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拥去西岸只看艺术?别冷落与作品灵魂共振的设计家具

经历了数月的线上展览,画廊们已经“坐”不住了,纷纷携当家艺术明星回归西岸艺博会。藏家也全员出动,开展首日引发了万人空巷之景。

在艺术作品之外,画廊展位上的家具同样值得细品。哪些是“品位金字塔顶端之人”最爱的桌椅板凳?如何让家里的设计与艺术品相互映衬,而不各自“抢戏”?我们在西岸拜访了14家画廊,看看它们给出的答案吧。

白立方(A125)

白立方展位现场。正如画廊之名,白立方空间里的一切都是白色的,以映衬作品的丰富多彩。靠背椅是出自Arne Jacobsen之手的Series 7 Chair。

在伦敦、巴黎、纽约、香港设有空间的白立方画廊带来多位当代艺术大师参展,包括米罗斯瓦夫·巴尔卡(Miroslaw Balka)、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王功新、刘韡等。展位上,希腊艺术家塔基斯(Takis)的三件雕塑尤其值得关注——不久前,白立方开始代理这位“动力艺术”先驱的艺术资产。参展的三件作品均来自艺术家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信号”系列。

塔基斯,《信号》,1973

© Takis Foundation,摄影:Ollie Hammick,图片来自白立方

王功新,《旁观者》,2019

© 王功新,图片来自白立方

东尼·葛姆雷,《背包》,2019

© Antony Gormley,摄影:Stephen White,图片来自白立方

乔治·巴塞利兹,《还好》,2019,

© Georg Baselitz,摄影:Jochen Littkemann,图片来自白立方

左右滑动

佩斯画廊(A128)

佩斯展位现场。黑色靠背椅是丹麦设计师Poul Kjærholm为Fritz Hansen设计的PK22休闲椅。

未曾错过一届西岸的佩斯如约而至,呈现16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参展作品涵盖多元的媒介与创作手法,从挑战感知、女性视角、种族文化等不同视角展现画廊艺术家的多元背景与丰富层次。用光作画的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带来一件菱形玻璃作品,上百种色彩组合不断渗透又淡出,营造出既梦幻、又静穆的场域;美国女性艺术家玛丽·阔思(Mary Corse)将玻璃微粒融入丙烯颜料,引发光的折射,画面光影将跟随视角的移动变化不断。

詹姆斯·特瑞尔,《斯基伯林》,2019

© 詹姆斯·特瑞尔,图片来自佩斯画廊

玛丽·阔思,《无题》,2020

© 玛丽·阔思,图片来自佩斯画廊

萧昱,BB,2019,铜

© 萧昱,图片来自佩斯画廊

左右滑动

Ropac画廊(A127)

Thaddaeus Ropac画廊展位现场。画廊使用的家具是产于北欧的中古之作,皆来自画廊主的私人收藏。

这间诞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画廊在全球设有五个空间,代理60余位艺术家与众多艺术资产。今年,他们继续呈现数位广受中国艺术爱好者欢迎的“老面孔”,带来亚历克斯·卡兹(Alex Katz)的具象绘画、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混合材料作品、奥地利“荒谬”观念艺术家欧文·沃姆(Erwin Wurm)的雕塑等。

严培明,《红佛》,2008

© the artist. Courtesy Galerie Thaddaeus Ropac, London · Paris · Salzburg.

亚历克斯·卡兹 Alex Katz,Ariel 3, 2020

© the artist. Courtesy Galerie Thaddaeus Ropac, London · Paris · Salzburg.

拉基卜·肖 Raqip Shaw,The Second Birdman of the Universe(局部),2011

© the artist. Courtesy Galerie Thaddaeus Ropac, London · Paris · Salzburg.

