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第3-1课《鸿门宴》 实录

必修下册 第一单元 第3-1课《鸿门宴》 实录

01

第一课时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鸿门宴》。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学与文学两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与影响。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位列二十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他继承父亲的遗愿,写作了这部浩瀚的历史长卷,因为其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腐刑。在屈辱中,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鼓励自己顽强地完成了这部巨著。《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名篇,在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的扩大历史场景中记述了项羽的一生。
鸿门宴是其中尤为精彩也尤为重要的片段。它记载着秦末历史转折的关键性一幕,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5年的斗争的开端。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鸿门宴发生的背景。
陈涉起义失败后,项梁(项羽的叔叔)等人,拥立楚怀王之孙,仍然号楚怀王。项梁项羽叔侄与刘邦同为怀王的主力军,也成为了反秦力量中的两大主力。公元前207年,怀王派项羽等引兵北上去,就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去攻打函谷关。临行前,怀王与诸将约定,先入咸阳者望之。也就是说,谁先入关,便可封为关中王。刘邦解除了西进中的重重阻碍之后,终于先诸侯至霸上,于是据关自守打算称王关中。而项羽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大破秦军,解了巨鹿之围,召见诸侯,。后又收降了章邯,坑秦军20余万。第一时间,声威赫赫,天下莫不震服。他随后挥师西进,可就在行至函谷关时却发现有人把守,并听说刘邦已经先行入关进入了咸阳。项羽于是大怒攻破函谷关,入关驻军于新丰鸿门。
了解了背景,我们再来看看文中涉及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我们按照项羽和刘邦双方的力量中人物出场次序进行介绍。先看项羽的一方,项王就是项羽,其实那个时候还未真正地称王,所以刘邦在鸿门宴上称他为将军。范增是项羽的军师,项羽称他为亚父。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庄是堂弟。再来看刘邦那一方,沛公就是刘邦,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司马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将军下面的属官。张良是刘邦的谋士,封“留侯”,樊哙是参乘,是担任陪衬的,也就是警卫。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鸿门宴”是大家熟知的典故,专职有阴谋的、不怀好意的宴请。然而在鸿门宴上,项羽一方明明已经设下了圈套,要置刘邦于绝境,宴会结束时一切却发生了改变,刘邦竟然化险为夷。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思考的问题就是鸿门宴中刘邦是怎么全身而退的?
同学们先浏览一遍课文,注意圈画,然后在笔记本上罗列一下你找到的原因,看看有哪些?我们不妨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一下梳理。
首先是刘邦打算自王关中。同学们看第2段,当张良去问沛公“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时,沛公的回答:“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鲰生”是浅陋无知的小人的意思。刘邦说那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说我把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的占领而称王。这里“距”“内”都是通假字,分别同拒绝的拒和接纳的纳。
项羽一路过关斩将到了函谷关,竟然被刘邦的军队挡在了关外。要知道这时候的项羽领军40万,又在巨鹿之战中战果辉煌,刘邦的势力与他完全不可同日而喻,因而,项羽感到了巨大的挑衅,更何况此时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来,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不仅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被抢走,还来火上浇油,项羽大怒。而他手下的老臣范增,这个时候又来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还了得,不但挑战了权威,拿走了财宝,还约束自己,试图获得更多的政治资本。一句“天子气也”更揭示了刘邦的野心。
一山岂容二虎,何况对方要升级为“真龙”了,“急击勿失”。课文没有在说项羽军中是如何部署,以防万无一失的。但有谨慎有谋的范增在层层的设置,同学们完全可以想象。总之刘邦此去绝无回路了。
这是鸿门宴的序曲,大幕尚未拉开,已是硝烟弥漫。一方为何要设鸿门宴,另一方陷入交代明白,接下来局势如何转,终导致刘邦能够全身而退的呢?同学们,刚才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做了标记呢?我们来看有关的人和事。
第一处转机与项伯和张良有关,项羽得到了曹无伤的告密,刘邦也得到了项伯的通风报信。项伯为报答张良曾经的救命之恩,“夜驰之沛公军,具告以事”,并劝说。“夜驰”是连夜前来,大家想象一下项伯黑夜中快马疾驰的场景,“具告”是和盘托出,“俱死”则侧面写出了项羽已经严阵以待。
