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诺诚健华崔霁松:奥布替尼将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释放更多潜力

2020 年 3 月,诺诚健华通过 “云敲锣” 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 2020 年港交所生物医药第一股;
2020 年 12 月底,诺诚健华 BTK 抑制剂奥布替尼获得 NMPA 批准有条件上市,成为第二款国产 BTK 抑制剂;
2021 年 1 月,奥布替尼开出全国首批处方,正式落地各大药房,诺诚健华从临床阶段全面迈入商业化阶段;
2021 年 2 月,高瓴资本战略投资诺诚健华,维梧资本继续增持,总共定增 30 多亿港元融资;
2021 年 3 月,生物医药界资深高管张向阳博士加入并担任首席医学官,全面负责其全球临床开发战略和执行,扩展全球化布局;
2021 年 3 月中旬,诺诚健华拟科创板上市,这一决定符合其自身的发展战略;
....
一年以来,从产品研发、获批、商业化、再到获得资本市场认可,诺诚健华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进展。
(来源:受访者提供)
正值上市一周年之际,生辉和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博士聊了聊。
优雅、从容、自信…… 这是生辉记者在昌平生命科学园诺诚健华的会议室初见崔霁松时,她给生辉留下的第一印象。
“作为 2020 港交所上市生物医药第一股,诺诚健华上市后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奥布替尼获批上市后标志着公司构建了从研发、临床、生产再到商业化的完整价值链。未来,我们希望真正通过科学驱动创新,做到关怀病人、关怀社会、关怀员工。” 崔霁松这样总结诺诚健华上市一周年的表现。
奥布替尼将在自免疫疾病领域释放更多潜力
“对于复发难治的 B 细胞淋巴瘤,BTK 抑制剂是革命性的药物。” 崔霁松说。
BTK 是一种在 B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蛋白激酶,在 B 细胞生长、发育、增殖分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显示,BTK 在 B 细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以及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大量表达,被视为治疗这些疾病的热门靶点。
根据 BTK 信号通路机制,奥布替尼的开发适应症针对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并获得国家 “重大新药创制” 专项支持。
目前,中国共上市 3 款 BTK 抑制剂,分别是强生 / 艾伯维的伊布替尼、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以及诺诚健华的奥布替尼。凭借先发优势,伊布替尼在市场上一家独大。公开资料,2018 年全球 BTK 抑制剂的销量 45 亿美元(315 亿元),其中伊布替尼占全球 99% 的市场份额。
(来源:生辉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到 2030 年,预计 BTK 抑制剂全球销售额有望达到 235 亿美元,其中中国销售额将达到 26 亿美元。
2020 年,两款国产 BTK 抑制剂的相继上市,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用药选择,逐渐开始打破伊布替尼一家独大,价格昂贵的局面。
奥布替尼能否 “后来居上”?
在崔霁松看来,奥布替尼优势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本身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上的亮眼表现;二是,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潜力。
“奥布替尼不仅进度在国内领先,基于高选择性、安全性,奥布替尼也被认为是潜在同类最佳 BTK 抑制剂。一是,奥布替尼的骨架中心为一单环,靶点选择性更强,针对 BTK 靶点的占有率接近 100%,不会出现脱靶效应。同时也不会抑制其他激酶或者影响其他信号通路,不良反应更少;二是,奥布替尼采用一种名为固体分散体(ASD)的新型剂型,生物利用度可以达到 80% 以上,而且在患者之间的差异小,低剂量每日给药一次即可达到同等治疗水平。崔霁松说。
图 | 奥布替尼 2D 化学结构(来源:guidetopharmacology)
BTK 抑制剂已经被证实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具有治疗潜力。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一类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引起损伤的疾病,一旦患病,大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甚至是终身服药。
据统计,到 2025 年,全球自身免疫疾病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522 亿美元,中国自身免疫疾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也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到 2025 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 81.9 亿美元。
除了布局复发和难治性的 B 细胞淋巴瘤以外,奥布替尼还在中国布局了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在欧美中布局了多发性硬化症两类自免适应症。
崔霁松介绍到,奥布替尼靶点选择性强,最初的治疗目标就是针对自身免疫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多发性硬化症(MS)、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天胞疮。我们要做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 “FIC”,希望未来 3 年,奥布替尼治疗自身免疫疾病适应症可以获批上市。
在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表现亮眼的奥布替尼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领域也充满了机会。如果奥布替尼能够打开自身免疫疾病市场,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差异化竞争布局,发挥更大的治疗潜力。
