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的背面

题头的这张照片搁我收藏夹里保存了很久。

画面是三十年河西河东的对比与连接。人生角色的置换,岁月的沧桑,都不是能触发我心里最柔软之处的节点。

我其实对那些最喜欢挑逗泪腺的“感动痴”极为反感,制造与泛滥温情,很容易被关系的表象打动。

人生的成长恰恰是教人破除思想与情感的迷信,养成理性判断与思考的习惯。

这张照片虽无艺术上的可圈可点,却有一种气质,让我读出了它与我一生从事的行业非常一致的特质:有温度的爱,和由它生发出的美好。

这种品质就跟金子一样可贵。

我在蚌埠上小学时的第一个班主任是个中年女性,大眼睛,齐耳短发,有点朴素又有点漂亮的那种。

她对学生很严厉,对小娃她是真打,三下五除二便赢得了畏惧。

经常会打断所谓的戒尺,然后换小树枝,或最耐用的竹条。

乱哄哄、闹成一团的课堂,只要她出现,哪怕是悄无声息、不发一语的在走廊窗口探出身子,教室里瞬间便鸦雀无声。

上她的课你必须小心翼翼,察看她的喜怒哀乐,跟着她的节奏走。

在她严厉的眼神里,我竟能读出一丝得意,那种无可置疑的权威感里隐存着些许快意。

现在想,她很享受体罚出来的敬畏。

刚当老师时我也体罚学生。

罚站或拿本书在头上拍几下是家常便饭,不会像小学班主任那般激昂,频率也低许多。

四十多年前还存着包容老师体罚学生的社会氛围,教育的潜规则里老师打学生是常规管理方式,不仅不会视为恶意,而且被推崇为“严师出高徒”的努力。

家长常叮嘱的一句就是:小家伙若不听话你给我狠管,那就是赋予了你体罚的权力。

体罚作为课堂管理手段它是讲技巧的,我曾琢磨出“两打三不打”。

所谓两打:亲朋好友的孩子犯错一定得严打,不然他会以与老师的熟悉度为恃宠,乱了课堂规矩。

敲打他也有杀鸡给猴看的影响力。

调皮的孩子一定得打,道理与劝诫对他们大多无用,他们只敬畏比他们还强大的力量。

当然,打设前提,必须有他认可的理由。最高的境界是打得他完全服气,几十年之后回想这一幕也能感恩、感激。

三不打就是给自己的体罚划定界限:女孩子一定不能打,最多拿着书本在她头顶上绕一下,以示惩戒;性格内向的学生一定不能打,体罚的效果会走向反面。

最有讲究的就是,学生或我,任一方情绪激动、矛盾激化时一定不能打,那已经超出了依体罚来实施教训的本意,它会沦为怒气,极有可能引发或逼迫孩娃当众做激烈对抗。老师若是在这种情境中生出下不了台的尴尬与窘迫,和演员台面上唱跑调一样,威信会彻底崩塌。

那时还有一种通行的变相体罚,罚作业,几遍、十几遍的罚,枯燥、简单的重复,必须整齐好看才给过关。

将严厉、严肃加少许的体罚惩戒,推托为受小学老师影响,显然只是我给自己的借故。体罚惩戒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可用来掩饰自己的年轻与不自信,为自己工作起步时的虚弱撑劲。

我后来觉察体罚是管理课堂最简易、最直接、最轻松的方式,甚至对自己的课堂比别人的呈现出明显的有序状态而有些暗自得意。

直到有一天,积攒出了一定的学养,上课也已经形成了可扔掉教参书的自如,逐步的意识到体罚真的不是教育,而是以暴力方式来控制,来掩饰自己的虚弱,甚至是在拿它做自己各种心里情绪的渲泄出口。

它的弊害我们显然认识不足。

以体罚惩戒作为课堂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定会给学生一生留下烙印,每个人会有轻重程度的不同,其中一些会失去对理解、包容与爱的信任,成为毫无耐心、耐力,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人。

消除这个烙印与心理情绪需要很多代价,也需要很长时间。

当下教育将体罚确定为红线,以最明确的界定把体罚学生的老师称为无能者——没有本事的老师才会打学生,体罚是无能加无德的表现。

我实际上也早已彻底否定和抛弃了小学第一位班主任的施教行为,深刻反省与批判了早期的自己。

能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人一生的幸运。

在蚌埠二中读高中时我的高中班主任是康云峰老师,一个瘦精精、满脸刀刻着皱纹却始终笑吟吟的老头,他从不打学生,顶多是板起脸来训斥,声音还不高,生怕惊扰了别人。

他总是从你的角度来说服你、教育你,好像他是你的老大哥、朋友,在和你一起去想如何解决你面临的问题。

教育的实质就一个字——“爱”。

爱的温度是拷问所有教育行为的根本标准。

老师其实对孩子们做不了太多,知识教学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考是基础教育的镣铐,也是最大最持久的体罚行为。

我们改变不了什么。

能做的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保护他们的心灵,包容他的对或错,培养出他能感受到爱,进而爱自己、爱他人的能力,让他身心健康。

莫怕孩娃不努力,需要的时候,明白的时候,他定会很认真的学做任何事情;而且他会以所接受的美好教育来回馈社会。

以此来揣度,所有“虎妈”儿时所受的教育是残缺的,当她有自己孩子的时候,把教育孩子成龙成凤变成了实现自己梦想的一个过程。

这是一种新的残缺。

我在蚌埠一中实习,指导老师姓李,一个和蔼又很要强的中年女老师。

别的指导老师最多给你一些指点,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看班、批作业交给你,乐得逍遥;而她手把手教我板书,课堂教学如何起承转合,学生如何调度;作业该怎么批。

她从未让我替她看过班。

其他实习同学还在给指导老师打工的时候,我已经在课堂上有模有样的给学生上课了,而她每节课都听,记下密密麻麻的意见和建议。

她是我教书的引路人。

教育就是引导、陪伴和帮助,没有谁能够教会别人如何感恩,但有人默默给予你的,你会一生感怀。

好老师是你自己边教边磨出来的,被学生磨,被社会磨,自己磨自己,自己磨别人,慢慢就感觉到要做个真人,做个把理念、知识、智慧变成有情怀、境界,能温暖他人的学者,你会很自然的成为好老师。

坏的教育都是急功近利的,凡以宣扬学校的盛名,提升教师个人名气为主的教育教学,必然是拔苗助长的。

所有的名校都是值得怀疑的,你不要被其呈现出的光圈所迷惑,只要去看被其排位最末尾的学生,有没有被尊重、帮助、爱过,那些学生娃心里有无对母校的感念感恩,它的办学品位、教育真实即可一目了然。

题头的这张照片让我浮想联翩,认识到我一生从事的这个行业的真谛。

作者相关文章

我和老徐不同的课堂风景

师如灯炬

关注马尔的视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