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基因类型(即Y染色体类型)
负天下 2019-03-31
汉族就是5000年前古代中原人的直系后代,见前文。
根据2007年李辉《史前长江》一文,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其主体类型为O3(现在叫O2),和现在汉族完全一致。注解:根据复旦大学的最新研究,O1、O2由于有同源性,已经合并,O3现在叫O2。
中原地区的遗址中,不全部都是O3(现在叫O2),也有O1(现在叫O1a)和O2*(现在叫O1b),在南方,O1(现在叫O1a)也出现在良渚文化中,O2a(现在叫O1b)出现在吴城文化中。
在2200年前,秦国统一了中原地区,当时的中原人基因类型和现在就已经基本一样了,是以O3为主体,同时具有N*、O2*、O1、Q1、C3*(C3南支现在叫C2a),秦朝灭亡后,400年的汉朝,使得汉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汉族基本形成。
2200年后的今天,现在汉族也同样是以O3为主体,同时具有N*、O2*、O1、Q1、C3*,2000余年来,汉族吸收数量非常少的其他民族的父系成分,今天北方90%的男性居民为汉代中原居民的后代,长江以南,大致有80%人的父系远祖可以追溯到汉代中原居民。
汉族的语言为汉藏语的一支,来自于周代的“雅言”,本来是周族日常生活用语,后来被运用到书面,成为民族通用语,汉代之后,形成固定的汉语。
汉族人的基因类型和其他很多汉藏语居民类似,O3(现在叫O2)为最主要成分。
O3(现在叫O2)大致占汉族基因库的55-65%,华北地区、黑龙江、陕西、客家人、广西六甲人比例比较高,大致在65%-75%;江浙、广东偏低,大致50-55%左右。
O1是第二大基因,尤其以江苏南部和浙江地区比例最高,大致接近20%,其他地区,北方地区普遍在5%以下,长江以南平均12%左右。
O2a(现在叫O1b),除广东外,比例都不高,广东大致15%左右。
注解:以上都是O系,在全国平均数里面,二者加起来构成了八成的高比例,证明汉人是相对纯的,农耕民族的生活习惯、婚姻观念都比较固定。
相比之下,满族主体的C只占满族的二成。爱新觉罗家族测出是C系,C不到二成,说明满洲人是杂居民族,后来更糅合了汉八旗。
回族也是如此,见下图,西方来源的R约占二成多,J更不到二成,所以回族是典型的宗教民族。
N*在全国大致4-6%,四川地区偏高。
C3*(C3南支现在叫C2a)是另一个重要类型,根据复旦2000年的宿兵系统,一万多个样本中H1(C)的比例大致为3%。加上北支最多8%。
Q1是另一个重要类型,根据复旦2000年的宿兵系统,H13(Q1)的比例大致为2-4%,华北较多,南方比例为2%。
除此之外,汉族中还找到过O*、NO、O2b、J2、R1a、R1b、G、N1、D*、D1、C*、N3等类型,总比例综合各次数据看,不超过2%,很多类型是孤例形式找到的。见下图,是复旦大学制作的旧图,当时O1、O2尚未合并,但也可以参考一下。
总体看,汉族就是5000年前古代中原居民的后代,而且2200-1800年前,当时汉时代的汉族就已经和现代汉族基本一致了,2000年来所有北方民族对华北汉族基因库的影响只有5-10%,南方土著居民对北方汉族的影响大致5%,对南方汉族影响接近20%。
汉族中的客家族群是古代汉族的一支重要直系后代,其高达74%的O3比例现实了这个族群和华北、湖北等地的居民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是古代中原汉族的直系后代。
汉族内部差别是有的,但差别不大,父系主体是一致的(平话族群是例外),各地汉族有相同的父系远祖,主体汉族是古代中原居民的直系后代,绝对不是民族混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