“奥布替尼正在全球探索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治疗潜力,包括 SLE 和 MS,并积极探索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崔霁松说。
截止目前,全球尚未有 BTK 抑制剂获批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截至 2019 年 10 月,只有 3 款针对 SLE 的在研药物处于 II 期临床试验阶段,分别是罗氏、德国默克、艾伯维。奥布替尼在 SLE 领域处于 II 期临床试验阶段,处于全球第一梯队;美国针对 MS 的在研药物共有 3 种进入临床 III 期,分别是默克 Evobrutinib、罗氏 Fenebrutinib、赛诺菲 Tolebrutinib。奥布替尼针对 MS 适应症处于临床 II 期阶段,这一适应症略显落后。
除了奥布替尼外,诺诚健华还布局了一系列针对实体瘤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疗法,包括 pan-FGFR、TRK 靶点等。
据崔霁松透露,FGFR 抑制剂 ICP-192 针对多种实体瘤效果显著,包括胆管癌、尿路上皮癌、胃癌、肠癌等,目前正在进行临床 II 期临床试验,预计从注册临床试验到获批上市大约 2-3 年;泛 TRK 抑制剂 ICP-723 正处于临床 I 期阶段,在剂量递增研究中显示了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 T 细胞引发的自身免疫疾病的在研管线 ICP-332 在今年第一季度递交了 IND 批件并已经获得受理。
图 | 在研管线(来源:诺诚健华官网)
“每一步都快马加鞭”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同质化、扎堆现象比较严重,行业竞争较为激烈。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 800 个探索 PD-(L) 1 抑制剂抗肿瘤治疗的临床试验。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业内对新药研发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生物技术初创公司来说,如何实现新药研发风险与未来收益的平衡是一块难啃的 “硬骨头”。
通常,一款创新药从立项到上市需要长达约 10-15 年时间、花费近 10 多亿美金的投入,即使如此,大约只有 10% 新药能被批准进入临床阶段,最终只有更小比例的药物分子可以上市,上市后还需要继续严格关注安全性问题等。
“我们的 BTK 抑制剂奥布替尼从立项到上市用了相对较短的时间。创新药初创公司必须分秒必争,一定要够快,药品早一天上市对于整个竞争格局都大部相同。成立 5 年多来,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快马加鞭,团队每一天都在加紧步伐。崔霁松说。
(来源:受访者提供)
据了解,从开始筛选新药候选化合物、在多种动物模型中做生物学实验、代谢试验、毒理试验、利用合成化合物途径做成制剂等等。完成这些试验一般要用 2-3 年,而在诺诚健华的技术平台上做完这个流程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
现在国内已经上市了 3 款 BTK 抑制剂,适应症聚焦在淋巴瘤治疗上。根据 Insight 数据,截止目前,国内有近 10 家企业在进行 BTK 抑制剂的临床试验或申报上市工作。多名业内人士认为,对于 BTK 抑制剂而言,之后再入局的生物制药公司恐怕已错失了先发优势。
在这种情势下,如果进度落后,研发投入、未来的营收都将会是研发挑战。崔霁松指出,诺诚健华的优势在于挑选和设计了最好的药物分子,团队执行力很强,日夜兼程推进研发进度,抢占优势。
从研发转型管理,人才是核心竞争力
诺诚健华是一家典型的科学家创业公司。
上世纪 80 年代,崔霁松从山东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随后,她在默沙东从事了 14 年药物研发和管理工作,主要负责心血管疾病药物研发,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药物发现、开发和项目和团队管理经验。
“对我来说,默沙东就像一座制药界的'黄埔军校’,我在这里开始了从药物临床前到临床 II 期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我也在那里培养成为一名具有管理思维的科学家。” 崔霁松说。
2009 年,崔霁松担任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总部主席,负责新药研发和中美人才交流工作,她是该机构成立二十年来 SAPA 首任女主席。
图 |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博士(来源:受访者提供)
崔霁松逐渐认识到回到中国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2011 年,她回到中国,加入 PPD 中国子公司保诺科技的 CEO 兼首席科学官。
在保诺科技的 4 年时间里,崔霁松负责组建海归团队、培养顶尖优秀人才,同时建立公司的商业模式,统筹营收和亏损等问题。管理公司和管理项目有很大的区别,在保诺科技的经历也让她完成了管理转型,开始真正从整个公司决策制定者层面进行管理和思考。
自 2008 年,中国启动 “重大新药创制” 科技专项,中国创新药研发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内开始掀起了一股创新药研发浪潮。彼时,国内创新药开发的大环境欣欣向荣。
2015 年,在保诺科技被收购之际,崔霁松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大选择。她和一群怀揣创新药研发梦想的同事共同成立了诺诚健华。其中,施一公是诺诚健华的联合创始人兼科学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会为诺诚健华在靶点选择、化合物设计等方面提供科学建议。
图 | 诺诚健华管理团队(来源:诺诚健华官网)
崔霁松还透露到,诺诚健华已经开始布局大分子药物管线,开始着手组建团队并搭建药物研发平台。大分子药物管线的策略有 3 个方向,一是,与大分子药物研发公司合作,与公司现有的小分子药物开发联合用药;二是,组建团队,搭建并开发专有大分子管线;三是,引进优质大分子药物管线。
我认为,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管理者,第一节必修课就是要协调管理好团队。” 崔霁松说。
“我们正在布局全球市场,针对每款药进行国际研究,包括在澳洲进行研发和临床研究,在美国也有业务拓展、临床研究、注册试验等团队等。现阶段,走向全球市场的第一步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将前三款在研药推向全球市场。” 崔霁松总结道。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