左右滑动

纽格赫姆施耐德(A126)

纽格赫姆施耐德展位现场。

今年,在柏林画廊Neugerriemschneider的展位上,6位艺术家聚焦于探索人类文明塑造下的自然与精神世界。每件作品形态各异,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点:其主题和媒材多源于艺术家生活的地理周遭。乡野的大地色彩在瑞典艺术家安德烈亚斯·埃里克森(Andreas Eriksson)的画面上铺展;冰岛-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则呈现了一组置于浮木架子之上的彩色吹制玻璃雕塑;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带来三件色彩明快的雕塑,采用玻璃纤维打造。

Andreas Eriksson, Haru, 2017-2020

© Andreas Eriksson,摄影:Andreas Eriksson工作室,图片来自Neugerriemschneider画廊

Tobias Rehberger, Mother without child 2, 2019

© Tobias Rehberger,摄影:上海外滩美术馆,图片来自Neugerriemschneider画廊

Olafur Eliasson, Your Sun Seen from Mars, 2020

© Olafur Eliasson工作室,摄影:Jens Ziehe,图片来自柏林Neugerriemschneider画廊

左右滑动

豪瑟沃斯(A123)

豪瑟沃斯展位现场。画廊使用的家具悉数来自Carl Hansen & Søn,CH88T靠背椅与CH337圆桌均由丹麦设计师Hans J. Wegner打造。

今年,豪瑟沃斯如约回归,带来群展“形神兼备”。展位汇聚了多位现代大师,包括法国前卫主义艺术家弗朗西斯·皮卡比亚(Francis Picabia)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等。展览亦呈现多位当代艺术家之作,其中,张恩利带来新作《农场主》,这幅绘画的笔触放松、自由,展现着直觉性的色彩运用。在一张古董大理石长凳上,美国艺术家珍妮·霍尔泽(Jenny Holzer)的警句式作品对当代生活发出灵魂叩问:“既然性已失效,何种冲动将拯救我们?”(What urge will save us now that sex won’t?)

张恩利,《农场主》,2020

摄影:鸟头,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曾梵志,《无题》,2018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松谷武判,Cercle 96-6-2,1996

摄影:Stefan Altenburger,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Jenny Holzer, Survival: What urge will save us..., 2019

摄影:Thomas Barratt,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左右滑动

高古轩(A102)

高古轩展位现场。本届西岸,高古轩使用的家具由BookArt提供,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S33钢管悬臂椅是一件中古品。

受全球疫情影响,高古轩自今年3月起暂停参加线下艺博会,这回终于在11月的西岸“满血复活”。画廊携约翰·柯林(John Currin)、汤姆·卫塞尔曼(Tom Wesselmann)、曾梵志、郝量等20余位艺术家隆重亮相。得益于旗下艺术家的大力支持,画廊带来数件未曾展示过的作品,专为本次艺博会打造。

约翰·柯林,《开心果》,2016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汤姆·卫塞尔曼,《挣脱》,1996

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曾梵志,《静物》,2020

摄影:Stefan Altenburger,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左右滑动

贝浩登(A103)

贝浩登展位现场。

贝浩登的展位绿意葱茏,瑞典艺术家克拉拉·克里斯塔洛娃(Klara Kristalova)的个展于此呈现。这位艺术家生活在斯德哥尔摩北部乡村,她的工作室比邻湖泊,隐匿于森林之中。艺术家从自然中汲取大量灵感,创作出或壮美、或奇异的绘画、雕塑与装置。克拉拉的童话式角色融汇了人与动物的形象,神情中稍带孤独与迷茫,从苔藓、树叶和大地中浮现。

Klara Kristalova, Trickster, 2020

摄影:Carl Henrik Tillberg,图片来自艺术家与贝浩登

Klara Kristalova, Sketch for Monument, 2020

摄影:Carl Henrik Tillberg,图片来自艺术家与贝浩登

Klara Kristalova, Child, 2020

摄影:Carl Henrik Tillberg,图片来自艺术家与贝浩登

左右滑动

常青画廊(A108)

常青画廊展位现场。一组Muji家具伴随他们出征中国各大城市的艺博会,简洁又舒适。

成立于意大利圣吉米那诺的常青画廊带来8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JR、托比亚斯·雷贝格(Tobias Rehberger)、邱志杰与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等耀眼明星。这些作品融汇丰富媒介,打造出一场复合叙事。

托比亚斯·雷贝格,《万事皆无果》,2019

图片来自常青画廊

邱志杰,《虚构地理》,2016

图片来自常青画廊

JR,《纽约东村木箱中的芭蕾舞演员》,2019

图片来自常青画廊

乔瓦尼·欧祖拉,《突然是你》,2019

图片来自常青画廊

左右滑动

香格纳(A106)

