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为什么能离间项羽和范增?离间计的人性逻辑是什么?逐利罢了
陈平是历史上号称五次救过老流氓刘邦性命的人,他多次帮助刘邦化险为夷,成就了自己千古奇计之名。但是,陈平到了晚年自己也说,这一辈子缺德事情干得太多了,福泽难以延绵至子孙。为什么陈平会这么自嘲地评价自己呢?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和总结,不难发现,陈平所谓的奇计其实都是一些阴暗的阴谋诡计,都是在利用丑陋的人性。可以说,陈平才是古代深得“丑陋的人性”其要的那个人,这个“厚黑学”大师晚年羞愧地反思自己的一生,值得我们深思!
陈平第一次以重要角色登上历史舞台是公元前204年在荥阳,这也是他第一次挽救刘邦的命运,是他使用离间计瓦解了项羽的内部政治结构,从而使得刘邦最终能从荥阳城中虎口脱险。
公元前204年4月,项羽把刘邦死死地围在荥阳城中,并一举拿下荥阳城最重要的后勤基地敖仓。打又打不赢,熬也熬不住,所以,一向都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刘邦也慌了神,提出以荥阳为界,东归楚,西归汉,想要和项羽议和。
久战无功的项羽本也想见好就收,准备同意刘邦的提议。但在范增的提醒下,他马上就清醒了,相信刘邦那张嘴不如相信这世界有鬼,对付刘邦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就是要痛打落水狗。于是,项羽不光拒绝了刘邦,反而变本加厉地对着荥阳城发起猛烈攻击。一时间,荥阳城内的刘邦成了热锅上的蚂蚁,骂骂咧咧地问候着项羽的祖宗。
也正是在刘邦这个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陈平给刘邦献上了反间项羽和范增的计策,顺利攻破了项羽和范增的政治联盟,逼得范增愤而出走,病死途中。荥阳城最终还是被项羽攻破了,但陈平再次使用毒计,让纪信假扮刘邦去投降,用三千妇女去扰乱项羽的军队,从而使得刘邦顺利脱险。
这一段故事因为意义重大、过程曲折、效果明显、手法精准,而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其背后的人性逻辑却往往被人忽视,为何项羽、范增这对父子相称的政治同盟就这么轻易地被攻破呢?这背后又折射出了什么样的人性软肋呢?项羽的西楚政权究竟有什么致命的人性缺陷呢?
01、陈平的间谍头子之路
如果说,项羽是为战场而生的,刘邦是为政治而生的,张良是为谋略而生的,萧何是为运营而生的……那么陈平就是为算计而生的。
所谓情报、间谍、阴谋工作,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不择手段地用最小的成本去达成最大目标。它实际上是战术手段的一种,但很多时候因为见不得光或者过于阴毒,通常被人们视为偏门。但是,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耗子就是好猫。事实上,情报间谍工作往往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战术手段。这种“高效产出”的特质也决定了间谍、阴谋工作不能一板一眼地开展,得学会钻空子、用巧劲,钻的是人性的空子,使的是智慧的巧劲。
陈平出身贫困,但是爱好读书,尤其喜欢黄老之学。黄老之学讲究的就是以静制动、谋定后定、后发制人、因势利导、无孔不入,陈平也因此被熏陶成了一个顺势而为、无孔不入的人。
陈平因为爱好读书成了一个“吃白饭”的人,好在他有一个中国好哥哥,不光任劳任怨地为他承受着生活的艰辛,还坚定不移地给他信任支持。陈平的嫂子因为陈平光吃不做而颇多怨言,结果他哥为了支持他,义无反顾地把这个怨妇扫地出门了。
学有所成的陈平认为娶老婆就是要做到水涨船高,娶个好老婆少奋斗十年,所以他坚持自己物色对象。四处搜集资料的陈平最后把目标锁定在当地大户张负的一个孙女身上,此女子是典型的白富美,但是命格强悍,前后死了五个丈夫了。这是一个别人想娶又不敢娶的女人,这才是当时一无所有的陈平的机会。不要觉得古时候的“残花败柳”一文不值,“皇帝女儿不愁嫁”更是至理名言。一个死了五任丈夫的富家寡妇真不一定看得上陈平这样的穷书生。
攀高枝虽然是一条捷径,但是走捷径也需要资本,低垂的果实并不是人人能摘得到的。所以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你留恋山谷里的野百合,但是野百合的春天却不一定属于你。要想拥有美丽春光,就必须要追逐自我绽放。
陈平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先想方设法地引起张家人的注意。然后招朋引友,把各种有名望、有学识、有地位的知名人士隔三差五地往家里带。这就让张家人觉得,陈平这小伙虽然寒碜了点,但看起来关系不错、后劲挺足,再想想自己女儿怎么说也是嫁了五次的人了,也别太苛刻,于是陈平终于得以成为张家的第六任女婿。
命运从来都是没有必然逻辑的,刘备座下那匹马谁骑谁死,偏偏刘备骑上它却能纵横天下。同样的道理,这个谁娶谁死的张姑娘嫁给陈平之后,陈平却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星光大道。
有才又有钱了的陈平慢慢在周围变得小有名气了,甚至被推荐为乡里的主祭。主祭,顾名思义,就是主持祭祀的那个人,一般是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干的。每次祭祀完了,有一个工作是以前的主祭都很为难的,那就是为大家分祭祀用的肉。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喜欢挑肥拣瘦的,利益难以平衡。结果陈平却三下五除二地就把肉分好,而且还让大多数人都很满意。大家都十分震惊,陈平却稀松平常地说:“分个肉算什么,即使将来分天下对我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资源分配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性的欲望,由此可见陈平对于人性的洞见有多么深刻全面。
