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当兵岁月》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1969年初春,一辆载着新兵的军列鸣起了长笛,缓缓离开陕西省兴平县火车站向东驶去,千余名农家子弟踏上了戍边卫国的征途,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参军的部队是工程兵,先在山西驻防。正规的三个月训练还没结束,部队集体调防到了辽西凌源县大山沟。我被分配到三营十连十班当战士,全班16个人有一半是陕西新兵。抱着满腔热情从戍卫国想到的是和刀枪打交道,孰料我们的任务是凿山洞,搬石头,扛水泥,筑军械仓库。看着一个个戴着柳条帽、肩上扛着绳索和抬扛的老兵从山洞或工地上下班回来,心里凉了一大截,都说路走对了,门进错了。

这儿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吃的高梁米,住的草棚窝。天寒地冻的气候,生活上每日只吃一餐细粮,其余二餐全为粗粮,尤其是吃高梁米很不习惯,但比起当地的老百姓还算高水平,他们每天只喝两顿南瓜玉米稀饭,过年过节才能吃上顿饺子或大米。没有营房,住在老百姓的茅草房里,十多个人挤在一个土炕上,每个人宽度也就四十公分左右,晚上翻一下身,都会惊动旁边的战友。在那“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年代里,生活的艰难算不了什么,因为大家有一种精神支柱,那就是保卫祖国高于一切。

第二天,我们即进入工地凿山洞。平川上长大的关中娃见了大山就悚。刚开始干活有点畏首畏脚,但很快就习惯了。我的任务是给翻斗车上装石渣,这活看起来容易干起来难,铁锨铲不进去,猛一用劲,锨把顶的人手心发麻,弄不好还蹭破皮,干着急没办法。我干脆扔掉了铁锨,戴着帆布手套,一块块地往车上搬。那时年轻,上百斤重的石块不用人帮就抱起来了,四五百斤重的大块,几个人一抬就装上去了。没有几天,我的手指全磨破了,用绞布粘上后,照样上班。中午吃饭就在工地,一个月只休息两天,可是从没人叫过苦。工作的险重锻炼了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了筑起防御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备战备荒为人民,我们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到月终评比时,老班长对连长说:“这帮陕西兵真能干!”

记得是在年底,正在施工的五号隧道发生了塌方。同去的二个战友为了国防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长眠在辽西大地,而我却只擦破点皮,别人都说我命大福大造化大,我却惊魂未定,心有余悸。后一思忖,即然当了兵,也就豁出去了,生死离别听天由命,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生活的艰辛、工作的险重更升华了战友间的浓浓友性,小李子裤子磨破了,立即有人拿出自己的裤子给他穿;小王的饭量大,每顿都有人匀他一些菜;小刘家遭水灾,战友们每人掏出一个月仅有的6元津贴费交给他寄回家;小马工伤住院,为了不让他寂寞,每天都有人陪伴着他。战友们同甘共苦,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人间的真情在那个艰苦的环境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么的亲切和深厚!

装了6个月石渣,我被调到连队当文书,一年后入了党,后又到团政治处抄抄写写干些文字工作。七十年代初选调到北京一个科研院校当上了干部,从排、连、营一直到团职,一步一个脚印。24年军旅生涯,正儿八经当兵的历程只有两年,以后就在军队机关舒舒服服地工作了20多年。……

每当夜深人静,回首往事就情不可遏——舒服的工作环境和悠闲的生活条件更是平淡无味的生活。庸庸碌碌当干部的经历几乎淡忘,唯有当兵的那年那月魂牵梦萦,刻骨铭心。它影响了我的人生,教会了我的为人,磨炼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的体魂,就连包饺子这类小事,也是在当兵的那年那月学会的。28年过去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没有了当年的艰辛和劳苦,但它常常勾起我不尽的思念——难忘当兵岁月!

(原载1997年3月《西北电业职工》杂志)

————————————————

编辑:青藏线老兵之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