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牛奶的认识:一味中药
牛奶,从现代科学研究与西医的角度来讲,是营养丰富,各种微量元素较高的食品。但是从中医来看,却有不同的观点。
1.牛奶为寒湿之品,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来都不把它当成食物,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温病条辨》:「胃液干燥,外感已净者,牛乳饮主之。」所以有伤风感冒的人不能喝,没有胃火造成胃中干、缺乏胃液者更不要喝。
2.台湾为海岛型气候,本来就很潮湿,加上从小爱喝牛奶的习惯,所以把眼球的筋泡软了,故近视与斜视(斗鸡眼)的孩童居高不下(肝开窍于目,而喝牛奶伤肝造成肝虚)。 高纬度地区或是高山上,因为地气不够升散,所以湿气不会上头入眼,而是积聚中焦,故少近视而多胃病。像是藏族和新疆地区就因为身处内陆,所以多用牛奶来补充过燥的体质,但容易有胃的隐疾。
3.正常母牛在小牛出生6个月后就不再产乳汁,强用激素迫使牠们生产的牛乳里面所含的蛋白质会严重不足(像是人类在哺乳一年后,乳汁淡如水,乳牛过了哺乳期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有一堆复方添加奶,用人工合成的材料(像是尿素)补充里面所缺乏的氮。 而少数民族平常喝的为初乳(6个月以内的牛奶),所以比较不伤身体,但牛奶的寒湿仍难解,故脏寒生满病(因为牛奶的寒湿积聚在肠胃中,造成消化吸收不良)。
4. 牛有四个胃,为反刍动物,而人类只有一个胃,所以给小牛喝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人类,这种会催吐的物质最伤肝,所以喝牛奶的小孩会:脾气暴躁、过动、胆小、半夜爱哭(因为木克土造成肚子痛)。
5. 牛为寒性的动物,要四个胃不断的反刍才可以腐熟食物,所以牛奶为寒性加水湿(凝身上水气):胃寒就容易流口水,重则下利(拉肚子)。水湿泛化为痰,则会得过敏性鼻炎,重则变气喘。水湿也会造成湿疮,还有异位性皮肤炎(湿气累积在皮表)。
6. 肝主筋,所以常喝牛奶的小孩伤到肝,容易跌倒、扭到筋而受伤。牛奶喝多了会胃中虚寒,所以会吐奶(因为不能消化吸收)。牛无牙(剪断食物者为牙),吃东西要慢慢磨碎,所以牛奶中无长牙的激素,小孩子喝了会常常蛀牙,就算长出来也是不健康的牙。且牛一出生就会走,故其筋骨之性质与人不同,何苦与小牛争奶,损人又不利己!
7.牛奶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很小。骨质疏松是因为骨头里面的胶质不够,主要原因不是缺钙,所以老人家愈补钙反而骨头愈脆,很多美国人老了连打个喷嚏都会骨折。骨头的钙为盖房子的砂石、胶质为水泥,盖房子不能砂太多,所以骨骼生长“不能高钙”。喝牛奶的小孩一开始长的快,但骨头无胶质,反而不容易再生长延长,且骨头易脆化(玻璃娃娃即是如此),很多青少年在快速增高时很容易跌倒,且一跌倒就骨折。国内传统的给长身体的孩子用筒子骨熬汤,是一种的比较好的食补方法,熬出的油质其实是一种胶质成分,是气血能量的体现。其实煮大骨汤若是熬得够久,当里面的胶质全都释放出来,剩下的骨头一拗即碎,就是西医所说的骨质疏松症!
中医以补胶为主:斑龙丸、龟鹿二仙胶对老人家都是很好的补品。而年轻人多补充植物性胶质即可:番薯、山药便是很好的胶质来源。
8、腿抽筋主要原因是寒湿伤筋所致,不是因为缺钙。多喝牛奶对腿抽筋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9. 相传慈禧太后喜欢用人乳洗澡来养颜美容,所以在宫中养了很多奶妈现挤现用。《医方集解.参乳丸》:「人乳乃阴血所化,服之润燥降火,益气补虚。然能湿脾、滑肠、腻膈,久服亦有不相宜者。惟制为粉,须用一无病年少妇人之乳为佳,乳杂则其气杂,又须旋用,经久则油膻。」人乳都如此,牛乳更会引起肠胃的问题!而且取用的乳汁要无病、单一个人、不能久放;现今的乳牛很多都有用高剂量的抗生素防止乳腺炎、奶粉集结了一堆不同乳牛的奶、保存期限又很长,所以喝奶粉长大的小孩子能健康吗?
喝牛奶的坏处真的族繁不及备载,不只是牛奶不能多喝,所有的奶制品其实都不能多吃。像是牛奶制成奶粉后,吸了水又会变回牛奶;相同的,所有的奶制品:奶酪、奶油、酸奶、蛋糕...在进入人体之后,又会吸收身上的水气而累积成寒湿排不出去。
而现今市面饮品常用的乳化剂、塑化剂伤人更重,进入人体后反而会吸收水气形成湿性水肿,累积久了就会由湿生热而出现汗臭味(如同干毛巾不会发臭,但湿毛巾久了就会有细菌的滋生而发霉生臭一样),很多脚臭的患者其实都是奶制品(塑化剂)吃太多而形成的。
同理,老一辈有良心的小吃摊都不愿意勾芡,说是勾芡会伤身体,其实就是太白粉这一类浓稠状的物质人体吸收后会形成水湿累积在身上。以前的人因为穷,所以喜欢勾芡来充饱肚子,现代人衣食无虞,一堆夜市的小吃摊还是喜欢在汤汤水水里面勾浓芡,其实对身体都是一种负担。
西方的饮食真的都大有问题,中国人是出了名的爱吃,不吃的东西就一定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