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吉州窑景区

游吉州窑景区

刘述涛

“谈庐陵之盛,萃于永和。”而永和之盛,则得于吉州窑。

此前也曾游览过吉州窑景区。今国庆中秋双节刚过,双十来临,文友欧阳君在微信群里邀游永和,我立马报名参加。同行者尚有市内书法界大佬冯为民先生等。

永和镇就在赣江中游西岸,禾水河南岸,东见赣江奔涌而去,西见大山连绵不断。明《东昌志》称:永和镇在南宋时,就有“六街三市七十二花街”之盛况,在永和镇上有专业的瓷器一条街,柴草一条街,竹木商行一条街,茶楼酒肆一条街……一时间,永和商贾云集,樯桅林立、车辐辐辏,一街灯火连着一街的灯火。

“窑焰竟日夜,烟火数千家。”是前人笔下的永和吉州窑,而今天它就在前面。一想到即将再游吉州窑,再次掀开木叶天目盏中这片在水中晃荡着的桑叶神秘面纱的时候,我内心的激动就陡增几分。

车子经过神冈山大桥,看到了神冈山上新修的塔,塔下禾河水与赣江汇合。我不知道,当年徐霞客的那条船,停在神冈山的哪一侧。但可以想象的是,当徐霞客站在神冈山上,看着永和镇的上空的七色云彩,心绪一定同我一样,想着要飞奔着前往永和,一探吉州窑火为什么会在人间的烟火中消失。要知道吉州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为什么在大明之后的瓷器排序中,却鲜有吉州窑的身影。

车子在游客中心前停稳。首先参观的是新修建的二期工程。自2017年永和镇入选为中国第二批特色小镇以来,二期的规划建设就动工了,将画水塘、绿野坊、锡器街、金钱池等15处历史文化景点进行恢复和保护,并发掘茅庵岭古窑遗址。行走在画水塘边,总有一种人在画中、画在景中的感觉。尤其是那湖边的柿子树,一个个又红又黄的柿子挤在一起,多像一幅秋天刚画的油画。

吉州窑器走天下。瓷器最难掌控的就是火候,火候的把控即可见证窑工手艺的成熟度。有人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窑瓷器,真正掌握其命运的是“火德真君”。于是,永和人将所有对火德真君的敬畏,都化为对火德真君塑像的供奉,他们在湖边上建起了一座火德真君庙,庙里供奉的火德真,有六只胳膊,每只胳膊分别拿着弓、箭、宝剑两把、火葫芦等法器。令我没有想到是同行的书法家冯为民先生后来挥豪写下的竟然也是“千年窑火、火德真君”八个大字。看来,他同我一样,将对火德真君的感念,化在了自己的文字之中。

从二期到一期,一路走一路看。最开心的是身边有欧阳君这么一位庐陵文化和吉州窑方面颇有研究的专家在身边讲解。他如数家珍,细说吉州窑博物馆里的这只红绿釉印花纹盏,是怎么成为镇馆之宝的故事。他说这只印花纹盏一出土后,并不被看好,被人随手搁置在仓库之中。有一天,耿宝昌先生到吉安,县博物馆选几件文物让他鉴定。耿老一眼就看中了这只红绿釉印花纹盏。从此,这只红绿釉印花纹盏的命运就发生了转折,从不入法眼,到现在天天被人顶礼膜拜,感叹吉州窑的精美绝伦。

参观吉州窑博物馆。在吉州窑博物馆里,感受着一件件珍贵的吉州瓷器的同时,更感受到了脚底下的这座古镇当年的繁华衰落,沧桑沉浮。欧阳君说,这里的每一片叶子都不相同,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一件瓷器从开采瓷土、淘洗瓷土、练泥陈腐、拉坯成型、晾坯修坯、画坯汶水,到烧坯开窑,瓷器装运,足足十三道工序,缺一不可。最后,这些瓷器从码头上装船,经过赣江进入长江,然后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在今天的大英博物馆里、日本东京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里,都收藏有吉州窑的木叶天目盏等产品。