香格纳展位现场。他们在展位上使用了著名的水滴椅,出自丹麦建筑师、设计师Arne Jacobsen之手。

香格纳在西岸艺博会呈现了上海艺术家梁绍基的个展,意在打造一处萦绕自然气息与哲学深思的“静悟”之地。三十余年来,梁绍基持续进行“自然系列”创作,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的作品彰显了时间与生命的痕迹,发起与自然的互动,传递着虚透丝迹的内美。

梁绍基,《神木》, 2019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梁绍基,《白浪滔天》, 2019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左右滑动

空白空间(A109)

北京空白空间展位现场。画廊使用的家具是画廊主收藏的中古品。

空白空间是中国首家以青年艺术家为主体的当代艺术画廊。多年来,画廊以高度策展性和研究性的方式,深入推进艺术家的实践,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具实验精神的艺术发声场之一。空白空间带来旗下多位艺术家的近年新作,它们观念先锋前卫、内容丰富扎实,展现出画廊的整体面貌。其中,美籍韩裔艺术家克里斯汀·孙·金(Christine Sun Kim)的装置于展位中心处呈现,这位听障艺术家的作品融合语言学理论与个体经验,对“声音”的概念进行解构。

克里斯汀·孙·金,《固化声学的矩阵》,2017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李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2016-2019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钦君,《蓝色,白色,橙色》,2019-2020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左右滑动

艾可画廊(A123)

AIKE展位现场。两张扶手椅是由Arne Jacobsen设计的天鹅椅,矮柜来自瑞士的模块化家具品牌USM。

AIKE是一家根植于上海的年轻画廊,今年迎来了成立的12周年,而它已经连续七届西岸艺博会。AIKE致力于向世界引荐先锋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同时为海外的新兴艺术家在中国建立声望。画廊支持了包括aaajiao、杨圆圆等多位年轻艺术家的早期创作,并与他们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AIKE的展览项目聚焦于实验与观念艺术,囊括了多样的形式和媒介。

李然,《大哥,没有知识分子咱们照样干》,2020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王晓曲,《金手指》,2019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aaajiao, icon 010, 2020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左右滑动

德玉堂(A123)

德玉堂展位现场。桌椅均为画廊主从欧洲收藏的中古品。

德玉堂画廊位于上海外滩源,毗邻佳士得拍卖行与上海外滩美术馆。画廊长期支持融汇东西方艺术精华的当代艺术家,并与美术馆、私人藏家以及众多机构紧密合作,在他们获取重要藏品的过程中提供专业建议及协助。

沈忱,《无题》,2011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黄渊青,《2020-1》,2020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左右滑动

杜梦堂(A220)

杜梦堂展位现场。这里的家具皆是画廊旗下艺术家打造的限量之作。

多年来,杜梦堂关注的创作实践在“艺术”与“设计”之间游移,意在从创造力本身出发,打破艺术作品的传统分类。杜梦堂在展陈上强调雕塑与设计、材料、媒介的融合与碰撞。来自全球各地的参展艺术家以个性化手法及丰富的思想和情感为作品注入超乎寻常的表现力,为观众思考自我与他人、生命、地球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雨果·德维切尔,《远方#03》,2019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尚-马理·费欧理,《动物寓言柜》,2019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文森·漆 Vincent Cazeneuve,《无题》,2019

摄影:Stefan Altenburger,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左右滑动

马刺画廊(A201)

马刺画廊展位现场。家具由Gallery Sohe提供,均由艺术家周轶伦打造(除了那把由Pierre Jeanneret设计的著名图书馆椅)。

在马刺画廊的展位上,一件高近3米的雕塑格外炫目:它由三件彩色“浮床”堆叠而成,表面呈铝膜气球的质感。该雕塑由美国艺术家亚当·帕克·史密斯 (Adam Parker Smith)打造,他的作品色彩明亮吸睛,造型上则带有戏谑与玩笑意味。艺术家使用的材料看似轻盈、廉价,事实上对工艺要求极高,蕴含严肃的创作思考——画廊的其他参展作品亦展现着这种矛盾特质。

Eks.,《审讯女巫》,2009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张伟,《Z-C33》,1989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亚当·帕克·史密斯,Sabine Pool Float,2020

图片来自艺术家与画廊

左右滑动

话题互动

哪个展位是你的最爱?

文末留言分享吧。

摄影 | 张伟豪

造型|Yann Song

撰文、编辑|Sangyu

视觉设计 | Mok Mo

助理编辑 | 许瀚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