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
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它坐落在新街口广场东北角的中山东路1号,现为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市分行。交通银行成立于1908年,总行设在北京(1928年迁到上海),在国内外设有分支机构。该行以协助发展全国实业为其专业范围,经营工矿交通及公用事业贷款。1910年开始在南京马府街设立江宁试办分行,简称陵行。此后,行址屡有变迁。1935年迁至新街口新址办公,称为京行。
1990年,它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近代优秀建筑。1992年,它又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东路1号,这幢民国建筑因为立于中山东路北侧的起点,毫无疑问,它一直以来都是中山东路的地标。在门牌资料中记载这里曾是中央储蓄银行、交通银行南京分行,今天为中国工商银行。这幢建筑1933年竣工,具有西方罗马古典复兴的建筑特点。
新街口建筑于1933年由上海缪凯伯工程司(Miao KayPah Consulting Co.)设计,新亨营造厂承建,1935年7月竣工,工程造价约20万元。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近似矩形,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1858平方米,建筑面积4187平方米。1937-1945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这里成为汪伪中央储备银行行址,当时在顶部平台中部又增建一座两层建筑,使整个建筑物总高度增加到七层。抗战胜利后,一度被中央银行南京分行占用。不久,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在原址恢复营业。
大概是海派建筑师设计的缘故,整座建筑都如同西方古典主义的再现,即使与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经典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该建筑造型为西方罗马古典建筑形式。大楼正面朝南,门口有四根高达九米的爱奥尼亚式巨柱直抵二楼;大楼外部东西两侧各配有六根式样相同的檐柱。大楼外墙面采用水泥斩假石,做工细腻。整个建筑显得坚固挺拔,浑厚凝重。
砌在墙里的文保碑。
中山东路1号,一直以来都是中山东路的地标。
爱奥尼亚柱是古希腊神殿列柱常用的柱型之一,曾流行于以创造《荷马史诗》而闻名于世的爱奥尼亚人居住的地区。爱奥尼亚柱最大的特点就是柱头顶端装饰有从植物卷叶演变而来,左右对称的卷涡,正面看又如同一对可爱的羊角;大楼外部东西两侧也装饰有六根式样相同的檐柱,无论从哪个方向仰视大楼,巨柱都气势恢宏,坚实有力,无形中提升了建筑高度。大楼的窗沿,墙柱线脚清晰,外墙面采用了水泥细斩假石,做工细腻,几可乱真,显得建筑坚固厚重。入口是镶包金属的巨型双扇门三座,门楣花饰浮雕,图案精美。屋顶护围以水泥西式护栏,典雅精巧。整个建筑以不凡的造型和气势彰显着其主人是银行界巨头的雄厚资本和经济实力。
最神秘的无疑是这座银行内的老金库,分为两间,一道钢门就厚约40厘米,重约6吨,锁头有22个。金库门可是大有来头,购自当时大名鼎鼎的万事利公司,据称存放美国独立宣言原件的库门也是万事利公司的。如今金库已经部分复原,并改建成小型金融博物馆,展示各种老存单、金融票据等。2009年大楼动了“大手术”,新梁替换掉了上百根老梁,楼顶加盖了金字塔型玻璃天窗。
号称”华东第一商圈”的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在广场的东北角上,近似正方形的灰白色西式古罗马风格的五层建筑,与周围喧闹的环境相比,显得那么浑厚凝重,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艺术感。
新街口的中山像。
民国时期,这里汇集了中山东路1号中央储蓄银行、中山东路22号中南银行、中山东路28号聚兴诚银行等十家银行,可谓“金融一条街”。
与交通银行南京分行紧邻的一幢四层建筑,是当时浙江兴业银行的南京分行,这是一家商业银行,当年与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合称“南四行”。
今天的中山东路21号,是一栋有些年头的三层小楼,门牌号码显示这里又叫忠林坊。而门牌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中山东路21号是营造同业公会,堪称当时中国建筑行业的大本营,这座大本营的负责人是民国建筑界的传奇人物陶桂林。
陶桂林出生于清朝末年,祖辈都在南通海边做渔民。12岁那年,陶桂林闯荡上海滩,学习木匠手艺。1922年,在建筑业已经磨砺一番的陶桂林,在上海挂出 “馥记营造厂”的招牌。短短几年,“馥记”就成长为颇具实力的营造厂。而让他蜚声海内外的,则是创造了仅用22月时间建造起“远东第一巨厦”上海国际饭店的奇迹。陶桂林先后在南京、广州、汉口等地开设分部,仅在南京他承包的工程就有中国银行(时中山东路263号)、中山陵(三期)、灵谷寺阵亡将士纪念塔等。
上海沦陷后,陶桂林辗转数千里迁厂入川。抗日战争胜利后,陶桂林于1946年返回上海、南京两地,先后在上海、南京承包多处工程,南京的美军顾问团公寓(今华东饭店)即是他承建。同一年,陶桂林被推举为南京营造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入主中山东路21号;与此同时,他的馥记营造公司南京分公司,也在与同业公会相距不远的中山东路76号重新开张。1947年,陶桂林又发起组织成立中华民国营造工业同业公会联合会,并被推举为理事长。此时的陶桂林,已经年届六十,但他雄心未了、壮志不已,胸中已然绘就有关南京建设的壮阔蓝图。然而,内战打乱了陶桂林的既有计划。他多次呼吁停止内战,但终究于事无补。
1949年2月,陶桂林离开大陆去台湾,继续经营建筑业。上世纪70年代,陶桂林退休迁居美国。
中山东路21号,民国时的营造同业公会。
与1号的名声在外不同,邻居中山东路3号知道的人就少些了。也是一幢民国建筑,是民国时期浙江兴业银行南京分行的旧址,建于1937年,由浙江资本家1907年在杭州创建,从1931年起在南京开设分行。今天,这里变成了中国银行。
民国时期新街口曾云集多家银行,如今除了这座大楼,还有邮局大楼原浙江国货银行还在,而西南角汉中路口当年新街口“超高建筑”工商银行大楼,已被新的金融中心取代。而围绕新街口广场一周的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树,曾经给这个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现在也所剩无几。新百、金融中心、金陵饭店,三个拐角都不见梧桐踪影,只有这座老银行大楼门口,还屹立着几棵。
中山东路的民国建筑。
中山东路的民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