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弦丨又一个“小样”:中国古典诗歌评点用语

又一个“小样”:中国古典诗歌评点用语

李思弦

李思弦(1990— ),女,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

“小样”一词在音乐、建筑、铸币、珠宝设计等多个领域有着不同含义。此前,外子石祥《小样:中国古籍刻印中的局部印刷》(《古典文学知识》2019年第2期)介绍了版刻中的“小样”——板片剜改后的局部再印。而本文所要叙述的,仍然不是当代口语中不甚文雅的词汇及其社会语言学问题(这无疑会使一些读者继续失望),而是作为中国古典诗歌评点用语的“小样”。

“小样”,有时也称“小样范”或“小家样范”,在中国古典诗歌评点中主要指诗歌物象拼凑琐碎、极意刻画却格调不高的特质。小样一词在纪昀诗歌评点中出现较多,如:

“三四小样”(纪昀评点姚合《武功县中》“宾客抽书读,儿童斫竹骑”二句);

“晚唐小样”(纪昀评点张耒《和即事》一诗);

“三四碎而凑,最为小样”(纪昀评点张耒《夏日三首》“枕稳海鱼镌紫石,扇凉山雪画青缯”二句);

“极意刻画,然太小样”(纪昀评点刘克庄《宿千岁庵听泉》一诗);

“三四究是小样,是'武功派’所谓工耳”(纪昀评点顾非熊《寄太白无能禅师》“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二句);

“五六言惟见僧乃收酒器,迎客乃换纱巾,以见无时不科头痛饮之意;亦殊小样”(纪昀评点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见僧收酒器,迎客换纱巾”二句);

“借'仓’为'苍’耳,终是小样”(纪昀评点范成大《雪意方浓复作雨》“三白从今卜,千仓待此盈”二句);

“五句犹是小样范,六句方是诗人之笔”(纪昀评点秦系《晚秋拾遗朱放访山居》“坠栗添新味,残花带老颜”二句);

“三四亦武功小样范,结自有致”(纪昀评点王操《游边上》“雕饥窥坏冢,马渴嗅冰河”二句);

“最是小家样范”(纪昀评点白乐天《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二句),等。

除纪昀外,其他诗人学者评点诗歌时亦时常使用此词,如许印芳评点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一诗称:“'欢伯’、'连钱’、'纸田’之类,用来皆小样,亦不可学”等。

从以上所举诸例中不难看出,“小样”一词用于古典诗歌评点时,多用来谈律诗中需要对偶的第三、第四句或第五、第六句,且常常与姚合、武功派、晚唐等词同时出现。实际上,《四库总目提要》中纪昀所谈姚合及武功派诗歌特点,亦与本文从所评点的诗歌、诗句及上下文中提炼出的“小样”的具体含义几乎相同:“曾为武功主簿,诗家皆谓之姚武功,其诗派亦称武功体……其自作则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务求古人体貌所未到……其集在北宋不甚显,至南宋永嘉四灵,始奉以为宗。其末流写景于琐屑、寄情于偏僻,遂为论者所排。然由模效者滞于一家,趋而愈下,要不必追咎作始,遂惩羹吹齑也。”(《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五一)从此段材料中不难看出,纪昀所谈姚合武功体及武功派末流弊病,如“刻意苦吟”、“冥搜物象”、“写景于琐屑”、“寄情于偏僻”等特点,与笔者从具体诗歌评点的上下文中提炼出的“小样”含义(即诗歌物象拼凑琐碎、极意刻画却格调不高的特质)近乎相同。

可见,频繁出现在古典诗歌评点中的“小样”一词,其含义并不是对“小家子气、气度小、不大气”的一种引申,而是对一种具有代表作家、代表流派的诗歌特性的描述,应视为中国古典诗歌评点的专门用语。

既已谈到“小样”,便还需明确与之相对的评点用语,即“大样”(“诗家语”)。在古典诗歌评点中,与“小样”含义相对的应该是“大样”,如“毕竟大样”(冯班评点王安石《次韵仲卿除日立春》一诗)等。虽然,“大样”一词亦可见于古典诗歌评点中,但由于数量较少,很难从中了解古人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既然“小样”便是“小家样范”,那么“大样”可理解为大家样范,诗中的大家样范,便应是“诗家语”。

“诗家语”一词,较早见于宋代蔡絛的《西清诗话》中:“王仲至钦臣能诗,短句尤秀绝。初试馆职,有诗云:'古木阴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王文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为'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是知妙手斡旋,不烦绳削而自合矣。”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中亦有相关记载,而所谈侧重与上文不尽相同:“'月到梧桐上,风来杨柳边。’岂不佳?终不似唐人句法。'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有何深意?却自是诗家语。”从上述两则材料中可见,诗家语应指诗中秀句、佳句,“是诗中一种能够通过字与词的排列、结构模式的选择,令诗句整体极具艺术表现力,且不以直白流畅为意的语句”(详见拙作《南朝隋唐五言“诗家语”研究》)。

实际上,中国古典诗歌评点中的专门用语还有很多,除本文所涉“小样”、“大样”、“诗家语”外,还有“远”、“切”、“密”、“钝”、“近套”、“寒俭”、“类唐”、“宋甚”等。古人在诗话或别集评点中,虽未对此类用语的含义专门加以界定,但历代学者之间却能以相同或相近之词进行诗歌评点活动,在意见不统一时,甚至可以跨时空进行论战(如《瀛奎律髓》评点中冯班、冯舒二人便对方回所作评点多有驳斥)。可见,从文本中厘清诗歌评点用语的具体含义,以及不同专门用语之间的关系,对于古代诗歌评点脉络的考察与梳理,乃至古代文学与古典诗文论的研究,均大有裨益。

注:本文发表于《古典文学知识》2021年第2期,此据作者word版,引

注:本文发表于《古典文学知识》2021年第2期,此据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李思弦老师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