然而虽然危险已提前获知,但危险本身并没有减少。我们来看,接下来张良刘邦的反应和处置。先来看刘邦的。刘邦骤然面临如此急迫的形式,大惊之下毫无头绪,连问为之奈何?怎么办呢?第二次又多了一个“且”字,那怎么办呢?焦灼之情溢于言表,能在下属面前展现自己的一无所措。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对张良的信任,当张良问他觉得自己的军队是否足以抵挡项羽大军时,沛公默然,他的沉默无形之中也揭示了双方实力悬殊的现实。于是张良为刘邦献策,让项伯带话回去,告诉项王自己不敢背叛他,这当然是缓兵之计。沛公为摆脱困境,急于拉拢相搏,他拉拢逢迎的手段,一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二是“约为婚姻”。古汉语“婚姻”是儿女亲家的意思,当即联姻以示感激和诚意,并使得两家的关系一下子从朋友成为了亲家。
他请项伯带话,再三传达自己的心意,试图消除项羽的怒气。大家特别还要注意到,刘邦提到项羽时的措辞,将军、望将军至,展现翘首以待的心情。同样在项伯关照他第二天早点前来向项王道歉的时候,一个“诺”字,完全是把自己放到了极低的极谦卑的位置。
我们来看第二个转机,项伯把自己见沛公即沛公的话告知了项王。一句之中三层意思,一是沛公先入关,正式为您入关扫平了障碍;二是由此功劳却要打击它,实属不易,这两层都是为刘邦开脱;第三层是请求,请求项羽非但不要杀刘邦,还要款待他,项羽竟然答应了,原因何在呢?同学们想一想,可能是项伯是自己人,不料项伯现在已经成了刘邦的亲家了。第二个也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点,项伯提到的“义”字起了作用。第三个也很要紧,刘邦此时虽也已身经百战,刘邦在他眼里可能仍不算什么。
至此,双方一触即发的冲突似乎趋于缓和了,当然双方的力依然存在,内里仍然暗流涌动,精彩的鸿门宴终于开席了。我们先看刘邦,到了鸿门宴上他是如何表现的呢?“谢”就是道歉,一开口就是向项羽致歉,然后一口一个“将军”“将军戮力”“将军战河北”“得复见,将军于此”“令将军与臣有隙”抬高了对方,就是放低了自己,还不够,再放低一点,自觉的称臣,,这一再降低这自己的策略还表现在他对自己攻破函谷关的描述上,“然不自意”,但是完全没有想到,这就是为自己先入关道歉,这个大功本应让您来得到。完全说到项羽的心里去了。我们再看项羽的回答,“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与前面的对项伯许诺一样,项羽的反应令人惊诧,先把告密者说了出来,在几乎要反过来道歉了。如果不是曹无伤,我怎么会这样呢?因留沛公与饮,宴会的紧张气氛为之一松,使刘邦的处境再次陷入不测的是范增。范增一心想要起项羽剪除刘邦这个心腹之患,他安排项庄舞剑,意图在席上杀刘邦,由此引出了勇士樊哙的上场。
司马迁用一组动词写樊哙的出场,“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一个“侧”字一个“撞”字,写出了他的勇猛,“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描绘出他的壮烈。孝王赐饮,他一饮而尽,给肉是生的,有意为难他他,拔剑切下吃了。忠义与勇猛之气所向披靡。
项王不由得脱口而出,“壮士”。樊哙的一番话更是刚柔相济,说的像王“未有以应”,无言以对。樊哙的出现缓和了刘邦的危险的局面,而此时前一天“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项羽,也已判若两人。刘邦于是也趁机以如厕的借口从鸿门宴上脱身逃走了。
这一节同学们要注意的是樊哙的言辞,他的话与前面刘邦的几乎如出一辙。而张良去军门见他时,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今日之事早已在前来的人人心中,而如何说辞,如何应对也已经一一的妥帖。但什么时候商议这些又如何具体安排全按下不表。这前呼后应的细节全靠大家的细读。
刘邦走之前的最后一个细节是让张良去献礼物,看看项羽与范增的不同反应。范征当场“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并当着众人之面“竖子不足与谋!”,并预告未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吾属”是我们,“今”是将要的意思,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而项羽默默的把玉璧放座位上,真是令人感叹的结局。项羽设鸿门宴时,一定没有想到,鸿门宴中被一网打尽的是自己的霸气和尊严。
这样梳理了鸿门宴的整个过程之后,我们是否可以从刘邦的角度概括出他得以全身而退的原因呢,上下一心的团结,虚心纳言的态度,决策果断、随机应变,加上他手下的谋士张良之策、樊哙之勇,合力而抓住了项伯提供的机会,反败为胜,顺利脱险!而另外的一方以以勇力着称叱咤风云的项羽,在本次重大的较量中从高处跌落,明明胜券在握而轻敌自败,与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究其原因,一个骄字,一次次胜利给了他无敌的错觉,自尊发展成为骄矜自大,自信发展成刚愎自用。从根本上项羽没有重视过刘邦,而对刘邦的变化,他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的背后被范增一语点出的“此其志不在小”的“志”,全然不察,才会如此的轻信寡断,从而错失良机,为自己埋下未来的四面楚歌,而刘邦因“志”而能隐忍,“其志不在小”而能善待贤才,所以虽然性格中比较狠,却终能冲破项羽的孤勇得到天下。
鸿门宴落幕的那个细节,“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手起刀落的果决,展现的是不可阻挡的狠,揭开的正是刘邦争霸天下的序幕。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这堂课的内容,踏石工技术鸿门宴的过程可谓跌宕起伏、曲折惊险、引人入胜。正是通过这样的对双方矛盾和争斗的再现,司马迁成功地揭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鸿门宴上,刘邦有智而能隐忍、能用人之机变。项羽刚愎自用,使刘邦在重重险境中全身而退,探究刘邦脱身的原因,不仅使我们领略了险绝的鸿门之会,也让我们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
本堂课我们通过梳理事件的发生、发展的经过,聚焦历史事件中各方力量尖锐的矛盾冲突,又在矛盾冲突的展开中关注人物的言行,揣摩言行背后人物的心理,进而探究事件背后的势力,总结原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也对史记曲折生动的叙事特点有了初步的把握。
今天的作业有两个。
1.完成练习册的第2、3、4题。
2.有人说司马迁常常在叙事中寄寓自己的论断,请同学们结合鸿门宴谈谈你的认识。
第二个作业我们下次课上会交流。好。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次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