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宝才:莫言不言 | 散文坊
作者简介
姜宝才,笔名老姜,1976 年参军,1995 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著有长篇史学作品《耶律楚材》《英雄记忆》《抗联记忆》《关东大屠杀》等;曾两获全军新作品一等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等;近年致力于东北义勇军、抗联史的研究和写作;现居河北大厂。
莫言不言
文/ 姜宝才
燃烧的烟斗
我看过君特 · 格拉斯的两个烟斗,一个是从他生前抽烟的照片上,另一个是莫言准备当面送他,因他故去而无法送达的——这个烟斗,是实物,被镶在镜框里,在北京鼓楼东南角不远的青砖房内悬挂,是莫言墨迹展中的一个“闪光点”。
在这个烟斗前, 驻足良久,久久端详。欣赏莫言随笔《格拉斯大叔你好吗》墨迹时,我生发出一种无名状的情绪,似乎看见一缕蓝雾从墙壁上的烟斗里袅袅升起,在周围萦绕扩散。好像格拉斯大叔不请自到,他叼着烟斗,躲在不显眼的角落,悄悄地欣赏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嗅着莫言的墨香——这笔墨芬芳与从吸入腹部又从口吐的烟草味,混合成一种独到的气味。在蓝雾里,隐约发现两位大作家突然相遇:莫言递上红木烟斗,格拉斯接过欣赏一番,看到有“莫言”二字,微笑着闻了闻,将烟斗叼在嘴上。莫言要点烟,大叔已划亮火柴,深深地吸了一口,烟斗火苗晃动,他从嘴里吐出一股蓝雾,萦绕在莫言的头际,灵光显现。
德国的格拉斯如何认识中国莫言的?我在想,格拉斯一定是从1994 年德文版《红高粱》里发现莫言面孔的。他看书的表情想必是这样子——一手攥着烟斗,一手翻书,一行行一页页地看着,发现一颗新星:“莫言是谁?”话音随着袅袅蓝雾升腾,让地球另一端的莫言有了感觉,此时格拉斯在莫言心里至少有十年光景了。感念是神奇的传导器,把两个作家的心灵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他们眼里,人种、文字、符号、肤色、思想和文学都是没有国界的。心灵的自由,并不等于身子的自在,莫言跟常人一样,出国必须办理护照,要通过安检口的电子眼认定,等等因素,莫言一直等待恰当的时机去拜见格拉斯。
莫言在文章里天马行空,杀人越货,夜走坟茔地,但在现实生活中胆子比较小,这与管氏自古崇文不尚武有关。据说,莫言是管子的后裔。如果不是天使牵线,莫言与格拉斯不会成为知音朋友。别的不说,管老爷子那道关都很难过。老人家脾气大,家教严,说起德国人后面要捎带上“鬼子”二字。他跟儿子曾讲起德国鬼子在山东干过的坏事,莫言能写出以德国人在山东修铁路为背景的小说《檀香刑》,多少是受到了家族的影响。“在古老的胶济铁路上奔驰了一百年的火车的声音”,对莫言和家族来说永远是“冰凉的”,莫言在这种“温度”下让死去的人复活,而且说出“浪语”“狂言”“傻话”和“恨声”来,并演绎出悲壮凄婉的故事。
莫言说,“我的爷爷和奶奶还是吃奶的孩子时,在距离我们村庄二十里的田野上,德国的铁路技师搬着据说上边镶嵌了许多小镜子的仪器,在一群留着辫子、扛着槐木橛子的中国小工的簇拥下,勘定了胶济铁路的线路。然后便有德国的士兵把许多中国健壮男子的辫子剪去,铺在铁路的枕木下边,丢了辫子的男子就成了木头一样的废人。然后又有德国士兵把许多小男孩用骡子驮到青岛的一个秘密地方,用剪刀修剪了他们的舌头,让他们学习德语……”
在莫言的脑海里,“驮着小男孩的骡子排成了一条漫长的队伍,行走在胶河岸边泥泞曲折的小道上。每头骡子背上驮着两个篓子,每个篓子里装着一个男孩。大队的德国士兵护送着骡队,骡队的后边跟随着母亲们的队伍,她们一个个泪流满面,悲痛的哭声震动四野。”爷爷没有被德国人“修过舌头”,但他家族的亲戚却被“修过舌头”。
没想到若干年后莫言会跟一个当过党卫军的德国人建立友谊,并且称之为“大叔”。事出有因,莫言在北京上军艺的时候,读了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便被那个总也长不大的人物给吸引住。《铁皮鼓》是德国乃至世界上出色的反战小说,莫言从此关注格拉斯的作品,在远处默默地凝视格拉斯。
就这样,两个灵魂相会了。1999 年,格拉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莫言正在创作后来给他带来巨大麻烦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格拉斯很快认识了丰乳肥臀的“中国母亲”。格拉斯获诺奖13 年之后,莫言也摘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听说莫言获诺奖,格拉斯跟自己获奖一样高兴,为表达祝贺之情,于2013 年春天给莫言转送一个精致礼物——瓷盘。盘面的黑色人像剪影是一位智者的肖像,盘底上有格拉斯的亲笔签名,还有一行蓝色的中文:“献给我的老朋友莫言!”
