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机型的一大争议,或将在今年迎来终结

如果你是我们三易生活的老读者,可能还记得在2019年初我们曾前往西班牙零距离地为大家带来过MWC(世界移动通信大会)的现场产品介绍与分析。
在那次大规模的报道活动中,我们有幸接触到了业界几乎所有的折叠屏设备,无论是已经量产、还是仅处于概念机阶段,甚至是只有一个设计图的。并且与此同时,我们也从整个产业链内部获知了不少关于当时折叠屏技术的槽点,并就折叠屏机型的结构缺陷和实用价值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
说实在的,作为一家科技媒体,我们对折叠屏设备本身其实还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要关注过2019年折叠屏手机市场的朋友们显然都知道,当MWC上那么多“发布”折叠屏机型的厂商,最后只有两家成功在当年以延后发售近半年为代价,实现这类机型量产的时候,本身其实就已经能够反映出彼时折叠屏设备在技术与设计上的诸多不成熟。
那么当时的折叠屏机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其实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条,那就是厂商普遍为了跟风,在折叠屏的折叠半径、表面耐用度,以及软件适配等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过于急切地就上马了这个本该在未来才会成为主流的技术。于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诸多问题。
比如说,当时折叠屏表面的保护材料PI(聚酰亚胺)虽然成本高昂,但实际因为硬度太低,非常容易留下无法恢复的划痕,进而造成下方的屏幕损坏。
比如说,当时的折叠屏结构过厚,这使得折叠屏机型在反复弯折的过程中,内部各个层次之间很容易因为滑动摩擦而发生脱胶及分层现象,甚至直接导致屏幕失灵。
又比如说,当时折叠屏设备很多本身的屏幕分辨率设计得非常奇葩不说,屏幕的发色表现更是远逊于同期一些定位高端的硬屏方案。对于本身为了追求更大可视面积的折叠屏机型而言,不免显得过于本末倒置。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上文中所提到的这些早期折叠屏机型缺憾,如今也一个一个地都被解决。在2020年初的三星Galaxy Z Flip上,PI表面材料首次被UTG(超薄柔性玻璃)取代,折叠屏的表面耐冲击性由此大大提高;到了2020年底的三星Galaxy Z Fold2上,折叠屏第一次用上了与同期旗舰产品非折叠屏相同的涂料配方和驱动工艺,不仅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广色域和高亮度表现,甚至还具备了11-120Hz的自适应可变刷新率,真正让“折叠屏”符合了作为“全面屏终极形态”的定位。
不仅如此,当时间来到2021年,伴随着三星Galaxy Fold3、华为Mate X2、小米折叠屏新机等一系列折叠屏机型的曝光,另外一个从2019年开始就出现的相关争议,或许也终于要迎来终结了。
这,就是折叠屏的“外折”和“内折”之争。
所谓外折,就是折叠屏设备在折叠的时候屏幕向外,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只需要一块屏幕就能应对两种形态间的转换,既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同时也能控制厚度。
疑似小米内折折叠屏手机的谍照
而内折,则是指的折叠屏进行折叠时,屏幕是“对半”向内收纳,因此折叠后是不露出屏幕的。很显然,这种设计能够实现对折叠屏更好的保护,但它也就意味着,必须再另外配备一块外屏,才能让手机在折叠状态下也可以顺利操作。换句话说,它不仅会增加成本,而且还会增加折叠之后的机身厚度。
然而以上这些说法,其实都是“外折派”为了规避重点而想出来的说辞。真正导致折叠屏出现内外折区别的原因,其实是相应屏幕面板折叠能力的差异。
在衡量折叠屏技术水准的时候,除了传统的分辨率、刷新率、色域、色准、折叠寿命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做“最小折叠半径”。它指的是当这块屏幕被折叠到极限时,弯曲部分圆弧的半径。
很显然,内折屏的最小折叠半径是非常非常小的,因为它们的折叠角度已经近似180度,因此最小折叠半径可能只有零点几毫米,但是外折设计的折叠屏机型就不然。由于它们折叠后,屏幕弯曲的半径基本上就是半个机身那么厚。这就意味着屏幕的折叠半径高达数毫米。换句话说,在耐弯折性能上,外折要远远弱于内折,而外折设计,其实就是为了掩盖这一缺点而生。
正因如此,当我们环顾当下已知的那些折叠屏新机爆料时就不难发现,华为将他们的新机设计从外折改成了内折,而小米目前曝光的折叠屏机型,屏幕折叠方式也从数年前概念机时代的外折改成了内折,再加上前段时间曝光,当然也是沿用内折设计的三星Galaxy Fold3。很显然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本就更为先进的内折方案已然成为了各大厂商的共同选择,而“内外折”的争议自然也就灰飞烟灭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小米的四曲面瀑布屏概念机,透露了哪些信息

日前小米公布的这款概念机型,其实还透露了不少信息。

春节宅家畅享数字生活,你可能需要这些装备

春节宅家期间,这些数码装备将会是你不错的选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