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国语玩坏的闽南童谣 2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普通话是我们对外的标准官方语言。我们现在时常听到“挽救母语”的话,是由于我们觉得“西化教育”正一点点地腐蚀了汉语文化,有一小部分人在做着挽回中华古文明的工作。对这些人,我怀有深深的敬意。
从地方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母语是方言。中华大地博大精深,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这些传承往往是口口相传,代代相传。主要都是以各地自己的特色地方语言为主。
而这种传承,更多的借助长辈(更主要的是母亲)来完成。就像各地都会有自己方言的哄孩子的歌谣,在闽南语系里,也有这样的“哄仔歌”:
(哄仔歌1:婴仔静静睡,一夜大一寸,婴仔好好长,一夜大一尺,抱到日落山,抱仔一直看,仔是我心肝,怕你受风寒。
哄仔歌2:阿婴啊,捂捂眠,一直睡,<母亲哄孩子的声音>吃谁奶,跟谁睡,母亲去挑粪,挑粪来,捉田鸡,贼子偷抓鸡,抓到庙门口,脱衫脱裤抓虱子,公虱子,到处跳,母虱子,死翘翘。)
也有流传在孩子们之间自己的童谣,如:
(锵锵滚:锵锵滚锵锵滚,蚵仔炒米粉,一碗两角钱;冇钱不要看,看着要流口水,如果你真要看,脱裤下来换。)
也有大人小孩“通吃”的童谣,如:
(天黑黑:天黑黑,要下雨,海龙王,要娶妻,龟吹箫,鳖打鼓,青蛙扛轿目突突,蜻蜓举旗喊辛苦,萤火虫提灯来照路,泥鳅沿路打锣鼓,虾姑捧盘大肚腩,为着龙王要娶妻,鱼虾水卒真辛苦。)
——为方便大家,词都是翻译过的。
这些童谣很大的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地区性。它必须是用母语来吟唱才能体现那种韵味,一旦脱离了母语,就显得不伦不类了。甚至完全读不出来。
可是方言没有自己的文字(摊手),在普通话中,有的字又找不到这种发音的方式,如:闽南话客家话粤语等语种还保留了入声字,而普通话已经没有这个发音了。也有一些不是用拼音字母的发音的,只能用音译或意译来记录,若是本身没有这地区方言基础的,就完全看不懂了。由此看来,方言、口语的传承是地方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一环。
若干年后,如果失去了方言这个“各地各异”的母亲,汉语的这个家族里还是完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