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莫与杠精论短长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19-04-16
材料:《资治通鉴》周赧(nǎi)王 十七年(公元前298年)
齐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
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
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绌。
译文:齐国稷下学宫的首席学者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赵胜请他和门客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
邹衍说:“不行,辩论的目的,是为了区分不同类别的东西,使它们不相侵害;分辨不同的概念,使它们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
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
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
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做法,有害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
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从此,公孙龙便受到了平原君的冷落。
解析:公孙龙是战国时著名的辩论家,风格比较形而上,最擅长的就是诡辩,经常把辩论对手驳斥的面红耳无言以对,可对手心里就是不服。
什么是白马非马: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互相争鸣。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作为战国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因其《白马论》问世,使得公孙龙以诡辩著称。
据说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国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
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
公孙龙辩道:“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
关吏说:“白马是马。”
公孙龙反问:“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
公孙龙于是娓娓道来:“'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其他颜色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
关吏越听越茫然,被公孙龙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这逻辑是不是很欠揍?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白马是马,他却说白马非马,关键是还驳不倒他。因为他在诡辩,偷换了“马”的概念,一个概念是虚指范围性的马,是指一个品种。另一个概念是实指具体的马,指的是这只马或那只马。可以说白马不是这只黑马也不是黄马,但不能不承认白马不是马这个品种。但当时的哲学体系,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么完整,他只要偷换概念,一口咬定白马和马不一样,所以白马不是马,当时还就没人驳得倒他,反而是他把别人驳斥的哑口无言。这不耍流氓吗?现在我们称这一类人为杠精。
就好比现在的促销,买一送一,你要是认为是买一台空调送一台空调,那就太幼稚了,送的那个“一”可能是个手机膜,也可能是张优惠券。要是有人感觉受到了诓骗,上去找店家理论,人家只要咬定第一个“一”和第二个“一”不一样,你就哑口无言,但心里还是不爽,很想揍他啊。
所以说,像公孙龙这一类人,是为了辩论而辩论,为了找存在感而辩论,为了自己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辩论,故意的去混淆概念,赵本山“卖拐”看过吧?为的就是想把人忽悠瘸了。
社会上这种人很多
比如说有人吐槽某流量明星演技差长得丑,粉丝立刻就说:
1.有本事你去演啊!
2.你比她还丑呢,怎么还好意思评论!
3.不喜欢就走开,有的是人喜欢!
这就是偷换了概念,粉丝的逻辑是:
1.你不会演戏,所以你不懂欣赏,所以你不懂好坏,所以你没有资格评价…
2.你长得太丑,没资格评价。
3.你不喜欢,没资格评价。
请问:
1.我不会做饭,所以我不能说厨师的菜难吃吗?
2.医生自己有脚气就不能给别人治脚气了吗?
3.我不喜欢咪蒙,所以我不说都不能说了吗?因为有的是人喜欢咪蒙?
什么强盗逻辑?
对于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们。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邹衍是这么说的:“辩论是用来区别同异,表明观点和阐述思路的。最终达到的目的应该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赢的人更加坚信自己的观点,辩输的人也恍然大悟,同时明白了真理。
而不是利用诡辩手法,去把人搞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口服心不服,恨不得打一架。这样不是有素质的做法,也脱离了辩论的初衷,所以我不屑于和这样的人辩论。”
最后,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愿所有朋友一生只与同好争高下,切莫与杠精论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