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病----经行乳房胀痛
经行乳房胀痛系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欠通,或因肝肾精血不足,经脉失于濡养所致。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周期性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痒作痛,甚至痛不可触碰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经前期综合征。
诊断依据
1.乳房(头)胀痛或胀硬作痛,呈周期性发作。多于经前一周左右或停经时出现,一般在经后消失。 ,
2.排除乳房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
证治概要
经行乳房胀痛的主要病变在胸胁与乳房。其致病原因有肝郁气滞,脉络不畅,或肝肾阴虚,脉络失养等。其病机主要关键在于脉络欠通,经脉失于濡养。在辨证时,首先应区别实证、虚证。其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养肝为大法。实证以理气为主,虚证以滋阴为主。
分证选方
一、肝气郁滞证
[主症] 经前或行经时,乳房胀硬作痛,或乳头胀痛作痒,郁怒不欢。苔薄白,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常用方]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柴胡lOg,白芍15g,炒枳壳12g,川芎、香附各6g,炙甘草3g,陈皮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乳房胀硬,结节成块痛甚者,加夏枯草、王不留行、海藻以通络软坚散结。
2.若见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尿黄便坚,舌苔薄黄,脉弦数者,改用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
3.肾虚腰痛者,酌加菟丝子、续断、杜仲补肾壮腰。
4.若肝郁化热夹瘀者,经前乳房胀痛,乳中结块疼痛拒按,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质稠,有血块,或经行发热,改用血府逐瘀汤加金银花、连翘疏肝清热,活血祛瘀;或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按语]
1.本证主要在于肾阴偏虚,肝郁气滞,得经间期阳气内动之势而肝郁化火致病。故病发时以肝郁为主,但病根在于肾阴偏虚,治疗先予疏肝泄肝,症状缓解后再予滋肾固本。
2。本方阳虚血寒者忌服。
3.经前期要结合养血补肾助阳的方药。
[参用方]
1.加味逍遥散(《中医临床妇科学》):炒当归、赤芍、白芍、制苍术、制白术、茯苓各lOg,炒柴胡5g,青皮、陈皮、路路通、广郁金、制香附各6g,川续断、菟丝子、淮山药各lOg。经净后5天起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滋肾养血。主治:肝郁气滞之经行乳房胀痛。
2.徐氏加减柴胡疏肝散(《月经前后诸症》):柴胡8g,当归、白芍、益母草、橘叶、制香附、郁金、川楝子各lOg,生地黄12g,路路通lo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主治:肝郁乳房胀痛。
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炒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30g,炙甘草15g。上为粗末,每次6g,加煨生姜1块,薄荷少许,水煎服,每日2—3次。功用:疏肝养血,健脾和中,主治:肝郁血虚,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胸闷胁痛等。
4。逍遥饮(《景岳全书》):当归6—9g,芍药4。5g,熟地黄9—15g,酸枣仁6g,茯神4.5g,制远志0.9—1.5g,陈皮2.4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疏肝解郁,理血调经。主治:妇人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冲任气血日枯,渐至经脉不调等。
5.清肝解郁汤(U,b科正宗》):陈皮、白芍、川芎、当归、生地黄、半夏、香附各2.4g,青皮、茯苓、远志、茯神、贝母、紫苏叶、橘叶各1.8g,甘草、栀子、木通各1.2g。水煎服,每曰1剂。功用:疏肝行气,散结消肿。主治:精神郁闷,胸胁胀痛,乳内肿块随月经前后或情志波动而增大或缩小。
[主症] 经前或经行时乳胀,触之无块,经后消失,腰酸耳鸣,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疏肝滋肾。
[常用方] 滋肾生肝饮(《校注妇人良方》)。
熟地黄、怀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白术、当归各lOg,柴胡6g,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若脾胃失和者,去当归、干地黄,加炒白术、砂仁以健脾和胃。
2.若烦躁内热,属阴虚火旺者,去鹿角片、当归,加枸杞子、钩藤、山萸肉滋补肾阴。
[按语]
1.本病发作时以肝郁为主,但病根在肾阴偏虚,故以疏肝泄肝为主,配以滋肾。经前期疏肝泄肝要与养血补肾助阳的方药相结合。
2。本方脾肾虚寒者忌服。若将方中当归易白芍更切合肝阴之需。
[参用方]
