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毛笔字的好坏和墨色的浓淡有关系吗?
最近这几年有些人特别喜欢谈论这个,甚至有些人开始把它上升到了和笔法、结构、章法在内的书法三要素同样重要的高度上,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一、墨法是个什么法?如果就现在某些倡导者的观点来说,他们所谓的墨法,其实就是用墨之法。而用墨除了在器具上的注意事项(即是选择墨块还是墨汁、是选择用水兑墨还是用其他的东西、墨汁的颜色怎么调整把握等等问题)之外,“墨法”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墨色的处理上。这是墨法理论支持者们所看重的问题之一。
点击加载图片
我们都知道,对于墨色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绘画理论上。唐代著名的画家张彦远在他的著作《历代名画记》中对于这个问题作如下表述:运墨而五色具。历代对于其中五色的阐述不尽一致,但是总的来说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五色即用墨的五种颜色。按主流观点来分,实际上可以分为五类,即焦、浓、重、淡、清这五类。可见,最早对于墨色的研究是出自绘画发展的需要。
点击加载图片
二、为什么要分墨色?但是问题就在于绘画为什么要分墨色?实际上这是在实际的绘画实践中逐渐要求的。中国山水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诸多了流派,而且对于山水画所要表现的景物以及画面层次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中国的山水画家其实很少喜欢用五颜六色的彩色墨水来画画的,大部分都是用墨。但是单一的墨色如何满足绘画多样化的表现要求呢?这个时候墨色的浓淡就很重要了。因此,中国山水画也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奇特的局面,即用黑色的墨水这一单一的颜色却表现出了大千世界的样貌,而且你会感觉这样的设色不会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相反会觉得很逼真生动。
点击加载图片
所以,换句话说,分墨色是基于绘画图像化、形象化的表达手段,是为了画作更能展现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视觉效果。但是基于抽象符号书写的书法需要如此么?我认为并非如此。三、墨色的本质墨色浓淡从绘画上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书法上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可能有些人就会有疑问了,为什么呢?为什么绘画需要而书法却不该如此呢?实际上这是很好解释的一件事情。
点击加载图片
实际上只要我们抛出一个问题来询问便可以一清二楚、一目了然了。这个问题即我们在绘画的时候,是不是知道哪里需要用重的一点的墨色,哪里需要用轻一点的墨色呢?而在书法作品里,我们知道自己哪里的墨色应该清,哪里的墨色应该重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就可以讲清楚这个问题。在绘画中,毫无疑问我们是知道的,因为根据画家整体的画面布局以及景物光线和阴影的自然分布,墨色的焦浓重淡清实际上是很好分配的。
点击加载图片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山水画家要画山水画,那么他在脑海中首先构思的就是山峰层峦叠嶂、远近高低不同相互参差错落的一个画面。那么很显然,在这幅画面中,越是在视觉感受上相对近的山峰,其颜色必然是要比离他远的山峰要深。再有,如果这个山峰有一些花草树木,那么其颜色也是需要浓一点的。
点击加载图片
这是绘画,我们再来看书法。首先我们先说楷书,你有见过任何一个传世的楷书书法作品中,墨色不一致,一会浓一会清的情况么?肯定没有,即便是有那也是非常奇怪并且少见的事情。但是在行草书作品中就有了区分。不仅整篇作品有可能墨色不一,而且一个字中也有可能出现因为飞白问题出现的墨色不一致的现象,实际上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书法家在书写的时候,是绝无可能安排哪一个字哪一个笔画我故意写的墨色轻一点,哪一个字哪一个笔画我故意写的浓一点,或者这一部分我写的浓重,到了下一行就变得清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这样做就是画字了。
点击加载图片
因此,在书法中,所谓的墨色以及墨法,都只是在理论上存在罢了。在现实的书法家书写过程中,书法家是不可能提前安排好的。绘画讲求墨法,是为了画面更加真实自然,而书法不讲求墨法,也是为了书写的更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