从吉州窑博物馆出来,进入吉州窑遗址公园。走在匣钵碎片铺成的“千年古道”上,看着不远处的本觉寺塔、清都观,听着身边的欧阳君说起他在这绿树掩映的池塘边上,住了两年。这两年让他眼界大开,从一件件吉州窑出土的瓷器中,他寻觅到了解开这座千年古镇的密钥。他又在一次又一次的研究有关于吉州窑的文献古籍中,越来越接近于古州窑的前世今生。欧阳君说,吉州窑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化名人的追捧,他们在永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生于这块土地,长于这块土地的周必大、欧阳珣、欧阳守道,到如今永和人仍念念叨叨,说个不停的是文天祥同他母亲的故事,以及从远方走来的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胡铨、刘辰翁、解缙、罗洪先、方以智等等,他们慕名而来,在永和这座千年古镇上,把酒言欢,共话天下。他们站在本觉寺塔前,想像自己也成了盏中的那一片桑叶。这就不奇怪他们在自己的笔下描写这片叶子:“一片脆弱的叶子,本该零落成泥、焙烧成灰。却因飘落在吉州窑工的手里,在烈火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仰望千年古塔本觉寺塔。吉州窑的周边,曾有本觉寺、智度寺、慧心寺、宝寿寺,以及名声远扬的净居寺和资国禅寺。这些禅寺的思想火花,在潜移墨化之中,照亮了窑工脚下的路,让窑工的思想情怀发生了变化,从而窑工手里的盏、盆、罐、壶、碗自然而然就有了佛性,有了禅意。但真正回过头来遥望千年过去的吉州窑瓷器,真正传奇传神的还是那一片在吉州窑盏中起起浮浮的叶子。

叶,只是一片再普通不过的桑叶。

刚进遗址公园大门时,看到有工人正在采摘桑叶。我还拿起来仔细看了又看,没看出什么神奇的地方。但古人说,桑叶最能通禅。古人还说,桑叶先知胡地秋,桑叶枯干海水清。桑叶就这么在不经意间被窑工置于盏中。也有人说,是行思禅师受六祖慧能所托,让窑工将一片桑叶置入盏中,烧制好的盏专供于净居寺供奉六祖慧能佛身前。也不知是不是有了六祖慧能神力的桑叶置于这熊熊大火之中,才没有灰飞烟灭,而仍然叶脉清晰,纹路清新。脱得旧体,得悟真纯。

人站在龙窑之前,能够感觉到龙窑的气势和当年的人来人往搬送瓷器时的场景。我还感觉到身边的窑火越烧越旺。

讲解员小曾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掘第一座吉州窑岭起,就不断有“好事者”开始细心推敲起吉州窑那失传的工艺来。他们之中有古稀老翁,也有海归博士,还有天南海北对吉州窑一往情深的普通制陶者。当然,最多的还是家就在本觉寺塔边上,那一群对这块土地仍无比热爱的永和人。他们从瓷土的筛选,到原料的配制,一步一步慢慢摸索,当制作的工艺慢慢被掌控,烧成器的温度上细细被把控,终于,那曾经承载着永和人智慧与信心的吉州窑火又一次次被点燃。

如今,就在当年的那块卧着二十四座窑包遗址的土地上,一座又一座吉州窑的瓷器作坊又重新开起来了,永和人又一次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让吉州窑又一次浴火重生。我们走进一家瓷器作坊,作坊的主人杨莉正在通过手机直播,将自己的吉州窑瓷器销往海外。

离开的时候,我买了一只木叶天目盏。当我的手与宋人的手握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发现,那片穿越过千年的桑叶,一点也没有变。仍是那片宋代的桑叶,在水里晃呀晃的,晃过一千二百多年后,它终于又一次找到了家门,回到了永和镇上,带着我穿越了一把历史,回到了那曾经窑火映红了天空的辉煌岁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