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鸣》是《诗》的第161首。这是一首赞美诗。诗以悠然自得吃草鸣叫的鹿起兴,吟唱出一首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的乐歌,用来描绘君王“燕群臣嘉宾”之和乐盛况。周王借宴会嘉奖忠臣,和合远近,使内外咸服,国泰民安,是周王朝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鹿鸣》是《小雅》的第一首,也是《诗》之《雅》部的第一首。《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我们读《诗》已经一半多了。
关于《鹿鸣》的主旨,历来多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有人认为是“美”诗,即赞美周王朝政治昌盛;有人认为是“刺”诗,讽刺周王朝的政治腐败。这两种观点,一体两面,根据诗中描写“吃喝玩乐”的文字,人们怎么理解都能说得通,都有其合理的成份,因此,吃喝玩乐也是政治,只要目的“正”,作派“雅”,不单纯为吃喝玩乐而吃喝玩乐即可。
《毛诗序》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意思说,周王通过设宴款待和丰厚赏赐等方式,来嘉奖鼓励忠臣嘉宾,从而使人人称心,内(臣)外(侯)忠信,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民本思想”发源很早,但发展很慢,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从指导思想、文化内涵、法律制度上确立了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正“民本”思想,因此,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历代夺取了统治权的统治者,虽然成天喊叫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口号,实际上却把物质生产者人民排除在外,搞了一下统治阶级俱乐部,沉迷于醉生梦死的物质享受之中,不可能真正为人民服务。在这种大背景下,拿出点钱(民脂民膏)来宴请嘉奖为统治效命的王侯将相,给他们分享一部分利益,让他们尝到一点甜头,就必然成为统治者的一种政治手段,也必然成为当时政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注释:1、呦(yōu)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2、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3、宾:受招待的宾客,或本国之臣,或诸侯使节。4、瑟:古代弦乐,“八音”中属“丝”。笙:古代吹奏乐,属“八音”之“匏(páo)”。5、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6、承筐:指奉上礼品。承,双手捧着。《毛传》:“筐,篚(fěi)属,所以行币帛也。”将:送,献。7、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8、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9、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孔:很。昭:明。10、视:同“示”。恌(tiāo):同“佻”,轻薄,轻浮。11、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12、旨:甘美。13、式:语助词。燕:同“宴”。敖:同“遨”,嬉游。14、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15、湛(dān):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鹿鸣》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歌唱主人的敬客,嘉宾的懿德,以及宴享活动对人心的维系作用。从内容上看正大平直,从风格上说中和典雅,既丰腴又婉曲,一派祥和气象,特别是开篇以鹿鸣起兴,清新质朴。在吃上,中国人历来是一派祥和,这是相应制度带来的文化效应。
《鹿鸣》知名度很高,几乎可与《关雎》齐名,不学《诗》的人,也可以“言”一下本诗头两句,特别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此诗更是名声大噪。不过,本诗展示不仅仅是鹿儿鸣叫吃草,而是影响中国政治几千年的周王朝政治精华。《毛诗序》对“雅”分大小的解释如下:“雅者政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雅”,即“政”,即今天的政治,其原本的意思就是政治既“正”又“雅”,而今搞政治的人,有几人能记得政治的本意和从政的初心,把政治弄得一蹋糊涂,乌烟瘴气,甚至走到了人民的反面,没有一点“雅”“正”可言,真可谓是舍本逐末。
........................................................
........................................................
自然于道,自觉于法,自在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