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赤子——徐发水(一)

被誉为"杏林赤子"的徐发水,曾是邢台县中心医院首届党支部书记兼院长。他出生在全县海拔最低的地方,却登上全县医疗卫生系统最高的领奖台,引起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青睐和赞扬。

徐发水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一步一个闪光的脚印从农村走来。他先从乡村赤脚医生干起,后接连在邢台县第三医院、县医院和县中心医院担任党政“一把手”20余年;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兢兢业业操心操劳,为振兴邢台县县域医疗卫生事业立下了举目共睹的汗马功劳,先后荣获省、市、县先进工作者、廉政标兵、劳动模范和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连续被邢台县、市人民政府记功多次,一鸣惊人地成为邢襄大地“白衣天使”的佼佼者。

邢台县后屯村是全县海拔最低的地方。据《邢台县志》记载,邢台县西部山场面积128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米。最高峰不老青山高达1822米,比山东泰山高出300余米。而位于邢台县东部环城乡镇,则是一马平川的冀南平原。在这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的大平原地带,平均海拔70米,可位于邢台县东北角边缘的后屯村,海拔仅有42.8米,明显成为全县的一个“蓄水池"。

公元1954年8月4日,正是疯狂雨季和汛情危险期。后屯村在连降三天大雨后,四面八方的雨水集中涌向这地势偏低的村庄田野,形成一片汪洋。

天刚微微亮,为人憨厚实在的村民徐仁全,便心急火燎地夺门而出,冒雨趟水把接生婆请进家门。随着一声响亮惊人的婴儿啼哭,正式宣告徐氏家族喜添男丁。望着村里村外的汤汤涌流的雨水,父母不约而同地为新生的宝贝疙瘩起名叫徐发水。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淘气可爱的徐发水便长大成人。他天资聪慧,英俊帅气,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格外惹人喜欢。他诚实善良,乐于助人,深得父老乡亲们喜爱和赞叹。

1970年6月,初中毕业的徐发水,便被村里推荐前去公社卫生院培训学习,不久便在村子里当起了赤脚医生。

徐发水很乐意为乡亲们诊治服务,他始终奉行“医者父母心”的古训,诚心实意把患者看成是自己的亲人,用一片挚爱和一腔真情,一丝不苟地守护全村父老乡亲的生命和健康。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不管黑夜白天,只要有人来招呼一声,他便立马背起药箱出诊。一有空闲,他便如饥似渴地攻读农村乡医专业教材,认真总结临床实践,不断充实提高,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和热情辛勤的工作,扎实改变当地村民看病难和就医难的现状。徐发水脚踏实地敬业为民的出色行动,赢得了全村父老以及四里八乡的乡亲们交口赞誉。他的动人事迹,被邢台县广播站的小喇叭,传遍了邢襄大地的村村寨寨,传遍了太行山水的每一个角落。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晴天一声霹雳,倏然把一个幸福和谐小家庭的大梁击落在地。

1955年深秋,万木萧条,黄叶飘零,一场秋雨连下数天,令人不寒而栗倍感压抑。此时此刻,幼小的徐发水刚满周岁,他年青力壮的父亲突遭厄运,不幸被病魔夺走了鲜活的生命,丢下一家老小无奈无助地在万分悲痛和艰难中苦度时光。

徐发水的母亲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不愧是一位可敬的母亲,不愧是一位无畏的母亲!

在那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在那糠菜半年粮的艰难岁月,坚强的母亲毅然决然挺起腰杆,顽强地挑起一个破碎家庭的生活重担,一步步走来,跨过一个又一个坎坷,艰辛而自信地走向希冀的彼岸。她默默咬紧牙关,含辛茹苦地把两个幼小的孩子抚养长大,用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人世间伟大母爱的无穷威力!

艰辛生活的磨难,恰似熊熊炉火一样,在度日如年的漫长熏烤锻打过程中,竟把弱弱的徐发水百炼成钢,徐发水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转眼出落成一个德才兼备出类拔萃的堂堂男子汉。

1970年1月1日,在镶有锤头镰刀的红旗下,刚满16周岁的徐发水挺直脊梁高举右拳庄严宣誓。他以平日出色的表现,光荣地被当地党组织特批入党,不久便肩负起救死扶伤的时代重任。

自从当上赤脚医生,徐发水便暗下决心要为恩重如山的母亲争口气,力争当一名好医生为徐家增光。其实,自打父亲患病去世,在他幼小的心里便萌生了长大要当“白衣天使”的夙愿,发誓要和病魔决战到底,以报夺父之仇。

1977年恢复高考后,徐发水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只有高考深造,才能实现美好的追梦愿望。于是,他悄悄制定了一个硬性计划,不惜余力地自修高中数理化,为下年参加高考夯实基础。他冬修三九,夏习三伏,每每夜幕降临,他便奋力夜战。既使在繁忙的秋收麦口,在喜迎新年佳节的腊月二十八九,他不管多忙多累,始终雷打不动保证每晚自学两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6月,几只喜鹊落在房前梧桐树上欢叫报喜。邮递员满面春风蹬着绿色永久牌自行车,把一张中专卫校录取通知书递给徐发水,瞬间喜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簌簌滚落。徐发水终于美梦成真鱼跃龙门,自豪地成为徐家第一个国字号秀才,兴高彩烈地走出洼地,走向成功!