“老朋友莫言”得到精美的瓷盘,欣赏一番,便将其珍藏起来。莫言为格拉斯准备了一个礼物——精美的烟斗,他想找机会当面送给格拉斯。这个烟斗文理细腻,大有“原本山川,极命草木”之气象,唯有此物才能助燃格拉斯大叔的思想火焰,即使在远方也能看见格拉斯吐出的袅袅蓝雾。
“大叔你好!”
“大叔”的称呼,不是随便叫得出口的。在莫言那里,称呼“大叔”,远比“先生”“阁下”亲切。莫言对格拉斯的尊重,除了文学,更多是来自对格拉斯思想和人格的敬仰。
在“琥珀”与“洋葱”以及在“琥珀”包体的选择上,格拉斯一反常态,一层层地剥开自己的“洋葱”:
“有那么多的人沉默,所以这样的诱惑难以抵制,对自己的过失一言不发,代之以对普遍的罪责大声控诉,或者即使谈起自己也是虚晃一枪用起了第三人称”,“还有什么事像虱子卵粘在阴囊毛上?”
早已享有盛名的作家,自己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他曾有过的“丑陋”和“罪恶”。
格拉斯竟然把自己不光彩的历史写了出来,告诉世人:格拉斯十三岁时就参加了党卫军,而且是自愿的。
格拉斯在处女作《铁皮鼓》以及后来的小说《狗年月》和《猫与鼠》里,反复在“剥”自己的“洋葱”。“元首演讲,闪电战,潜艇英雄,挂满勋章的王牌飞行员,还有军事上种种细节……”“从小就学会了在听取忏悔的耳坠上避难,装出已过期不能再受追究或者早就被人原谅的样子,似乎自己小得不能再小了,微不足道,几乎于无。然而,洋葱皮一层一层地收缩后,最嫩的那层上还是始终写着‘责’。”
莫言,看到格拉斯对“债与责”的承担,听到他的忏悔之声。“他当党卫军的事完全可以不说,不说也没有人知道,但他说了,让那么多的人骂他。”由此,莫言对格拉斯更加敬重,这也是称格拉斯为大叔并准备送给格拉斯烟斗的缘由。
思想家、大作家必有承载苦难的能力,但遭遇各不相同。上帝给作家的最好礼物就是苦难,莫言正因有着童年饥饿的记忆,才对大地和庄稼感恩。他通过《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拷问自己乃至民族的灵魂,把思想埋在故事里、种植在人物的牙床上。“刽子手”手里的“檀香橛子”和“姑姑”手里那把用来接生的“剪子”,是莫言的批判武器和思想物象。
格拉斯向莫言发出真诚邀请,在德国等待与莫言见面。莫言一直在找时机去见格拉斯大叔,结果大叔等不及了,把思念留给了莫言。听到格拉斯逝世的噩耗,莫言非常遗憾和难过,后悔没能在此之前去德国见他,把准备的漂亮烟斗送给他。莫言翻箱倒柜找那个瓷盘,而格拉斯大叔成心让瓷盘跟他玩捉迷藏,十分伤感:这辈子见不到格拉斯大叔了。莫言安慰自己:“读他的书,是一种与他见面的方式。”
过了一年,格拉斯觉得不该让莫言悲伤,自己也太寂寞了,想跟莫言对酌,亲眼看看莫言的墨迹,闻一闻他的墨香。2017 年5 月5 日那天,瓷盘竟然神奇地出现在莫言面前。
触物思人,莫言当即挥毫,在水纹宣纸上写下《格拉斯大叔你好吗》这篇随笔。
墨迹、烟斗和瓷盘组合成特殊的艺术品——这无疑是莫言与格拉斯大叔的灵魂之作。693 个字的随笔,其感情当量不亚于一部大书。
格拉斯叼着烟斗,用深邃的目光欣赏着莫言的书法。烟斗在燃烧,袅袅的蓝雾通过格拉斯的鼻孔,再从嘴角冒出,整个画展大厅,充满了烟火味。
在莫言书法作品展出期间,漂亮的烟斗,就像释放蓝焰的火炬,吸引了很多人。
烟斗
释放蓝焰
是两颗灵魂
共燃
其火焰
能穿透人性黑洞
想到它
就会点亮心灯
灵魂
是铀
平时沉默不语
一旦裂变
便当量无比
烈焰滚滚
不要小觑
烟斗
它是一座喷浆的
火焰山
君特 · 格拉斯
造 福
