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行】古道拾遗
2014年春节,我陪妻回丽水娘家过年期间走过一次括苍古道。我们从樊村开始上古道,往南走了40多里路到余岭出的古道,一路上散落着一些夯土筑成的民房、千百年以上的参天古木、旧街道、古石桥、驿站凉亭、摩崖石刻、禅院寺庙、老洋房等。
那是我第一次游历括苍古道,疲累掩抑了行走的乐趣。事后整理记忆,产生了疑惑:括苍古道始建于唐末宋初,是千百年来瓯江流域通往京城的驿道,在古道之中的隘头村怎么会有一处洋人建造的二层小楼?而且看那样楼的材质,也许只有百年左右,跟古道似乎不太搭调。
后来查阅了一些旅游发布的网络日志,才大致弄清楚这幢小洋楼是瑞士人玛克德出资建造的:有本地老人回忆说,民国时期,瑞士人玛克德夫妇及一位苏姓传教士长期在缙云县城、舒洪镇的江沿、丽水城内以及东渡镇外隘头等地传教做礼拜活动。他们还雇用本地人担任翻译、管家、杂役为他们服务。这幢洋楼西侧原有一幢教堂、其他附属建筑,辟有菜园、池塘,占地大约一千多平方米,他们还养了5头牛,自己挤奶,自己做面包食用。
那玛克德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那得从基督教与丽水的关系说起。丽水基督教最早是由德国、美国的传教士在乾隆年间传入,清末民初主要由德籍传教士主持,有名可查的有崔明道、贝安定、满志贤、贝仁山等人,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牧师陆续归国,接替他们在丽水传教的是以瑞士人为主,玛克德就是这时候接手主持丽水的教会工作的,随后还有路新柏夫妇、盖世华夫妇、施隆盛、奔德等人。而这一时期加拿大安大略省斯加波罗传教会神学院也有一批毕业生来丽水工作,相关人事记录在加拿大籍传教士威廉·塞西尔·麦格拉思所著《亲历龙国》一书中。
瑞士人玛克德在主持教会工作的同时,广施善行。在缙云县民国版《五云纪念录》中有记载:“民国十三年岁次(1924年)瑞士玛克德任缙云义振协会会长,建缙云五云铁索桥时,所属华洋义振支会捐银一万三千多元。”五云铁桥依然横驾于缙云老县城的好溪之上,桥头的碑文也印证了此事:“五云大桥,古名龙津桥,为浮桥......民国11年又毁于洪水。14年,耶稣教牧师瑞士人玛克德倡议捐建铁索吊桥,桥址由下游100余米处移至今址,次年建成,桥名华洋同善桥......”
原来玛克德是民国时期在丽水缙云一带传教行善的瑞士人。连接丽水缙云之间的括苍古道,自然也是玛克德必经之地。古道之上隘头村地理环境优美,地势较高,气候温凉,是夏季人们纳凉避署的好地方,所以玛克德等人选址于此造楼避暑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这幢小楼设计造型独特,从高处看屋顶形似十字架;从内部结构看没有任何柱子作支撑,三开间房屋只是用厚厚的墙体来撑起整个梁架;从外部装饰看其窗户、门全部加了一道百页门和百页窗。
1949年之后,外国传教士纷纷离开中国。括苍古道上的这幢两层小楼由政府安排给本地农民居住。据说入住农户并未改造原房主屋内陈设,而是自己在旁边小房子里自建起居室,才使得这幢小楼历经70年风雨依然基本保存完整,还看得出当初的形状。
从这一点看,丽水人对当年传道施善的玛克德依然心存感念。其实,在日本鬼子侵华期间,来自中立国的玛克德、路新柏等牧师竭尽所能做了好多保护工作,丽水人民永远都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