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琪 | 美的研究方法 ——读《美学散步》有感
原创 孟琪 一院中文 3月20日
摘要:
宗白华先生是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一生最重要的美学论要汇编,字里行间都充满诗意与逸致,是中国美学的经典论著。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行充分的阐释,由此笔者可以感受到书中蕴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阅读《美学散步》一书的感受就如同书名一般,仿佛身处在美学世界中自由散步般,体验者美以及美学带给我们的享受。本文试图从宗白华先生的“散步学派”谈起,并浅谈《美学散步》一书中,宗白华先生关于寻美与审美的论述所给予我的启发,最后简要总结从书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美学散步》 宗白华 美学
一、宗白华先生的“散步学派”
《美学散步》是已故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 也是他生前唯一一部美学著作,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除了严谨、深刻的美学理论外,本书最大的不同是书中收录的文章并未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照宗白华先生关于美的论述、中国美学史中的重要问题、中国艺术的特色及西方美学等专题来排列。这种方式也受到一定的质疑,有读者认为其编排缺乏连贯性,很难把握作者美学思想的流变和论述轨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恰好符合“散步”的特点。如先生在《小言》中所说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绝不是不相容的……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1] 所以,在阅读时并不是要将整书囫囵吞枣地翻看一遍,而应仔细品味书中每一篇章中的宝贵见解,就如同万花丛中的每一朵鲜花,一眼尽收与单支欣赏得到的完全是两种享受。
1.灵性与情感的相依
如果谈起阅读此书的感受,并不会给读者理论论著的枯燥之感,而是仿佛散文一般优美,在不经意间明了先生所阐述的观点,好似置身于初春的长廊树荫之中,在微风拂面之时感悟书中的言语。宗白华先生以一种抒情式的文笔展开论述与批评,其中灵性的表达以及情感的书写渗透在字里行间,但是,诗性的语言并没有削减逻辑的编排和理性的辨析,《美学散步》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论述与批评的同时又加入了西方的思想形成文章。这一篇篇美学论著就如同诗歌般美妙,其灵性与情感的相依也成就了《美学散步》在美学论著中的重要地位。
2.散步与逻辑思辨的统一
宗白华先生“散步学派”的文风是显而易见的,他主张对艺术的欣赏的直觉性感悟和把握,但是,除了这种清新雅淡的“散步学派”之外,先生对书中的逻辑和思辨同样重视,在开篇的小言中宗白华先生就举例亚里士多德的“散步学派”,从而阐释自己的逻辑思辨。我们从书中的文章就可以看出,每部分都是一个大的命题,但每个大命题中又有小命题的分节,可见其中逻辑,而且,每一小节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辩证的,而非片面独断的。除此之外,宗白华先生还针对不同的艺术门类总结其美学思想,这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章中可见,同时,又综合了不同艺术研究论述其思想和特点。文章中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可见一斑。
3.“散步学派”的书写启示
当代中国有关于艺术学科的学术研究论著,都普遍以一种严肃的问题和风格、严格的概念和界定以及严谨的分析和阐述来书写,本应感性与理性相融洽的事情成为理性的偏重。学术研究,特别是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理性固然重要,但是人文意义也不可忽视,宗白华先生的“散步”之风为此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值得我们思考。在我们对逻辑的重视、思辨的追求、学术的严谨加以看重的同时,更不能忽略文章整体的美感以及给予读者的感受,不能忽视中国传统艺术中对于意境和诗意的追求。而《美学散步》书中对于理性与情感的融洽、对于抒情与学理的把控无疑成为学术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美的“寻”与“解”
作为一名非艺术学专业的学生,借之前美学经验的积累,读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时,全书中对先生关于美的阐述分外感兴趣,先生一生都在进行美学研究,书中《美从何处寻?》《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以及《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几篇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美的价值与意义,对“寻美”与“审美”的研究也使读者打开了艺术世界新视野的大门,从理论与实例中探求生活与艺术的美之所在。
1.“寻”——美于何处?