春节,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无处不带有民俗的特点,写春联贴福字,是真正的年味。莫言的老家在山东高密平安庄,出生后他并不是很平安,饥饿一直伴随着他。儿时盼望过年,主要是想能吃顿饺子。最大的愿望是爬出地垄沟,离开家乡再也不回去。当兵不久,就开始想家,想父亲兄弟姐妹,尤其过年节的时候。都说母亲老了,家没了,父亲在,家还在,每到年根,他依然带着老婆孩子回山东过年。离鼠年(庚子)还隔很远,莫言就盘算着回老家,好好跟老父亲过个团圆年。父亲修来的福,他是家乡十里八村有名的老寿星。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儿孙绕膝,四代同堂。莫言和家人盘算着,到时候给老人家摆个百岁宴,好好庆贺庆贺。对于远离家乡的人,年是团聚,也是乡愁。莫言的很多欢乐,留在了童年:
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我曾经十分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
过了腊八,就到接近年的门槛。可是刚进腊月,天气似乎比腊八还要寒冷。莫言开始为这个特殊的年做准备了。难忘从前跟父亲贴春联挂挂钱的情景,老宅门口、窗户、井台和树上,到处是福字和春联,父亲绽出笑颜,当儿子的打心眼高兴。他展开红宣纸,静静地书写,写了很多福字。腊八的前一天,刚好是2020 年元旦,书友们便在“两块砖墨讯”上,看到了莫言写的“福”字,五个福字,篆隶行楷草兼备,名曰:“五福献瑞,长歌迎新”。
“五福献瑞”,首先是献给父亲的。管老先生,名管贻范,典型的山东人性格,耿直倔强,淮海战役时,他当过支前民夫,一辆小车从山东推到安徽。虽然一生务农,却知晓天下事,把“忠厚存长久,诗书继世长”视为家风。写好字,先做好人,父亲的话,让莫言刻骨铭心。
在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教育他,人生来相貌丑陋,或出身贫困,那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字写不好不行,只要字写得好看,即便不名一文,亦可走遍天下。为了说服他们,父亲自豪地说起一位先祖,去参加县太爷举办的社饮,因衣衫破旧,被那些身着绫罗绸缎的乡绅慢待。酒过数巡之后,县太爷令众乡绅赋诗写字。乡绅们先是相互推让,继而踊跃献技。那位先祖在一旁冷笑。最后他在县太爷面前,将身上的破棉袄甩掉,赤膊捉笔,饱蘸墨水,不是往纸上,而是往那白粉壁上,尽情地挥洒。一时龙飞凤舞,满壁生辉。不但字好,词也好,众人刮目相看。那先祖也被县太爷请坐上席。这先祖,去为大户人家写匾,因东家招待不周,心中郁闷,只写了三字,尚余一字未写,然后买驴回乡。东家备厚礼来请数次,请这位先祖上车,先祖道:“写一个字,何必跑那么远?”言毕,从炕席下抽出一片纸,用一块破瓦片磨了一点墨,从墙角捡来一支秃笔,蘸墨挥毫,顷刻便成。时隔多日,远隔数百里,只写一个字,能与先写的字一致吗,父亲说,祖先已经把手‘靠’死了,就如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祖先写的字没有流传下来,无法领略他写得到底有多么好,这令莫言很惋惜。还有一件事,几十年前的一天,听说有位贵客要来家,父亲说那是爷爷姥姥家的亲戚,不但医术高明,还用双手同时写梅花篆字,善饮且通剑术,酒后每每高歌,歌声苍凉,声震屋瓦。歌后喜舞剑,最妙的是月下舞。父亲备好了白酒,贵客最终却没出现。
遗憾,却丰富了莫言的想象力,从小对书法产生兴趣,对能写出好字的人格外尊敬和羡慕。由于历史的限制,毛笔被硬笔取代,三十多年来,硬笔又被“一指禅”电脑取代,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在他看来,最能代表古老文化韵味的就是毛笔字。近年来,他苦练书法,到了上瘾的程度。2018 年,莫言在北京举办个人墨迹展,以此向古代圣贤和祖先致敬,呼唤人们亲近笔墨,传承中华文明的活化石,珍视古人留下的福祉。他向书法家学习,不怕“露丑”,把父亲对他的评介,写成随笔,并当作书法展出:
“看了我的书法集,父亲感慨万端地说:儿啊,能把字写得这样难看,也真是难为你了。我信心百倍地说:爹,你放心,我一定继续努力!”
