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历史:清末民初,新会陈皮已畅销全国

相传,新会专门种柑取皮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到明代,有新会商人利用运销葵扇之便,也将新会陈皮销往外省。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新会葵商在重庆、成都等地相继开设德隆、悦隆等9家“隆”字商号,主营葵扇又大量经销新会陈皮。
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新会乡土志》记载,新会陈皮为当时主要物产之一。
在1912年前后,会城有经营新会陈皮的专营店30间,兼营葵扇的商号5、6间,它们集中于会城河以南贤洲街一带(今冈州大道中原贤洲路段)。其中的一些大户还在上海等地开设批发店,这些大户不少是经几代人的传承。
当时,新会陈皮被运到上海、重庆、广州3个主要市场,然后转销到全国各地。抗日战争前,新会每年产新会陈皮量约700吨,仍未能满足全国各地需要。
历史上,一般每斤干柑皮,可换片糖五六斤,如果遇着柑皮涨价,可换到十五六斤。
一斤上等皮最高价时,可换到6斤生油。
而柑皮与稻谷的比价,通常为一担头红皮可换稻谷15-20担,高峰期一度换稻谷110担。
而非新会产的,每担仅值四五元,而新会柑皮上等的每担值100多元,最差的也值十四五元。

清末《新会乡土志》记载:“(陈皮)岭北人甚重之,盖经北方霜雪地,香倍于常。”新会陈皮越陈越香,越远越香,乡情也正如新会陈皮一样,旅外乡亲离乡越久越远就越浓。

关注作者:cbnxhcp

陈百年新会陈皮编辑发布,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