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母亲的焦虑

从精子着床,变成一个胚胎,一个叫做人的生命体开始,母亲就开始焦虑了。

担心胎儿的发育,担心肢体是否健全,担心五张六腑功能是否正常,担心眼睛是否能看见美丽的世界,担心耳朵能否听见…….

婴孩时期,对比育儿教科书,对比差不多大的孩子,有的母亲总觉得自家小孩发育啦、生长啦、语言表达呀等等方面,总有某一项不如别人,总有什么似乎不大让自己放心,于是四处学习各种知识,以缓解自己的焦虑,或者学到高招,期望在孩子身上马上实践,获得预想效果。

这样做的母亲,她焦虑度还算得上是轻度,育儿焦虑处于中度、重度的,隔三差五折腾自己,折腾孩子,折腾家人:制造恐怖气氛,把孩子带到这个医生那个医院去反复检查,好像医生不找出点毛病、不得出个让其治疗的结论不罢休。总怀疑孩子这有问题,那有毛病,弄得自己心神不宁,孩子也不安生。

长大读书后,从幼儿园就开始操心——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人学什么,我家孩子也不能落下;别人擅长表达,数理化突出,文艺、体育才能出类拔萃,做母亲的,寻路千寻,也要让自己孩子在某方面高人一筹。

于是,为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市面上就出现了各种怪现象。

怪象一:孩子是优秀的,现在不优秀,都是运气不好!没有读到好的学校,没有分到好的班级,没有遇到好的老师。总之,孩子不优秀,都是别人的错,自己和孩子成为了冤大头。因此,心生不满,看社会,看学校,看老师,看孩子的同学,都不那么顺眼顺心。一丁点的事就会放大,夸大事实,然后借事撒泼,谋求不当的利益。

却不知这种拙劣的表演,往往不能奏效,反而给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埋下隐患。

怪象二:刻意逢迎 ,把自己低到尘埃!人在进化过程中,像电脑删除软件一样,虽然删除,有时仍有残留;人进化中,有的不适合生存的东西退化了,但有的还顽强地保留着。比如第六感,也就是直觉。当你在曲意逢迎时,对方出于第六感的直觉本能,内心会惊惧,于是就会像体内的防疫系统一样,遇到侵袭,马上提高警惕。

自然才是最美的。自然地相处——尊重、理解、包容,不溜须拍马,不卑躬屈膝,坦坦荡荡,平平常常,相处的双方,都会如沐春风,舒适安然。

让一切该发生的发生,该催化的催化。

孩子会因为母亲的自然放手,不干预他的学习成长,而历经寒来暑往,冰霜风雪,旖旎风光,饱尝低谷之压抑,乐享平原驰骋之自由,激扬文字,俯览江山,快意人生!

倘若母亲低到尘埃的卑微,却换得孩子的洋洋自得,恣意妄为,该怎么收场?

倘若母亲的曲意奉承却没有收效,从而暴跳如雷,呈现给孩子一个怨毒的妇人形象,孩子会怎么看你?

怪象三:不准看小说,不准和同学玩,不准谈恋爱……生活中充斥着若干个不准,但什么才是允许的呢?母亲很少说,母亲很少教,即使教,多数也在口头上,缺乏示范性。

为什么不喜欢阅读?为什么不爱交往?为什么还不谈恋爱结婚?

母亲,这些“为什么”都拜你在孩子读书成长期的无数个禁令所赐!

小说读起来饶有趣味,为了考试分数,你认为看小说耽误学习,不许读小说,读小说成为了与学习相抵触的事,除了上课、下课刷题,他还能干什么?题刷多了,分数上去了,得到了奖赏,尝到了刷题的强刺激快乐,谁还会去静心读书?

可是,世界正在惩罚不会读书,不主动学习的人。记不清谁说过,世界有一天淘汰你的时候,连一个你问询理由的机会都不会有。

和同学交往,耽误学习,甚至内定某些同学不值得交往。母亲,你剥夺了孩子初步走向社会,变成社会人的重要关键时期的交往权利!他在该学习交往的时候,你禁锢了他;母亲,在他尝试着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光认识社会的时候,你用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阻隔了孩子看向社会的眼睛。

异性交往,是长大的重要部分。可是,母亲用血淋淋的案例,用情与理,告诉孩子,异性交往犹如悬崖边走钢丝,一不留神就会坠入深渊。孩子的心对恋爱充满忧惧。当他有了谈恋爱的冲动,有了母亲允许谈恋爱的许可时,他悲哀地发现——自己不会爱!无爱婚姻难!

母亲,当我们沾沾自喜于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孩子的时候,当我们为自己为家庭和孩子全心全意付出,被自我的伟大牺牲感动的时候,孩子也许会说:母亲,我恨你!曾经恨不得有个女人取代你!

母亲的焦虑,催生了各种怪象,结局往往让人惆怅。

母亲不能洒脱一点吗?

能啊!

每个生命来到世上都是一个奇迹!要相信,孩子能缠着你来到人世,他(她)就有独特的本领与这个世界过招。要相信,在人生的每一阶段,孩子都会依靠自身和外部力量,学会应对。

孩子才是自我成长的主角。认清了这一点,并努力做到这一点,不代替,不庇护,辅助孩子,送一程,目送孩子前行高飞,才是母亲的本分。

诚如此,母亲焦虑还有几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