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王弼注: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

今译:与天地具备相同的品质,就能像天那样具备宽容、广泛接纳的品质。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局限,没法变成都一样的。只有轻视自身、没有私欲才能做到这样吧?回到自己自然形成的状态,然后才能具备天地所具备的品质。

原文: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王弼注:言谁能处盈而全虚,损有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有道者也。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今译:能够做到在圆满的状态还能顾及、填补空虚的事物,使多余的减损,不足的增加的;能够与光芒和谐,与尘土混同,影响广大而平均的,只有有道的人。所以圣人不显示自己的贤能,是为了让天下平均,而不是以自己的突出打破这种均衡。

备注:(苏辙《老子解》:“张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况天之抑高举下。天无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有道者,赡足万物而不辞。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非有道者无以堪此。为而恃,成而处,则贤见于世。贤见于世,则是以有余自奉也。”)

全文今译:

自然的规律不就如同拉弓射箭吗?要射高处,拉弓的手要压低,要射低处,拉弓的手要抬高。有余的就减少,不足的要加以补足。大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而去补充不足的。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常常是剥夺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

谁能够将有余的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够做到。所以有道的人有所作为而不以此自夸,有成就而不以功臣自居,不愿意使自己显得贤能。

(0)

相关推荐

  • 《本经阴符七术》讲什么?

    青绿山水图 <本经阴符七术>作者为鬼谷子,书名包括三大关键词:本经.阴符.七术.本经书阐述的是鬼谷子之道,其道术源头来自老子.从老子,又是怎么传到鬼谷子这里的呢?中间道术传承,是老子传关尹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则杀, 王弼注:必不得其死也. 今译:必然不得好死. 原文:勇于不敢则活. 王弼注:必齐命也. 今译:必然能够寿终. 备注:(淮南子<道应训>:"惠孟见宋康王,蹀足謦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王弼注:不知知之不足任,则病也. 今译:不知道人的思维.思虑是不足以被完全依靠的,就是犯了错误. 备注:(淮南子<道应训>:"秦穆公兴师,将以袭郑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 王弼注: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以和之,其伤不复,故必有余怨也. 今译:不明白如何处理契约,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形成大的仇怨.而以德来调和,关系或感情之前受到的破坏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 王弼注:强兵以暴于天下者,物之所恶也,故必不得胜. 今译:强大的武力是以暴力的毁伤作用于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五章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王弼注: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乱,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从上也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王弼注:诡异乱群,谓之奇也. 今译:诡诈.特殊.引起社会动乱的人和事,就叫做奇. 原文: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二章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王弼注:清静无为谓之居,谦后不盈谓之生.离其清静,行其躁欲,弃其谦后,任其威权,则物扰而民僻,威不能复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则上下大溃矣,天诛将至.故 ...

  • 道德经详注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 王弼注:实在质也. 今译:实际的在内在的本质,而不在于外在的言语. 原文:美言不信: 王弼注:本在朴也. 今译:根本在于真朴. 原文: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王弼注 ...

  • 道德经详注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王弼注: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 今译:以,是用的意思.其,指的是水.这句话是说水柔弱的性质,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改变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