1。一贯煎(《柳州医话》):北沙参、麦门冬、当归各lOg,生地黄15--30g,枸杞子lO--20g,川楝子5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滋养肝肾,疏肝理气。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经行乳房胀痛。
2.乳增宁片(《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5):285):艾叶、淫羊藿、柴胡、川楝子、天门冬等。制成片剂。每次4--6片,每日3次。功用:滋肾疏肝。主治:肾虚肝郁乳胀结块。
3.乳核散结片(《黑龙江中医药》1984,(5):33):海藻、淫羊藿、鹿衔草、柴胡、当归、郁金、山慈菇、北黄芪、漏芦。制成片剂。每次4片,每日3次。功用:滋肾疏肝,化瘀调经。主治:肾虚肝郁,血瘀性乳房胀痛。
疗效评定
1.治愈:乳房胀痛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2.好转:乳房胀痛减轻,或症状消失,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发作。
3.未愈:行经期,乳房胀痛无变化。
每值临经或正值经期、经后,出现乳房胀痛,或胀痛甚而结成块,不能触衣者,称“经行乳房胀痛”,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历代医籍对此论述较少,其因可能认为乳房是隐秘之处,即或痛楚,亦多羞而不言;或是本症多于经前发作,经行或经后消失,因而多被忽视。近年来本病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
[病因病机]
经行乳房胀痛的发生,根据其发病部位、发病时间联系脏腑功能析之,应与肝密切相关。因肝经循胁肋,过乳头,故有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说。就肝之功能而言,肝藏血主疏泄,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发病时间多在经前或经期,而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易使肝血不足,气偏有余,若为情志内伤,肝失条达,血行不畅,则经行乳房胀痛由此而作。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多认为黄体功能不良而引起,发病时间大都在黄体期和黄体退化期。通过基础体温(BB丁)的测定发现该患者的BBT虽为双相,但黄体期多呈爬坡型,或上升幅度不高,黄体期较短;子宫内膜活检多反映内膜腺体分泌不良。结合中西医的认识,有人认为中医的“肝”与黄体功能存在着内在联系。
[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主要特点是乳房胀痛,或有触痛性结节,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经后逐渐消失。
2.妇科检查 一般无器质性病变,有时也可触及一侧或双侧附件增粗或增厚;输卵管通液或造影可有一侧输卵管或双侧输卵管不通。
3.辅助检查
(1)基础体温测定:大多为双相型,但多显示黄体功能不良,排卵后体温上升较慢或不规则。
(2)激素测定:孕酮水平偏低,可显示月经周期黄体分泌不足,但亦有属正常者,也有雌二醇浓度偏高者。有人认为当雌激素水平低时可出现忧郁,而孕激素水平低时易
出现激动情绪。
二、鉴别
本病主要是以主症呈周期性的发作且与经期密切相关为特点,乳房扪诊在经前期触及结节,有触痛,行经后触痛消失者,须与乳腺病相鉴别。乳腺病检查,乳房外上部有圆形、扁平形、颗粒样但边缘不清的肿块,经后不消退;乳腺囊性增生病,肿块边界不甚清楚,肿块有单一或一簇存在,单独肿块与皮肤及筋膜无粘连,可活动;一簇肿块则活动受限,经后肿块亦不消失。肿块组织活检如其上皮增生活跃,演变为乳头状增生,则有发展为乳腺癌的倾向。
[辨病论治]
一、中医周期疗法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分期立法。立法基本原则为:卵泡期(经后期)以滋肾补血为主,兼顾肾气;排卵前期在滋阴养血的基础上佐以助阳理气活血之品,黄体期(排卵后期)以助阳为主,阴中求阳,调其阴阳的相对动态平衡;经前期(黄体退化期)及月经期因势利导而活血调经。治疗关键是紧紧抓住黄体期(包括黄体退化期)结合周期立法基本原则辨证施治,调节经前脏腑与冲任功能。
二、改良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卵泡期,用促排卵汤,药用熟地、丹参、首乌、茺蔚子、菟丝子、肉苁蓉各10g,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各10g;肾阳虚加仙茅、仙灵脾各10g,每日1剂,连服7剂。月经后半期,用补肺滋肾药,每日1剂,连用至经前一天。补肺气药选用黄芪、北沙参各15g,桔梗6g,甘草3g。滋肾药选用黄精、桑寄生、川断、女贞子、旱莲草各
12g。若偏阳虚者,加鹿角霜10g、菟丝子12g、肉苁蓉10g。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本病1~25L房胀痛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主证,注意辨其发病时间、性质、程度,结合伴随证及舌脉分析。实证多痛于经前、经期,按之有结节或有块,触痛明显,经行则乳房胀痛渐减。虚证多痛于经后,按之则乳房柔软无块。
二、治疗原则
以疏肝行气,通络止痛为大法。
三、分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1)临床见证:经前、经期乳房乳头胀痛,甚或结节成块,痛而不能触衣,胸闷胁胀,忧郁寡言,喜叹息,或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素性抑郁恚怒,情志不舒,肝失条达冲和之性,再加经前、经期气血下注血海,气滞失宣,乳脉壅滞,则见经前、经期乳房乳头胀痛,结节成块。肝之志主怒,肝气不舒则见胸闷胁胀、忧郁寡言、喜叹息。
