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大夫讲中医/中医杂谈/谈谈中医八纲辨证中的“虚实”概念
虚证与实证,是八纲辨证中最容易被人提及的概念,在门诊很多患者会表述自己身体虚弱,需要调养;但对于虚实的认识,并非像大家看上去那么简单,否则,在古书中也不会反复强调治疗疾病时“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了。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1、虚证与实证的中医定义是什么?2.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虚实辨证的认识存在着什么误区?3.认识虚证与实证对临床诊治疾病和调理身体有什么帮助?
1. 虚证与实证的中医定义是什么?
根据《中医诊断学》教材的相关论述: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虚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停聚的特点。
实证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其病因病机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进、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二是内脏机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于实证的范畴。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不足而邪气并不明显。人体正气包括阳气、阴液、精、血、津液、营、卫等,都属于虚证的范畴。根据正气虚损的程度不同,临床又有不足、亏虚、虚弱、虚衰、亡脱之类模糊定量描述。
虚证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卫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2.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虚实辨证的认识存在着什么误区?
(1)以寒热论虚实
这个问题在“谈谈中医八纲辨证中的寒热概念”一文中已经论述的比较详细了,在此不再累述,有兴趣的可以参看前文。
(2)以症状论虚实
这种情况是目前在中医诊疗调理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容易被大家所混淆的事情。比如说到精神疲倦大家就会认为是气虚,说到五心烦热大家就会认为是阴虚;其实湿邪阻滞也会造成精神疲倦,火热内郁也会出现五心烦热。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是辨“症”论治,证候是一个症状的集合,单一症状是无法判断中医证型的,我的老师认为,如果要诊断脾气虚证,需要同时满足“纳差、便溏、舌淡”三个条件才行;单纯的便溏不是脾气虚,湿邪阻滞脾之运化也会出现便溏,单纯的舌淡更不是脾气虚,血虚证也会出现舌淡。
所以,在判断虚实的时候千万不要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每个中医证型都有其证候的特点,只有符合了这些证候特点才能确定证型。
3. 认识虚证与实证对临床诊治疾病和调理身体有什么帮助?
(1)对于治疗方向的选择非常有意义。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的判断直接影响了治疗原则的制定,如果虚实的判断有误,就会直接导致治疗的失败;如果是实证的患者吃了补药,不仅不能让体质增强,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所以才会有“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之说。平时很多人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也跟虚实辨证的不准确有一定的关系,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以后会在专篇讲述。
(2)对于调理方式的选择非常有意义。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的非药物治疗以及健康保健方式的选择都跟虚实辨证有关。比如说锻炼身体,有些人会说多运动好,有些人会说静养好,这个就要看虚实的判断了,如果是湿阻引起的疲倦,跑跑步,打打球,出一身汗,疲倦就会很快缓解;但如果是气虚引起的疲倦,越运动就会气越不够,不仅不能够增强体质反而耗伤正气,使身体更加虚弱。在中医特色疗法中,拔罐、刮痧都属于驱邪的方法,适合于实证的患者,正气亏虚的人是不适合的,身体虚弱的人如果拔火罐,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头晕、疲倦、面色苍白、出冷汗等情况,这就是伤及正气的结果,但并不是说拔火罐这种治疗方法有问题,而是治疗方向选择的错误。
正如教材上讲授的,虚证与实证是非常复杂的,很难有一个具体的方法让大家快速的分辨虚实的辨证,但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素问·通评虚实论》:“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个可以作为中医辨别虚实的总纲。
实是邪气方面的问题,正常的人是没有邪气的,没有邪气的人有了邪气,这种情况就是实证,比如说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天之邪气,不是你自身里面有的,现在侵袭了你的身体,就演变为实证;简单来说,就是本来不属于你的东西多了就是实证。
虚是正气方面的问题,正常的人是正气充足的,如果这些正气削弱了(夺),这种情况就是虚证,比如女性来月经后,会出现血虚的情况;简单来说,就是本来属于你的东西少了就是虚证。
在这里要注意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虚实所对应的范围是不同的,所以,虚和实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和少的问题,而是不同范围的多和少的问题,所以,有时会出现虚实同时存在的情况,而不会出现虚实抵消的问题。举例来说,如果女性来月经,这时候经血排出,身体里面的血少了,符合“精气夺”的特点,所以,这种状态应该是虚证,但如果在经期吃了雪糕,导致寒湿邪气侵入体内,而寒湿邪气多了,符合“邪气盛”的特点,这种状态有可以说是实证,这种虚证与实证同时存在的情况就是虚实夹杂证。
总结来说,就是本来不属于你的东西多了就是实证,本来属于你的东西少了就是虚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外感疾病大多数都是实证,而妇人产后,疮疡溃后,手术后大多数都是以虚为主。
到本篇为止,中医八纲辨证中的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证就全部介绍完了,因为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的懂,所以,总体行文会写的浅显了一些,也没有涉及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表里同病等非常复杂的情况,因为这类文章主要还是以科普为主,只能叫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的科普,无法跟规范的教材和课堂教学想媲美的。
之所以要先写这几篇东西,是因为我发现现在很多科普的东西,对于中医概念存在着模糊不清的情况,如果不先把这些概念理清,读者就无法真正去学习和理解中医的东西,就容易走弯路,所以,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