对于“寻美”,宗白华先生有一篇文章就是以此为题——《美从何处寻?》,文章主要阐释如何发现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在何处存在。先生以自己所作的《流云小诗》开篇:“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者,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2] 从这首诗中,宗白华先生引出了美的两个范畴,即自然美和艺术美。诗属于艺术的创作,是艺术美的范畴,而诗的灵感来源则是自然,属于自然美的范畴。但是,文章并不意在讨论这两大范畴,而是由自然美和艺术美引出了两者美的共同之处——美始于心还是源于客观存在。这里宗白华先生引用宋朝某尼的话:“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3] 从而引出美源自于内心的观点,认为要寻觅美,首先要有一颗发现美的内心,依靠感觉、思绪等抽象化的情感。接下来的论述中,先生则在唯物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宗白华先生认为,任何的美都是客观存在的,你可以通过具象化的存在加以认识美,但是这种客观存在是发现美的前提,而且,在寻觅美的过程中,越能够忘掉自我,忘掉情绪,像一面镜子一般映照美的存在。在这里,先生并不是否认内心对于美的寻觅的影响,先生认为,内心的情绪起伏万变,不只是关于美和欢愉的,而且还有苦闷,只有通过艺术家把关于欢乐的部分外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才能够让我们体验美,发现美的存在。正如书中说:“一句话,就是你心要具体的表现在形象里,那时旁人会看见你的心灵的美,你自己也才真正的切实地具体地发现你的心里的美,以外,恐怕不容易吧!你的心可以发现美的对象,这美对于你是客观的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4] 在这里的论述中,先生并没有旁人所诟病的那样完全否认内心美的存在,而是认为人的意识、内心只能让他去发现客观存在的美,而非去改变客观存在的实物,就像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并不会因为时代或欣赏的人而减少它的艺术价值和美。
在阐明了寻找美的两种观点之间的关系之后,宗白华先生用实证来论述自然美和艺术美两个范畴中,美的寻觅以及美存在于何处,这里引用了诗人华滋沃斯的话:“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这是自然美的发现,对于德国表现主义先驱保拉·莫德松—贝克尔所绘里尔克具有节奏与和谐的形象以及陈简斋的诗“隔帘花叶有辉光”的例子则是艺术之美,但同时先生也强调,对于这种美的发现与提炼,也要具备心理方面的准备和条件,美的踪迹固然要到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寻找,但是心的陶冶、修养和锻炼也是不可忽略的,一花一世界,即便微小的事物中也蕴含着有关美的力量,而它丰富无限的内涵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寻觅与发现。
2.“解”——关于美的阐释
在文章《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都对美进行了阐释,并提及到艺术人格的重要性,以此来论述艺术人格对于艺术家、欣赏着以及创造美和审美的重要性。
首先是淡泊精神以达空灵。无论是作为艺术的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宗白华先生认为精神的淡泊才能保证艺术的空灵。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淡泊的精神,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若我们作为欣赏的主体,解析千百年来中国艺术的神韵,首先便是有此心境,才可以真正领悟到其精髓与传神之感。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宋元的绘画,包括中国独有的山水画作,都必然要有淡泊之精神才可触碰到艺术的空灵之境。
其次是人生境遇得以充实。我们只有去体会人生最深的矛盾,最广的复杂纠纷才得以充实自己的人格,创作出、鉴赏出艺术作品的充实之感。宗白华先生举歌德的例子,他经历了人生各种境界,所以充实无比,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淳厚有力,为世人传诵,也是因为他充实的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情感,而作为欣赏者,若没有相似的人生境遇、丰富的人生阅历、充实的人生经历,如何能够同创作者一般,体悟作品中的境界,感受作品的充实带给我们的感动呢?六朝时,宗炳曾论作画云:“万趣融其神思。”这里所体现的充实则是画家内心丰富的情感,但是,充实与空灵并不相悖,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这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由能空、能舍,而后能伸、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5] 丰实与空灵本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如王维诗中所云:“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
在文章《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先生还着重论述了晋人的艺术人格。汉末魏晋六朝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是中国历史上精神和艺术都极为自由的时代,宗白华先生通过对于晋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以及其中渗透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品格来阐释最早的审美来源——人格美。首先是超越道德的用人标准以及对人的个性的尊重和重视。其次是虚灵的胸襟所塑造的艺术意境以及自由精神的神韵之美。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艺术人格本来就是一种审美对象。中国美学出发于“人物品藻”之美学。美的概念、范畴、形容词,发源于人格美的评赏。[6] 鲁迅也曾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玩赏,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7] 由此可见艺术人格对于艺术作品的意义,不论何种艺术门类,我们都可以从中寻找到创作者所渗透进作品中的艺术人格,如文学作品中,若是没有作者悲悯的情怀,观察万物的细腻情感以及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作品也就没有了感染力,文学是其次,绘画、书法中也可以通过作品来看出作者的艺术人格,所有的艺术除去要反映现实生活、社会之外,还要赋予作品内部的生机和灵气,而这种生机和灵气的赋予就是以创作者艺术人格为前提的。
三、对美学研究的启示
透过《美学散步》,我们首先感受到宗白华先生对于东方美学特别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见解,从书中《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等文章中都可以领悟到。他并没有以一种硬性灌输和说教的形式来进行,而是以散步的形式与读者一起见证了艺术的魅力所在。与此同时,宗白华先生也没有忽视对西方的关照,书中不乏以比较法论证中西艺术的文章,如《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以及《康德美学思想评述》和《看了罗丹雕刻以后》等。这种关照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为重要,反观他者的艺术世界,往往能够寻到自我身上的弱点和缺陷,看出自身的知识盲点。而且,只有东西方的共同在场才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除此以外,只有了解东西两方的艺术,才可以更好地发展自身,以一种空灵的境界,去目的性、去侵略性和扩张的心态,才可以用心体会不同艺术带来的不同审美享受。从《美学散步》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中国艺术的神韵,更是一种冷静睿智的跨文化视角,这种视角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具有学术背景作为依托的,在这里,“西方”的意义成为了传统文化中被激活的现代性部分,附以传统现代性的眼光,重新进行阐释,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宗白华先生对于现代美学的建构与读解。
结语:
缓缓穿过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殿堂,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在散步的同时细细驻足品味。一时间,我们似乎与美重新拉近了距离,也更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有学者说,宗白华先生的美学贡献是新世纪人文知识分子永远的丰碑, 那就是在学术建构中渗透主体的文化关怀精神。[8] 先生一生都在进行美的研究,我们怀念他那拄着拐杖的身影,也同时怀念在美学中漫步的时光,如同前言中所说“慢慢走,欣赏啊!”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1页。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14页。
[3]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15页。
[4]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15页。
[5]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29页。
[6]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版,第210页。
[7]童庆炳:《文学概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陈明华:《从<美学散步>透析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文化关怀精神》,《名作赏析》,2010年9月刊。
孟琪 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级电影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