(2)辨证依据:
①乳房随月经周期反复胀满疼痛,或胀痛,甚则有块。
②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喜叹息或心烦易怒。
③舌黯红,脉弦。
④情志所伤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①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此方有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之效,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经前乳房、乳头胀痛,胸闷胁胀。
乳房结节成块不能触衣者,则加橘叶、王不留行、路路通以加强理气通络之功;乳胀结块而兼灼热者,则加蒲公英、昆布、海藻清热散结;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者,方中去川芎,加丹皮、夏枯草、生牡蛎平肝潜阳。
②乳核散结片(广州众胜药厂,粤卫药准字[1988]第113030号)
组成:海藻、淫羊藿、鹿衔草、柴胡、当归、郁金、山慈菇、黄芪、漏芦。
功效:舒肝解郁,软坚散结,理气活血。 一
主治:原治乳痛证、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纤维腺瘤,也可用于经前乳房胀痛。
用法:每次4片,每日3次,30--45天为一疗程。
③乳康片(安康正大制药有限公司,陕卫药准字[1995]第001416号)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软坚散结。
主治:原治乳腺增生病,也可用于经前乳房胀痛。
用法:每次2—3片,每日2次,饭后服,20天为一疗程,间隔5—7天后继续下一个疗程。
2.肝脾不调证
(1)临床见证:经前乳房、胸胁或胃脘胀痛,情志抑郁,纳谷欠佳,或食后腹胀,面色少华,舌淡或偏黯,苔薄白或薄腻,脉弦或弦缓。
经前肝血人胞,气偏有余,若素性情志抑郁,则易诱发肝气郁结,故见经前乳胀、胸胁胀痛。肝郁最易犯脾,脾失健运则见腹胀、纳谷不香。脾虚生化之源不足,不能上荣于面,则见面色少华,舌脉亦为木郁之征。
(2)辨证依据:
①经前乳房、胸胁胀痛。
②胃脘胀痛,纳谷欠佳,或食后腹胀。
③脉弦或弦缓,舌淡或偏黯,苔薄白或薄腻。
④或有情志抑郁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①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去生姜、薄荷加制香附、佛手柑、青陈皮
组成: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柴胡、制香附、佛手柑、青陈皮。
方中以柴胡为君,疏肝解郁,配佛手柑、香附、青陈皮以增其理气行滞之功。当归、白芍以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
②朱小南经验方
组成:香附、合欢皮、娑罗子、路路通各9g,郁金、白术、乌药、陈皮、枳壳各3g。
全方以行气开郁,健脾和胃为主。
乳胀甚者加橘叶、橘核。乳胀痛者;川楝子、蒲公英。乳胀有块者加王不留行、穿山甲。乳胀有块兼灼热者加昆布、海藻。
用法:于临经前有胸闷乳胀时开始服用,直至经来胀痛消失,如此连续服3个月经周期。
3.肝肾阴虚证
(1)临床见证:经行或经后两乳房作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
素属阴虚之体,经前阴血下注于胞,经潮血海由盈而虚,阴津更显不足,乳络失养,故见经行或经后乳房作胀。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精血不足。肝肾阴虚,清窍失养,则见头晕、目眩、耳鸣。
(2)辨证依据:
①乳房疼痛多见于经行或经后。
②腰膝酸软,头晕目涩,舌红少苔,脉细弱。
③久病阴虚或失血伤精病史。
(3)治法与方药:
治法:滋肾养肝。
一贯煎(《柳州医话》)
组成:干地黄、沙参、麦冬、当归、川I栋子、枸杞子。
本方依脏腑制化关系的理论而立法遣药,取其滋水涵木之意,滋肾养肝,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证。诸药共奏滋阴养肝,疏肝理气之功。
口苦咽干则加天花粉、玄参以清热生津。大便秘结者,可加瓜蒌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者加丹皮、地骨皮以清虚热;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珍珠母以 宁心安神。
[其他疗法]
针灸疗法
取穴:乳根、屋翳、太冲。肝气郁结加膻中、内关;肝肾阴虚加三阴交、阴谷。
方法:乳根斜刺0.5一O。8寸,屋翳斜刺0.5一O.8寸,两穴均用平补平泻。太冲直刺0.5—0.8寸,肝气郁结用泻法,肝肾阴虚用补法。膻中平刺0.3—0。5寸,用泻法。内关直刺0.5—1.0寸,用平补平泻。三阴交直刺0.5—1.0寸,阴谷直刺0.8—1.2寸,两穴均用补法。
[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本病因情志而致,故平时应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化解矛盾,疏通思想,尽量避免情绪波动。
二、调护
1.饮食以清淡、富于营养为主,禁嗜辛辣助阳之品及烟酒。
2.肝气郁结宜于经前乳房胀痛前予以治疗,肝肾阴虚宜于平时调养。
3.若久治不愈,并可触及肿块者,要进一步检查,防止或排除恶性变。
[疗效判定]
治愈:乳房胀痛及其他症状消失,无周期性发作。
好转:乳房胀痛减轻或症状消失,3个月经周期内又见发作。
未愈:行经期乳房胀痛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