)间皮肤浸渍
发白,起皱,自觉发痒。继之引起皮肤表层剥离,露出鲜红的糜烂面,少量渗出,自觉
灼热、疼痛。在掌跖部可有皮肤表层蜂窝状剥离。病情轻者,仅见皮肤浸渍,或局限于
第3、4指(趾)间;重者则累及腕、踝部,伴有甲沟炎。若停止下田,经适当处理,可
于工周左右痊愈。如继发感染,可引起局部红肿化脓,并发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出现
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
    1。2  尾蚴皮炎  一般在下水田10-30分钟后发病。皮损见于小腿、踝部。前臂等
与水接触的部位.先有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小的红斑,数小时后发展成绿豆至黄豆大
小,红色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顶端有虫咬痕迹。皮损散在或密集分布,接近
水面的部位尤多,陷入泥土的部位不发病。自觉瘙痒。搔抓后可继发感染。皮损3—4日
达高峰,停止下田后1周左右消退,留下色素沉着斑。若反复发作,则同时可见红斑、丘
疹,.丘疱疹、抓痕及色素沉着。
    2  诊断要点
    2.1  浸渍糜烂型皮炎
    2.1。1  一般在连续下田后2—5日发生。
    2。1。2  多见于指(趾)间及其两侧、掌跖。
    2.1.3  皮损为浸渍,表皮剥离,呈红色糜烂面,有少许渗出。掌跖蜂窝状剥离。或
伴甲沟炎等.
    2。1.4  自觉局部灼热疼痛。
    2.1.5  停止下田,约l周左右痊愈。
    2.2  尾蚴皮炎
    2.2。1  一般在下田劳动10,--,30分钟后发生。
    2.2.2  多见于与水接触部位,如小腿、踝部、前臂,陷于泥中部位通常不发病。
    2.2.3  先有痒感,迅速出现红斑,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丘疱疹,绿豆至黄豆大
小,有红晕,分布疏散或密集。
  2.2.4  自觉局部瘙痒或疼痛。
  2。2.5  停止下田1周左右消退,反复接触病程可长达1月以上。
  3鉴别诊断
  ’3。1  手足癣  无浸渍水田病史,好发于手足,可兼有甲癣,皮损为浅在性小水疱,
鳞屑,反复发作可并发皲裂。以瘙痒为主,夏重冬轻,病程较长,真菌检查阳性.
    3.2  菜农皮炎  患者为蔬菜种植者,由于赤脚浇灌蔬菜,粪水污染所致。好发于足
部、皮损除有浸渍糜烂外,尚可见丘疱疹或脓疱。
    3.3  汗疱疹  好发于手指、掌跖,皮损为多数群集或散在的表皮深处小疱,正常肤
色,破后流出粘性液体,数日后水疱吸收、干涸,自觉灼热及瘙痒,夏重冬愈,常有手
足多汗史。
    [治疗]
    1  内治法  一般不需内治。若手足感染而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或继发红丝疔,核,
流火者,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或参照红丝疔、流火治疗。
    2  外治法

2.1  浸渍时,以雄黄、大枫子、梅片、熟石灰粉,研细末干扑;或枯矾粉干扑。
    2.2  糜烂时,用青黛膏、清凉油乳剂外涂。
    2.3  红肿者,用金黄膏、玉露膏外敷。
    [预防与护理]
    1  改进耕作技术,逐步实行农业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农田干湿轮作。
    2  加强个人防护.常用方法如下:
    2。l  用12.5%明矾水或3%食盐水.于每次歇工后浸泡手足。让其自行干燥。或用
温水洗净皮肤后,扑枯矾粉。
    2。2  新鲜墨旱莲搓烂擦手足,至皮肤稍发黑色,干后再下田劳动。每天上工前后1
次。
    2。3  茶叶水适量,与明矾同时放入开水中,待温后使用。下田前后,浸泡手足,自
行干燥。
    2.4  穿水田袜。
    2.5  石榴皮、五倍子、地榆各60g,明矾250g.下田前用煎液搽手足。
    [古籍选粹]
    《外科启玄》  水渍脚、厂烂疮,久雨水湿,劳苦之人跋行,致令足丫湿烂成疮,疼痛
难成。惟用密陀僧煅赤,置地下去以火性,碾细末,先以矾水洗足,拭干,即以此末上
之,次日即能行走。
    《疡医大全》  水渍疮,此乃酷以晒暴,先痛后破而成疮。此辛勤劳作佣工务农之人
多有之,宜制柏散加青黛治之.
