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丰碑:《九家集注杜诗》
杜甫(712—770)是唐代著名诗人。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唐代诗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杜诗流行1200多年来,许多篇章,百姓耳熟能详,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九家集注杜诗》,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宋代版本,为南宋郭知达编辑,收诗1431首。本书工作底本,采用清代《四库全书》影抄宋本,乾隆皇帝亲自赋诗二首,特别推崇和珍视。本书历时10年,选用多种宋本,精心对校;用诗韵断句,新意迭出;辨证失误,考证谨严。书名虽为“九家”,实收南宋之前61家的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著作大多已经失传,皆赖是书得以保存,益显是书之珍贵。
爱国忧民 矢志不渝
杜甫44岁时,安史之乱爆发。持续近8年的叛乱,使唐朝逐步走向衰落。此后的15年间,杜甫在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中,艰难地走完了一生。但是他的爱国忧民的情结,始终没有改变过。
杜甫对安史之乱给以深深地谴责。他在陷落的长安,写下《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天下最雄伟壮美的大都市,沦入敌手,一个“破”字,看到的是破壁残垣,荒草丛生;昔日辉煌,荡然无存。他在《北征》中途经战场,亲笔写下“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可知这场战争是多么的惨烈!作为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他的祈盼是:“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杜甫的目光,注视着战争中的苦难百姓,48岁之时,写下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抓丁,“青山犹哭声”。石壕吏“捉人”,“老妪”愿充军。“子孙”阵亡,百家“空巷”。战争的残酷,人民的受难,作者痛彻心脾。
对于取得平叛胜利,杜甫高兴得发“狂”。“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泣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悲喜交集,噩梦结束,可以回乡了。
杜甫观察问题,判断准确,分析透彻。就在大叛乱前夕,杜甫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就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巨大的贫富差距、鲜明的阶级对立,表达得精准而传神。而令诗人无比悲痛的是,44岁时前往奉先看望妻儿,“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幼子没有吃的,刚刚才饿死。作为官员尚且如此,普通百姓家,早已饿殍遍地。
杜甫的可敬可佩,就在于:虽然穷困潦倒,但常怀“忧民”之心。杜甫49岁,托亲靠友,在成都浣花溪建了草堂,有了栖身之所。但是,狂风、暴雨,卷走茅草,“雨脚如麻”,无法栖身,彻夜难眠。而他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关心人民疾苦,实为千年师表。
律诗精品 千古传诵
杜甫是律诗高手,创作了1000多首律诗,实现了格律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其中的五律、七律、五排、七排、五绝、七绝,很多成为“绝唱”。杜诗的格律运用,如平仄、粘对、拗救、对仗、用韵、字句有定等,莫不得心应手。《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中说:“晚节渐于诗律细。”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对律诗的规范和新体的创作,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比如,明朝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五把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本诗作于杜甫暮年56岁之时。“第一”体现在:从格律上说,粘对严谨,没有失粘、失对现象。全诗四联对仗,极为罕见。词性、类别相同,以工对见长。首句入韵,为七律正格;从内容上说,“悲秋”之“悲”、“多病”之“病”,写出作者老病漂泊的痛苦。“无边落木”,虽饱含悲凉;“滚滚长江”,又不失豪气;从修辞上说,运用比兴、象征、对偶、夸张等多种手法,达到情景交融、炉火纯青的境界。
杜甫还对律诗进行了创新,一种新的诗体——“吴体”应运而生。《九家集注杜诗》标注的“吴体”有四首,即《愁》《释闷》《寄岑嘉州》《晓发公安数月憇息此县》。“吴体”诗是一种平仄相对自由,即允许失粘、失对存在的律诗,并不需要补救。“吴体”诗来源于吴地“俚俗”之诗,杜甫推而广之。北宋晚期赵次公尚能准确辨析,清代学者仇兆鳌、黄生已不能正确解读。
对于杜诗中的新创“拗体”,代表作是《白帝城最高楼》。通过对格律中的平仄、失粘(3字)、失对(7字)、大拗(1次)、孤平拗救(2次)等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全诗用平声韵,首句入韵,属平声尤、侯合韵。颔联、颈联对仗,主要是工对。有拗有救,合乎规定。所以,这是一首标准的“拗体”七律。
励志为文 雨润学坛
杜甫博览群书,才思敏捷;勤奋好学,善于创新,在唐代诗人、学者中极为罕见。
杜甫家学渊源深厚,不仅“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而且对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文字音韵、地理名物等,也多有涉猎。他走出书斋,万里游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乃是杜甫读书、写作真实生活的写照。
比如,杜甫对古代道家、道教文献极为熟悉,“集注”中引用《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多次。除此之外,杜诗还记载了鹖冠子、华盖君、元逸人、李白、魏夫人、葛洪等众多人物的事迹,充分显示了杜甫对道家、道教作过精深的研究。
“多师”求教,成就了杜甫。杜诗中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李白、杜甫,诗坛双星。李白,年长杜甫11岁,是前辈、老师、偶像、朋友。李、杜曾在洛阳、兖州二次见面。杜甫专为李白写了8首诗,9处写到李白。如“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一斗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春日忆李白》中写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希望再次同李白相聚,再详细切磋诗歌创作。可知杜诗取得的成就,与“多师”关系密切,其中就汲取了李白的诗作精华。
诗歌创作,传之“千古”,要为世代留下最好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杜甫严谨的创作态度。《偶题》写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继承曹丕的观点:“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及“三立”的要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就是说,“文章”“立言”,要慎之又慎,成为治世、为文的借鉴和典范。明代王嗣奭《杜臆》说:“此公一生精力用之文章,始成一部《杜诗》。”
杜诗写作,重在创新。古代诗歌创作,从《诗经》到盛唐,代有佳作。如何异军突起,再领风骚?杜甫描述创作体会时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僻”,孤僻、古怪。“耽”,嗜爱,喜好。这是作者自嘲进入忘我的写作状态。“佳句”,就是创新。一部“集注”,名篇辈出,妙句连连。
比如,杜甫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古体诗、排律。杜诗中20韵的有11篇;30韵的有7篇;40韵的有3篇;50韵的有1篇;100韵的有1篇。而读者熟悉的《北征》,140句,70韵,全部押入声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100句,50韵,亦为入声韵。众多创新的长篇诗作,其语言之优美、韵律之和谐、史料之丰富、思想之纯正,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难以超越的。(陈广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