父子之间的幽默,跃然纸上。作为文学巨擘,莫言悟性高超,对笔墨一通百通。他对古老文字有着独特的感受和想象力,其书法古风习习,率意多趣,是地道的文人笔墨,有自己的“味道”。
己亥年,他的书法与文学创作并行,“四游东瀛考察文化,收获颇丰,感触良多。归国后仿古歌行体做七言长诗两首。一名《东灜长歌行》,一名《鲸海红叶歌》。他书写了几幅长卷随笔,文字多之上千字。为“抗联二赵”书写的两首碑诗,浑厚凝重,大气磅礴。到了秋冬,他的笔锋更加硬朗从容,有些作品显得很有韵味。
他把福字写得淑美俊俏,这来源于他福字的独特理解。“福”字的内涵很多:“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有酒水下饭,是人间第一大快事。“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他写的“五福”,形态多姿写出了人生境界:第一个“福”,妙哉,天“一”连“口”,福寿绵长之意;第二“福”字,天水入口,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第三个“福”,福在安宁,又不失机警——如鼠弄须,神机妙算;第四个“福”,如人在田园,沉静宽厚,有仁善之气;第五福,好德之人,百岁善终,“考终命”。
五福送瑞,首先是献给老父亲的。这时的书写,心情不同以往。腊八后两天,窗外雪花飘飘,室内龙蛇入笔。他铺开红宣纸,挥笔写了一个大大的篆字——“福”。在“福”的左右写上注释:“二人捧酒敬天敬神,福即到也,庚子春。”
在莫言眼里,“福”中必有美酒。造字的仓颉,造酒的杜康,是他心中的神。在漫长饥饿年月,他闻到酒香,如同过年一样。家有一个白酒瓶,他经常观察瓶中透明的液体,想象着那芳香的气味。“有时还把瓶子提起来,一手攥着瓶颈,一手托着瓶底,发疯地摇晃,那瓶中纷纷扬扬的珍珠般的泡沫,似乎就有一缕酒香从瓶中溢发出来,馋涎欲滴。”有一次他竟将兽医用来给猪打针消毒用的酒精偷着喝了。馋酒,被酒灌醉过……
小说《红高粱》里的“我奶奶”——“九儿”,名字取自“酒”的谐音。一曲九儿歌,唱出了民族的魂魄。他说:“酒跟民族的性格、跟土地、跟红高粱、跟文化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既能让人兴奋,又能让人发狂。”酒是天造地设的,只有亲自品尝一下,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如果那迷人酱香味没有了,茅台也就不是茅台了。”他在赤水河畔感怀酒神诗仙,“至今思李白,何不贬二郎”。
己亥年,莫言与观鹊台主人四游东瀛,考察文化,感触良多,仿古歌行体做七言长诗两首,一名《东灜长歌行》,一名《鲸海红叶歌》,还写了一篇《天问》般的《饺子歌》,此诗用谜语和暗示,给时代造像,向人间魔鬼发出怒吼。《鲸海红叶歌》完成于小雪之夜,大雪纷飞日,投向期刊。此诗长达两百七十二句,其中既有对人间美景的描述,又有他学习书法的感悟,最后一段驰骋想象,写鲸海之王率十万精兵与三面鬼大战,刀光剑影,明月赤波,这正是他心境的写照。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在莫言老家山东,把辞灶日叫做小年,晚饭吃饺子。小时候,为了这顿饺子,莫言几乎盼了一年。吃饺子,也是辞灶仪式的内容。“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祭完了灶,就把那张从灶马上裁下来的灶马头儿贴到炕头上,所谓灶马头,其实就是一张农历的年历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价的白纸上。最上边印着一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他整年累月地趴在锅灶里受着烟熏火燎,肯定是个黑脸汉子。灶王脸很白,担当为人祈福除魔驱鬼的大任。
