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入门跟哪家学比较好?听听曾国藩的建议,或许有茅塞顿开之感
说起曾国藩,你想到什么?他的文?武?官?你一定想不到他的书法吧?
曾国藩一生文治武功,戎马倥偬,叱咤风云,功勋卓著,被称为半个圣人,他在书法上也有颇有研究的,虽然书法对他而言只是工作之余的爱好,是属于文人书法一路,在整个书法史上算不上一流书法家,但他的一些书论,也是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
下面嘉强就和你一起聊聊曾国藩对书法的一些论述,是否可取,见仁见智,但作为开拓视野的一种补充,也是必要的。
曾国藩对书法的感悟和独到见解都来自于他的实践,正如他写的一副对联“长将静趣观天地,自有幽怀契古今。“就非常精确地道出了书法的精髓。
曾国藩对纪泽的书法天赋一直比较欣赏,有一次收到儿子《书谱叙》的文章,用心回复了500多字,其中一段是:
二十二日接尔禀并《书谱叙》,以示李少荃、次青、许仙屏诸公,皆极赞美。云尔钩联顿挫,纯用孙过庭草法,而间架纯用赵法,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等语,余听之亦欣慰也……
说明曾国藩从小就注意对儿子书法的训练,对其取法也是非常讲究的,自己假如没有深入的研究,就无法给儿子以正确的方向和指导,听到别人对儿子书法的肯定,自己当然是非常开心的。
接下来曾国藩就顺着文章给儿子上了一堂丰富的书法课:
赵文敏集古今之大成,于初唐四家内师虞永兴,而参以钟绍京,因此以上窥二王,下法山谷,此一径也;于中唐师李北海,而参以颜鲁公、徐季海之沉着,此一径也;于晚唐师苏灵芝,此又一径也。由虞永兴以溯二王及晋六朝诸贤,世所称南派也;由李北海以溯欧、褚及魏北齐诸贤,世所谓南派也。尔欲学书,须窥寻此两派之所以分。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宋四家,苏、黄近于南派,米蔡近于北派。赵子昂欲合二派而汇为一。尔从赵法入门,将来或趋南派,或趋北派,皆不可迷于所往。
上面短短的一些文字,给儿子讲述了中国书法的两大流派和十几位历代书法大家的书风以及学书法的各种路径,给儿子写东西,那肯定是干货满满的。
嘉强先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曾国藩家信的内容吧:
赵文敏就是元代的赵子昂,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书法集古今书风之大成,赵子昂学初唐四大家中的虞世南(虞永兴),钟绍京,并以此上追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下追黄庭坚(黄山谷),这是学书法的一条路径。
然后又学中唐的李邕(李北海),同时学颜真卿(颜鲁公)和徐浩(徐季海)的沉着书风,这又是一条路径。于晚唐则学苏灵芝,苏灵芝被后人称为能融合众家之长的大书法家,学他也是一条路径。
接着曾国藩就给儿子介绍了自己总结的南北两派的心得和这两派的书风,并说赵子昂融合了南北两派的书风而自成一体,学习书法从赵子昂开始入门,以后不管走南派风格还是北派风格都不会迷茫。
曾国藩说的南北书风是有道理的,但是学书法从赵子昂开始嘉强觉得是值得商榷的。虽然这是一条路径,但并不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子。赵子昂那时的书写量很大,很多作品或许限于时间写得过于甜美和妩媚,少了些浑厚与古朴,初学者容易习得一种流媚之俗而忽略其书法的骨力。
曾国藩那个时代的书法风尚是重碑学而轻帖学,而曾国藩则想整合北碑南帖,力推赵子昂,但他自己的书法中却还是帖学一派的儒雅书风,少有北碑的金石气。这也说明书法确实要落到实处好好练习,时间不够,火候不到,功夫就是不行的。
曾国藩推崇碑帖融合是非常好的路子,有些人只学碑,写的字就过于干燥,而只学帖之人的字则会过于湿润,两者互补,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只是是否从赵子昂开始,就不一定了。你觉得呢?
但曾国藩作为一个大忙人,书法能写成这样,也已实属不易,你同意他的书法入门从赵子昂开始的说法吗?你对赵子昂的书法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