1983年金秋,经过两年刻苦攻读,徐发水以优异成绩在闻名遐迩的邢台中专卫校毕业,不久便被邢台县卫生局对口安排在医政科工作。

1984年菊花飘香时节,大展鸿图的机遇如期垂青志向满满的徐发水。在局领导的鼎力支持和热情鼓励下,血气方刚的徐发水初生牛犊不怕虎,抖擞精神走马上任,满怀信心前去濒临倒闭的晏家屯镇卫生院收拾烂摊子。

由于多种原因,晏家屯镇卫生院此时已处于半瘫痪状态。

迈进卫生院狭窄的街门,徐发水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整个卫生院的状况比他想像得还要糟。只见这里一片荒凉,落叶满地,杂草丛生,看来有好长时间没人清理了。

一条宽2米多、长约30余米的巷道向南延伸,门诊走廊位于巷道西侧偏北部,冷冷清清罕有患者前来就诊。南半部则是员工宿舍.伙房和几间铁锁把门的病房,角落里垃圾堆积,臭味难闻。

甭看这家卫生院破烂不堪,可院内的人员大多都是吃“皇粮”有来历的“白衣天使”,无形中增加了小环境治理的难度。

徐发水安顿好行李铺盖,在一位副职领导的陪同下,便开始对各个医疗科室进行走访调查,不露声色地寻找扭转被动局面的金钥匙。

走进急诊室,只见一对年轻夫妇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风风火火赶来就诊。小男孩头上鲜血直流,疼得哇哇哭叫,可急诊室却空无一人大唱空城计,值班人员不知去向。徐发水赶紧急步向前,熟练地为受伤的男孩进行了包扎处理。

徐发水先后查看了儿科、妇科、中医科等全部科室,发现这里实在不像话,上班期间男的无事闲聊天,女的忙着打毛衣干私活……

如何改变这种令人心寒的现状呢?徐发水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先从整顿劳动纪律和医德医风问题开刀,对症下药治一治卫生院自身的臭毛病。

徐发水以身作则,天天以院为家,上午8点准时到院办室签到考勤,以身示范,同时采取有效举措严格督查,稳步强化劳动纪律,迅速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组织全员大搞义务劳动,清理垃圾,栽花植树,美化净化绿化环境,很快便使卫生院焕然一新。

为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徐发水因院制宜制定了《新的工作制度和考评办法》《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全体人员对照执行,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办法完善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与科室主任、科室主任与院领导互动的三级监督机制,实行挂牌上岗规范接诊,公开收费标准,严禁开大方以权谋私,诚心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肃追责,有效地消除了各类损害患者利益的不良现象,赢得了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和信赖。

紧接着,徐发水和他的“一班人”摸着石头过河,抢抓机遇大胆进行医疗卫生行业管理改革,先后从院长负责制的体制改革,到实行优质服务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从卫生院各项规章制度和就诊布局改革,到建立起一整套全程便民的运作体系;从改革分配制度因院制宜制定倾斜政策,到实行奖勤罚懒优胜劣汰聘任制;从借梯上楼引进竞争机制,到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办院等一系列改革,使卫生院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提高,焕发了勃勃生机,使全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不断刷新记录,短时间内便把半瘫痪的卫生院治理得井井有条,日趋红火兴旺!

豫让桥是一座单拱古代石桥,桥面青石精铺,呈南北走向,横跨于古城邢台北郊的牛尾河上,是邢襄先人为纪念春秋时期著名义士豫让舍身取义而修建命名的古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豫让桥附近是一片清水涌流.鱼跃蛙跳的水乡湿地,芦苇丛生形成一望无际的青纱帐。

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风将这里变成了一个闻名遐迩的集贸市场,方圆10多平方公里境内商铺林立,生意兴隆,成为中国北方较大的商品流通集散地。

豫让桥是一块风水宝地,徐发水在这里创业步向辉煌。1993年,在邢台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在晏家屯镇党委书记李玉春积极协助下,徐发水抢抓机遇,瞄准市场大胆运作,引人注目地在豫让桥路黄金地段,明智地建起了一座集妇产、内、外、儿科和肿瘤专科为一体的综合门诊大楼,以晏家屯镇卫生院为基础滚动发展,使邢台县第三医院和邢台妇产医院的一院两牌应运而生,一鸣惊人声名鹊起!

