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原文: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释义:

行:做,从事。《墨子·经上》:行,为也。

与:跟随。《说文解字》:“(与)党与也。从舁、从与。”

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步过水。《尔雅·释训》:冯河,徒涉也。《诗·郑风》:䄠裼暴虎。传:空手以搏之。

译文:

子路说:“(如果)您从事三军(之事)(表示统率三军),让谁跟随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大河,即使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会(要这种人)跟随的。一定要遇事谨慎小心,积极谋划争取胜利的人。”

解读:

前文说了这句话是对前文的展开。

先说说“行”字。行在古代没有统帅的意思,汉代的时候出现了“兼任官职”的意思(见《后汉书·陈俊传》:于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将军事。),所以,本句中的统率之意是引申的。

什么是“临事而惧”。临事而惧是要看情况的。有的人是真的遇到事情就害怕。这个惧是真的害怕。还有一种惧,是敬畏的意思。面对事情具有敬畏之心,就必定小心翼翼。这里就是取第二种意思。

什么是“好谋而成”。有的人好谋,但是成不了事。虽然成不了事,但是这个人行事风格确实“好谋而成”。另一种人目的是成就事业,他的手段是好谋,这种人也称为“好谋而成”。这里取的是第二种意思。

有人认为这句话是孔子说完“用之则行”句后,子路为了自我夸耀说的。我认为是不对的。这两句话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说的话。“用之则行”句明显是一句总结的话。肯定是说了很多事情之后的最后一句话。而本句话是在孔子讨论军事的时候,子路问的话。

前文我说过,这句话是对“用之则行”句地展开。用的范围太广了,这里就以统率三军为例,具体讲怎么“行”的。那就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个“行”的反面就是“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

前文宰予问“井有仁焉”,仁者跳不跳。孔子说:“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如果一个人“暴虎冯河,死而不悔”,那么这个人也太蠢了,既不借助智力,也不反思行为,肯定称不上君子的。

公元前480年,为了阻止卫国政变,子路找蒯聩说理,而蒯聩却命人攻击子路,子路帽子被打落,仍坚持“君子死,而冠不免”,在系帽缨时被杀。子路勇猛却恪守成规,和这里的“死而不悔”岂不是太符合了?从另一面来看是不是和宋襄公讲究“仁义”,要待楚兵渡河列阵后再战,结果大败受伤,次年伤重而死的故事相似呢?

坚持“仁”是对的,恪守“礼”也不错。但是在不该守仁的时候仁,不该坚持礼的时候恪守礼。离孔子说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处事方式相差甚远。所以,这种时候,坚持了仁是为不仁,坚持了礼是为无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