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无差别论

当我写下这个标题时,我知道,大多数人都会表示反对,因为,在众人的眼里,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三家是完全不同的体系,怎么能“无差别”呢?
我也承认,三家确实是有差别的,在很多方面,这个差别还很大。但是,所有的这些差别,全是表象,就象天上的一个月亮印照在地上的大大小小的江河湖海之中,我们看到的是景象万千的月色,各各不同,但所有的这些水中的月亮,都来自于天上的一个月亮,此即“月印万川,只是一月”,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即是“无差别”。

明·瞿汝稷集《指月录》三十二卷以明斯理,所谓“指月”,源于六祖慧能与无尽藏尼对话的一个典故。无尽藏尼对慧能说:“你连字都不识,怎谈得上解释经典呢?”慧能回答:“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是明月。”示喻文字所载的佛法经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的所在。其实,不仅仅是佛经,儒道两家的经典何尝不只是“指月的手指”呢?
我曾经花费了5年多的时间研读丹经,结果却发现,几百部丹经讲的是同一个东西,只是讲述的方式不同罢了——当然,很多丹经的作者并没有找到“天上之月”,而只是停留在“地上之月”的描述之上,但行家却知道他们描述的只是“天上之月”在地上的投影,不会被这些“文字相”给迷惑(愚者察异,智者察同)。我发现,几百本丹经不但讲的是同一个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就是儒释道三家共通的“那个东西”。
王朝阳说:“中华文化中'家’与'教’能成大体系者有三:道家与道教、佛家与佛教儒家与儒教。然“家”与“教”截然不同,天壤之别。'家’和'教’是不同的概念。家,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其以自由之思想,开放争鸣,于天地自然中观生命,于社会变化中求其真,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真理探讨者居多;教,流于后世而泛于形式化、世俗化、社会化,目的性强,个人意愿和社会属性居多,真理探讨的成分欠缺。道家道教、佛家佛教儒家儒教的区别皆是如此。”此乃我言“家”而不言“教”之原因,因为在我看来,宗教乃心灵残疾者的拐杖,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不需要拐杖的,而且笼罩在“教”上的迷雾太多,掩盖了真理,让我们愈加看不见“天上之月”。
那么,儒释道三家所指的“天上之月”究竟是什么呢?闻道子曰:“道家谓之真气,佛家谓之本性,儒家谓之天性,此则曰明德,其义一也。惟此明德,虚灵不昧,众理具足,仙圣之所秉,凡愚之所受,莫不同量,无少差异。佛言众生皆有佛性,即无差异之谓也,虽然徒有此性,不足以尽为人之能事,必知致力于修养之功,使此性日充月盛,缉熙于光明,湛然粹然,灵妙圆通,以复其秉受之初乃为完人矣。”
闻道子所言,说的是儒释道三家所指的是同一个月亮。然而,就三家的入手法门而言,其实也是相通的。儒家说“修身养性”,道家言“性命双修”,佛家侧重于“明心见性”,似乎视身体为“臭皮囊”,其实也有命功的传承,只是近乎失传罢了,以至于后世学佛之言大多堕入空言心性,纸上谈兵的“口头禅”中而不能自拔。总而言之,三家都在身心上做文章,只是具体的入手法门与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人之身心是一体的,心可改变身,身也可以改变心,这个道理在《黄帝内经》中说得非常清楚、透彻,所以我也常说,《黄帝内经》可以贯通儒释道三家(黄老之学,本身也属于道家的东西)。儒家的理想是圣人,道家的理想是真人,而佛家则是要成佛(觉悟者),其内核其实都是生命科学,而且都需要通过“定”的修炼,才能实现其理想,才能彻悟生命的真相。进入“定”中,才能与生命的本源(天地)融为一体,从而得到来自生命本源的力量(道家称之为“先天炁”),是即名为“得道”或“入道”,这种力量进入人体,会让人的身心逐渐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佛家称之为“转化色身”,舍利、肉身不腐、虹化、清风成就等等,都是这种力量“转化色身”的产物,这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人类的本能,与宗教或信仰没有任何关系。
儒释道三家之无差别,即在于此,一言以一言以蔽之,原始返终,返本还元而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