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手记(二):语文教学应有文学的味道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所下的定义。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这是网络上对文学所下的定义。
从对这两个词语所下的定义来看,“语文课程”和“文学”之间有着一种割不断的内在联系。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文学创作恰恰是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作者心灵世界。没有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没有文学创作。语文课程的学习,是为文学创作打好基础。
既然语文课程和文学创作之间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能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开展语文教学呢?
这个想法真的是很新颖,那么,这个新颖的想法是由谁领悟出来的呢?他就是吉林教育学院初中研训部宋胜杰主任。
2017年7月30日下午,骄阳似火,参加市骨干培训的学员们却被一场文学的甘霖浇灌得心旷神怡,舒畅无比。因为,此甘霖和语文教学有关,足可以让学员们干涸的语文田园花盛开,树葱茏,草繁茂,鸟啁啾。甘霖的浇灌者正是宋胜杰主任,他讲座的题目很文学——《用文学教育的方式教文学》。
其实,语文教学,就是关于文学的教学,因为,语文课程中所用的教材,里面所选录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甚至是新闻报道等文体,都属于文学的范畴。所以说,语文教学,应该是有着浓郁的文学味道的,可是,实际上,却恰恰相反。曾几何时,由于受苏联教育的影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很是明显。自1998年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后,人文性的特点又占据上风。在教育上的矫枉过正,使语文教学从来没有在正确的轨道上航行过。这种现状,可能和应试教育有关。如果不考虑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最应该有的,是文学性。
而现在呢!为了应试,语文也开始大量地刷题了。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里,“听”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说”也聊胜于无,“读”畸形到一天天地去做大量的阅读试题,“写”也被挤压到可有可无的境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不到快乐,也感受不到苦学后的成就感。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些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偶然一次病假回来,参加考试,成绩不降反升。最终,学生们得出一个结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
语文,真的是像学生所说的,学不学都一样吗?不是的,语文必须学,并且,一定要好好学。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这两大能力上,更应该有所重视。
语文学习,阅读是一种吸纳,写作是一种输出。宋胜杰主任说:“文学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生命影响另一种生命的过程,是一种生命形态影响另一种生命形态的过程。”所以说,文学性的阅读能够改变灵魂的形状,拓展情感的宽度,让一个人的思想升华,整个人都变得高尚起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富有文学的味道,首先,自己就应该成为一名文学气息浓郁的人。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追求考试的高分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矛盾,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自然而然地在考试中能够得高分。
怎样提高语文素养呢?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吧!尝试文学创作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摒弃应试化的阅读教学,而应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中,教授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做批注,学会做摘抄,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写读后感。不以分数评价学生,可能,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尝试下水,勤于笔耕,和学生在一起,共生写作,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热爱写作,乐于写作。毕竟,写作是最能看出一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写作水平高的学生,是文学味道最浓的学生。
文学教育注重学生情感世界的完善。文学是人学,在阅读文学作品中,人的情感世界在不断地被塑造,被完善,最终,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文学教育注重语言的修炼。语文教师经常抱怨学生阅读审题不仔细,所写作文读不懂,其实,都是因为学生语言分析能力的欠缺所致。怎么弥补呢?宋胜杰主任说:读书和写作。他在讲座中,以两个句子为例,“宇宙像是被泪水洗过的良心”“我的明亮的太阳就要落山了。”这样的句子,是语言运用能力低下的学生所无法写出来的。
其实,宋胜杰主任就是一个文学味道浓郁的文人。宋胜杰主任博览群书,勤于写作,是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讲座中,他把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展示了出来,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谈文学教育,指导学员们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学员们细细品来,甘之若醴。在谈论文学的时候,宋胜杰主任快乐盈面,语流如泉,文学,已经根植于他的心中了。
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能像宋胜杰主任一样,下笔成文,字字珠玑,文学味道浓郁,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是不是就成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