    (现代研究)
    1  发病学研究  浸渍糜烂型皮炎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长时间的浸水,这是发病
的主要因素,连续下水劳动日数愈多,愈易发病。②稻田水温。水温高可促使本病的发
生。⑧机械性摩擦,这是产生本病的决定因素,在同样环境下,不常遭到摩擦的手背、足
背、前臂、小腿等部位不发病,已经浸渍的皮肤在拔秧、插秧或耘耥过程中,又遭到不
断机械性的摩擦,势必引起本病的发生。另外,大气湿度,如遇阴雨季节,大气湿度常
在90%以上,皮肤不易干燥,有利于本病的发生.田水的酸碱度,田水的pH在7.4—8
之间。碱性水易于除去皮面脂肪,增加水对表皮的渗透力。
    尾蚴皮炎系禽、畜血吸虫的尾蚴钻进皮肤而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在我国南方地区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原是以禽类(家鸭、野鸭)为终宿主的毛毕血吸虫尾蚴,在北方地区
主要是以畜类(牛)为终宿主的鸟毕血吸虫尾蚴.有些地区两者都有。两者的中间宿主
均为椎实螺。人为其迷走宿主。其流行环节如下。尾蚴感染鸭或牛后在它们体内门静脉
系统及肝内发育为成虫,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很快孵化成毛蚴。毛蚴钻人
中间宿主椎实螺体内转变为母胞蚴、子胞蚴,最后发育成尾蚴而逸出于水中。尾蚴在水
中游动时如遇到鸭或牛,又钻入它们体内以完成其全部生活史。人下水田,尾蚴可钻进
入的皮肤引起皮炎。但尾蚴钻进人体皮肤后很快死亡,不能变为成虫,也不能引起内脏
病变。
    陈裕旭在典型水稻种植地区调查了常年水稻作业的作业者6131名,检出肌劳损、稻
田皮炎、中暑、工伤、农药中毒等5种与稻农职业有关的疾病,其中稻田皮炎的发病率

为14%。
    2  临床研究  陈伟民以冷冻疗法治疗浸渍糜烂型皮炎5例,年龄18~40岁,平均
27岁。经用喷射型液氮冷冻治疗,一般每天冻工一2次,或每2天1次.结果,5例浸渍
糜烂型皮炎均获痊愈。黄海燕用白矾茶叶汤治疗稻田皮炎335例,药用白矾625g,老茶
叶lOOg,置锅内加水4500mi。煮沸5--10分钟,制成12.5%白矾,2%茶叶的汤剂。方
法为将患病的手脚放入浸泡液3—5分钟,取出待其干燥后外搽凡士林。结果:335例中,
用药工次,治愈109人;用药2次,治愈157人,用药3次,治愈73人;经3次治疗无
效者16人。治愈率为95.5%。
  [述评]
  水渍疮是从事稻田耕作的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解放后全国各地已大力开展了对
本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由于其发病率高,波及地区较广,对
稻农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故对本病的防治仍需进一步努力。对本病的治疗,一般不需
内治,外治以清热利湿、收敛止痒为原则,根据局部皮损,选用洗剂湿敷、外洗,粉剂
干扑,膏剂外涂等,多有佳效。关于本病的预防,主要从改进耕作技术,加强个人防护
两方面着手。随着对本病有计划地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本病的防治必将取得突
破性进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