写春联和福字,成了莫言的祭灶仪式。在这一月前,从黄鹤楼传出惊人的消息,几乎所有的人并不经意,都在为过年而忙碌着。经历童年饥饿和很多人生境遇的莫言,不免忧心忡忡。深夜里,以笔为旗,书写大爱,“裸酒报神”。小年这天,某城出现了明显的苦厄征兆。莫言用自己的笔墨,为天下人祈福。他一连写了几副春联:
“山晚浮云合,江鸣夜雨悬。”
“道出古人辙,心将静者论。”
“千杯高粱酒,一首红叶歌。”
“了世皆如梦,见心无所生。”
发古人之幽情,抒赤子之胸臆。这些春联是对古诗、谚语、禅道、心得的联袂。与此同时,莫言突发奇想,梅花篆体,创造了一个——“萌福”。这个福字,多力丰筋,红纸黑字,写出了“龟”“鱼”“鸟”等物的灵性,这是对生活特殊观察、感悟的结果。莫言对大自然有一颗敬畏心,他认为自然万物皆有灵,敬畏自然,就是保护自己。他曾经对一块海域说,那时鱼的世界,不要破坏它,让鱼自由自在地游弋。
古人说,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体有六篆,或像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莫言按照大自然的样子、天禽飞鸟、龟和鱼的样子,创造了“福”字。甲骨文的“福”从示、从酉,酉为酒器,像两手捧尊裸酒于神前,用以报神之福。这时他的笔墨,从了中国方块字的源头写起,如书圣所言: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若日月……
莫言,是一位悲天悯地的作家,他用神奇的想象力,创造出有声音、有色彩、有味道的文字,创作出一部部警世之作。他又是一位童趣盎然的书法家,借助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抵达古老文字河流的上游,仿佛回到文字的童年,与仓颉对话,将自然景物、神话传说、梦境奇想,移情于笔端,“生造出如龟似鱼又类鸟之萌福”。这个“福”与甲骨文中的“福”、史頉鼎上的“福”,在形体上有相似之处,他做了这样的描述:
庚子春节,吾根据福之古意及甲骨、篆书等字体的写法,生造出此如龟似鱼又类鸟之萌福,献给天下观者。
己亥年,正好是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1000 岁,国图在司马光手稿中选出一个“福”字,在猪年春节“文推”,红红火火地传播出去。
庚子年,欧阳修1013 岁、苏轼983 岁,国图又提前推出了欧阳修“福”和苏轼“福”。鼠年莫言造福,当莫言1000岁的时候,或许这个“福”字也被那时的人所展示,研究莫言的《福字帖》呢!
这个“萌福”,是莫言的率意之作。这个“萌福”,通过网络传到了各地,自然也传到了他的山东老宅。山东老宅,按照过去的习俗,除夕之夜,窗外要立一把“天梯”,窗台上放一碗清澈见底的水,还有一碗水饺……这是给祖先和亲人准备的。有一张照片,老人家安详地坐在低矮的房檐下,若有所思,向前凝视,背景是那副历久弥新的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个“萌福”,是莫言对父亲的思念:
“大(父亲),我想家,怀念古老的味道,老祖母煮的鸡蛋味道,母亲蒸的馒头味道。想吃自家菜地种出的大葱大蒜大白菜。买头小毛驴,拉着,磨新麦子,石磨磨出的面粉,比机器磨子磨出的好吃。捣了满满一臼子蒜泥,我捣的,加了酱、醋、香油,味道真是好极了。
“大,我想听茂腔,想听高密火车的汽笛声,想用你的小锤砸核桃吃……我想跟你一起贴对联,挂挂钱儿。
“大……请您接福!”
这个“福”字被网媒转载,无数的读者看到莫言的“萌福”。庚子正月十一,莫言又挥毫作诗,以此向勇战疬鬼的人们致敬。
庚子事多变,鼠年开局惊。
虽无刀剑影,却有死生情。
众志驱瘟鬼,同心筑卫城。
何时妖雾散,举酒泪纵横。
莫言,用自己特有的情怀和笔墨,为天下人祈福、造福。“圣贤为骨,英雄为胆,日曰为目,霹雳为舌”,正是莫言的笔墨,也是他的心灵。
全文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