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若被精准定义了,世间将再无更好的教育

近日,偶见余秋雨先生新作《老子通释》里有句话“美若精准定义,世间将无真正的美。”这句话同样适合教育,教育若被精准定义了,世间将再无更好的教育。对于教育,古今中外都没有天下共规,这是因为教育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混合体,其不确定的部分是无法被指标化描述的,如果被精准定义了,那一定不是什么好事。

教育可能是世界上最纷繁复杂的一件事情。不记得谁曾说过,上帝把世间最简单的事情交给了物理学,把世间最复杂的事情交给了教育学。于是,大家看到了物理学的成熟,却忘记了物理学的简单;大家看到了教育学的稚嫩,却忘记了教育学的复杂。教育就是一件看起来非常简单,整个过程又非常复杂的事业。医学的目的,是搞懂一个人的生理过程;心理学的目的,是搞懂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而教育学呢,不但要以两个人或者众人的生理为基础,以两个人或者众人的心理为准则,还要搞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这是一个多么纷繁复杂的过程,难怪人们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

浪漫而煽情表达背后是对教育人的美好期待。正是不知道如何真实地描述复杂的教育过程,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就用了一个非常煽情的比喻:“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作为哲人,可以浪漫于“树撼动树,云推动云,灵魂唤醒灵魂”;但作为教育人,就需要去追问,树是如何撼动树的,云是如何推动云的,心灵是如何唤醒心灵的?不断的追问,不断的探索,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行动,产生了不一样的教育效果或教育产品。

教育的多属性更需教育者的大智慧。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正因为教育身兼事业、科学、艺术多种属性,使得教育改革艰难前行,素质教育推行了数十年,大家仍然一直在讨论,一直在争论,一直在批判,一直在探索,一直在前进。课程改革进行了八个轮次,一轮一个主题,一轮一层台阶,一轮一步深化,然而,这样的改革可能永远在路上,可能不止一次的回到原点再重新出发。

教育的艺术性让老师们为把课上得精彩绞尽脑汁。许许多多的老师即使听过成百上千名师的课,也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把课上得精彩的方法。其共性经验一定是,名师之所以把课上得精彩,是因为他们多么热爱教育,多么热爱学生,多么热爱课堂,但是,他们在教育路上的艰难探索、苦思冥想、严谨实践各有千秋,是很难用语言做精准描述的,这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教育的科学性使人们不断探求规律,寻找共规共法。按教育规律办学一定是对的,然而,谁能告诉大家这个规律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教育过程有着清晰的规律,那么办学的自主权和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又该做何解释?同样的班,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课堂,学生除了遗传之外的显著差异又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有的人能把教育做的收放自如,有的人在教育面前则步履维艰呢?其原因是,教育的共性是办学的基本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尊重个性,办出特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中之重。

教育无法被精准定义,才给了人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对于教育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无法被精准定义,才给了人们摇动、推动、唤醒的多种手段,使得教育的天空才繁星点点,绚丽多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