作为一院之长,徐发水十分重视继续医学教育和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以此带动和提高全院医务人员整体素质,有效地强化全院上下的服务功能,使整个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更新升档,更好地为当地普通百姓患者,尤其是为众多的农民患者提高暖心暖肺的医治和服务。

徐发水明智地采取“借梯上楼”“筑巢引凤”的有效办法,积极与北京空军医院及省内有名气的大医院诚结“秦晋之好”,聘请有一技之长的离退休医学专家教授来本院长年应诊,并为其配备了国内一流的医疗设备和得力助手,这样既方便了当地广大农民患者不进京城便能接受专家教授的高质量诊治,又为本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一举两得皆大欢喜,使医院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实施推进人才培养工程中,徐发水果断采取院内单项比赛、重点示范等方式,不定期在全院开展岗位练兵及岗位培训活动,从而使各特色科室的尖子兵和顶梁柱脱颖而出,巩固和发展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科专病诊疗项目。同时,徐发水在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中,因院制宜制定了多项优惠措施,大力鼓励支持不同岗位上的医护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深造学习,从而使全院上下勤读书、爱学习的医护人员日益增多,全院求上进蔚然成风、立竿见影,收到了喜人的成果。近年里有多名医护人员考上夜大和电大,有多名专业人员在省级以上医疗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的还获了奖。在聘请引进的专家教授悉心指导下,徐发水一手创办的医院风生水起,后起之秀已能熟炼地进行胃癌、肝癌、食道癌和子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和手术切除,并能对科学开颅等高难复杂手术及骨科、妇科、产科和小儿科等棘手手术实施顺利展开,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喜人效果。

在现代工业生产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致使全世界大多国家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日上升,成为人类杀手一霸。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大约每六秒钟,世上便有一个人被猖獗的癌魔夺走宝贵的生命。

癌症真的是不治之症吗?

在徐发水一手开创的邢台县第三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常万和用多年临床实践成功的实例,对上面一问做出了具有惊人说服力的响亮回答!

常万和教授和徐发水是莫逆深交的好朋友,原任北京空军医院院长,是誉满京城的治癌专家。1998年春,在徐发水“三顾茅庐”的诚心邀请下,常万和教授积极响应国家卫生部有关医疗扶贫的号召,毅然决然告别那令人梦寐以求的显赫地位和大都市舒心的生活,怀揣一腔热情前来徐发水的特色医院长年应诊。常万和果然身手不凡,他凭一身硬功夫勇向癌魔挑战,余热生辉在医疗扶贫的事业上再创辉煌。

常万和教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分配到北京空军医院从医后,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潜心潜力地探索出一套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的有效疗法,征服癌症一剑封喉令人叹服。而对早期的癌症患者,常教授一般则主张手术治疗。对中晚期癌症患者和因其他病因不宜手术的患者,常教授总是因人制宜一人一策精心施治。他在充分挖掘传统中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反复实验分析,终于筛选出具有极强地杀死癌细胞的中草药配方,研制出独具特色的Ⅰ、Ⅱ、Ⅲ号抗癌草药丸,对抑制肺癌、胃癌、贲门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疗效明显,独到之处重在提高患者自身抗体的免疫功能,快速缩小体内肿块,控制癌细胞扩散转移。

据徐发水介绍,常万和教授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他生活简朴从不搞特殊。初来邢台应诊那年夏天,徐发水做为院长和朋友,诚心诚意要为他的卧室配备一台空调,可他执意要把这台空调安在病房里。平时,常教授就餐总是和大伙同吃本院大食堂。他把病人当亲人,尽心尽责诊治,从不图回报,从不吃患者家属的宴请,更不接受患者的赠品和红包。

高尚的医德+高超的医术=合格的医生。这是常教授多年坚贞不渝遵守的行医公式和准则。日前,太行深山城计头乡一位农民,不幸患上尺神经鞘膜肿瘤前来就诊。按常规手术治疗简单易行,只要能延长患者的寿命便是手术成功。不过这样会使患者落下永久性残疾后遗症。常教授和徐发水都很同情这位素不相识的农民患者,他俩左掂量右盘算,一心要治好这位农民患者的特殊病症,还要保他不留下缠人的后遗症。常教授和助手们反复研究认真审视,最后确定万无一失的科学方案,凭借他多年练就的精湛医术和手上神功,一反常规果断采取特殊剥离法切除毒瘤,虽说延长了6个小时的手术时间,但却收到了一箭双雕两全其美的医疗效果。

京城著名治癌良医常教授的故事平凡而感人,他的闪光足迹从北京一直叠印到邢襄大地,使许许多多的不幸患者,有幸在绝望中看到了新的希望,在痛苦的磨难中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作者简介:沈五群,男,1954年3月出生,邢台县赵家屯村人。1976年3月参加工作,现已退休。中国诗刊社函授学院毕业。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会员。出版专著《美在太行》、《河北名胜小西天》,参与编辑《邢台县志》等多部书籍,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新闻作品500多篇,有多篇作品获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