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应用之茯苓甘草汤医案|甘草|桂枝|茯苓甘草汤|室上性心动过速|生姜|心下悸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导读
伤寒发汗后,脾胃阳虚,水停心下,上逆于心则心悸;胸阳被阻,则阳气不能通达敷布,则四肢冷;水饮停于中焦,水津尚能敷布,故口不渴;舌苔脉象亦均为水寒之象。
点击播放 GIF 0.0M
组成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泽,分温三服。
方义
茯苓甘草汤由茯苓、桂枝、甘草、生姜四味药组成。方中茯苓淡渗以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生姜温散胃中水饮,炙甘草和中以补虚,四药合用温阳以行水。
临证要点
主症:心下胃脘部悸动不宁,推按之可闻及水声,口不渴,脉弦而舌苔白滑。
病机: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治法:温胃阳,散水饮。方用茯苓甘草汤。
医案举例
01
心悸
患者某,女,50岁。诉心悸阵作10余年,近来发作频繁,数日一发,发则心悸不宁,胸闷如窒,气短不续,四肢无力,甚则晕厥不知,片时方苏。西医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需药物终止其发作。见其体胖腹大,面呈黑晕(是有水气之征)。细询病史,知其晨起即泄亦10余年,腹胀满,心悸发作前常有心下悸动。脉沉弦,舌淡苔白而滑。思《伤寒论》有云:“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此例虽非水饮阻遏阳气不达四末之厥冷,却是水气凌心、浊阴上冒清阳之厥逆,其水气凌犯心脾阳气之病机则一。故予原方:茯苓45g,桂枝30g,生姜45g,炙甘草15g。6剂。患者见药仅四味,且不过生姜、甘草之辈,心存疑虑,踌躇再三方离去。不意药后腹中觉温,矢气通畅,腹胀大减,晨泄竟愈,且1周来未发作过心悸。二诊时见其神色焕然,腹围缩小近20cm。继以上方小其剂,嘱服2周以善后。2个月后来告,诸症大安,2个月来仅发作1次室上性心动过速,且屏气后自行终止,持续时间明显缩短。
原按:茯苓甘草汤蠲饮通阳,心悸乃定。(高飞.经方治疗心病举隅[J].国医论坛,1996,11(6):19.)
02
水湿停潴
程某,男,48岁。平素脾气衰弱,常患噫气胃满,消化滞呆之证。后在溽暑季节,贪食瓜果,而患腹泻。服健脾利水之剂,腹泻止,而胸脘闷异常,逆气上冲,烦躁不宁,头眩欲呕,心下漉漉作水声,四肢逆冷,舌质淡,而苔白腻,脉象沉弦。此为脾不健运,水湿停潴之证。脾居中州,可调剂上下之枢纽,若脾阳不运,水气壅滞中州,不但消化滞呆,而上下之阴阳,亦无法维持平衡。并水为阴邪,水盛则阳感不足,其趋势易成上虚下盛,往往产生水气上冲之证。烦躁不宁,为水邪上冲所形成。故以扶阳温胃行水之茯苓甘草汤治之。处方:桂枝15g,茯苓24g,生姜15g,甘草3g。连服两剂,而躁烦不作,脘闷消失,冲逆平熄,脉象虚软。后以健脾行水之剂调理而愈。[伤寒论临床实验录.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03
心下悸
阎某某,男,26岁。患心下築築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与上腹悸动。三五日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味,泻后心下之悸动减轻。问其饮食、小便,尚可。舌苔白滑,脉象弦。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水悸病证。若胃中水饮顺流而下趋于肠道,则作腹泻,泻后胃饮稍减,故心下悸动随之减轻。然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动。当温中化饮为治,疏方:茯苓24g、生姜24g、桂枝10g、炙甘草6g。服药3剂,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显减少。再进3剂,诸症得安。自此之后,未再复发。(《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94页)
原按:本案脉证,主胃中停饮无疑,根据仲景治水之法,处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获效。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因生姜有健胃化饮行水之功,用于水饮停胃,与气相搏,阻碍气机所致的“厥而心下悸”之证,甚为切中,故生姜为本方治疗主药,剂量一定要大,起码是15g以上。病重者亦可改之用生姜汁冲服。本证的特点是水饮停滞于中焦胃腑,而非下焦之水邪,故治疗总以温中暖胃,通气化饮为法。
现代临证
现代临床主要将茯苓甘草汤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心病、产后尿潴留等疾患,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