陈胜起义之后,陈平为了广阔的人生舞台也投身到了反秦浪潮之中去了。先是就近投奔了魏王魏咎,遗憾的是魏咎虽然重视他,却没有他的使用说明书,封他为太仆,负责管理车马出行。这个岗位很难发挥陈平的优势,因为你提啥实质性的意见都会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为狗拿耗子。
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一个人要想成事,选择正确的平台、呆在合适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名不正则言不顺,你不在那个岗位很多事情你很难顺利切入进去的。另外,像魏王一类的领导,也提醒一样,真正对一个人才的重视,是能够让他有发挥才干的机会,而不在于你给了他一个很高的位置。
项梁北伐的时候,陈平选择投奔更有远见的项梁。定陶兵败、彭城整编、巨鹿大战、受降章邯、鸿门宴等历史大事件他都参加了,也算是项氏家族的元老了。而且陈平这人特别会搞人际关系,深受项羽、范增等人的信任与喜爱,所以一直在西楚受到重用。
后来,因为曾经被陈平策反的司马卬又投降了刘邦,陈平害怕受到牵连,就再次投奔了用人不拘一格的刘邦。在投奔刘邦的途中,陈平遇到两个企图谋财害命的船夫,他不动声色地脱掉自己的衣服,光着身子帮船夫一起划船。船夫一见陈平身上也没有什么可取之财,便打消了加害他的心思。可见陈平这个人心思之缜密、反应之迅速、拆招之精准、判断之深刻。
陈平和刘邦都是人性观察的爱好者,自然是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刘邦当时就破例任陈平为都尉,留在身边做参乘(陪他出行,为他驾驭马车的官员),并命他监护三军将校。
一个新来的楚军降卒一下子成了文武大臣的监督者。这事让很多汉军元老接受不了,于是陈平一些什么收受贿赂、与嫂通奸的黑料一下子全被摆到刘邦面前了。军中的两位大佬周勃和灌婴甚至直接晋见刘邦,当面对陈平发难:“陈平虽然一表人才,但居家和嫂子通奸,在魏不能相容,归楚不能相投,如今归汉不久,便开始收受贿赂,如此之人,必不可用。”
再香的东西也经不起天天泼大粪,刘邦也开始对陈平产生反感了。先是大骂了推荐人魏无知,后又直接质问陈平:“你朝秦暮楚、三心二意,如何证明自己是守信义之人?而且,自你归顺以来,声名狼藉,大家对你是非议不断,你又作何解释?”
陈平不慌不忙,答道:“发挥一个人的作用是因人而异的。魏王不知如何用我,而项王却也不信任我,所以我才来归顺大王。我还是我,变的只是用我的人而已。我是因为听说大王善于用人才千里来投,但行色匆忙,一无所有,所以才会收受贿赂,以充家用。没有钱,我活不下去,也为大王办不了事。如果大王听信谗言,不愿用我,那么,我收下的那些礼物还没有动用,我可以全部交出来,请大王恩准我辞归故乡、老死家中。”
寥寥数语,情真意切,逻辑分明,有因有果,话中有话。刘邦也是个明白人,当即表示十分喜欢陈平这种“不做作”的作风。刘邦显然是从陈平的回答中看到了陈平对人性的洞见力,陈平这样的人是可以干大事的。
而且,刘邦决定用陈平,心里还有另外一个小九九。那就是刘邦需要一个与之前的功臣宿将没有关系的人,来监督控制手下这帮恃功自傲、桀骜不驯的资深将领们。这事必须要一个有本事的外人来干,陈平是最好的人选。
想通了的刘邦,再一次暴露出变色龙的本性,不光没有处罚陈平,反而将陈平再提一档,任命为护军中尉。看到刘邦如此动作,将领们知道刘邦铁了心要用陈平,所以都闭上了嘴。此时陈平不仅管情报,还起到了汉军纪检委的作用,算是手握实权,位置慢慢稳固下来了。
02、陈平为什么能说服刘邦?
陈平对刘邦说出他的离间计时,正是刘邦最孤苦无助的时候,所以刘邦也“洒脱”地拨给了陈平四万两金,用以支持陈平实施反间计。有人把这纯粹理解为刘邦“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无奈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大气,这是不全面的。四万两金不是一个小数目,要是刘邦完全不在乎结果地把它扔给陈平,这是不科学的。刘邦肯定也是经过陈平的解说之后,觉得此计可行,才会如此慷慨地投资。那么陈平说服刘邦的理由和逻辑又是什么呢?
1、陈平认为项羽虽然恭敬有礼,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但是过于小气,吝啬赏赐,所以有本事的人都不愿意跟随他。
2、陈平认为刘邦虽然傲慢无礼、行事也不讲规矩道德,但是愿意赏赐、从不抠门,所以很多有本事的人都愿意归附他。
3、陈平认为楚国现在虽然很强大,但是它的强大只是集中在项羽这一个点上。其内部结构并不稳定,发展也并不平衡,实际上矛盾重重,目前西楚的顶梁柱只有范增、钟离昧、龙且等寥寥数人而已。
4、陈平认为项羽为人多疑好嫉、易受谗言,而范增等人早就心有不满,他们的离心离德、自相残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只需要稍作挑拨,便会火山爆发。
其实陈平的理由和逻辑也只能信一半,毕竟在政治斗争中,有时候是必须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项羽真有他说的那么不堪,他也不会在项羽手下干那么多年了。刘邦真有他说的那么美好,他也早就投靠刘邦了,而不是走投无路之下要好友来推荐了,也不会在遭受刘邦和刘邦手下们的质疑而大吐苦水、欲擒故纵了。但是陈平由于在项羽身边呆了这么长时间,对西楚的内部矛盾把握得是既客观又准确的。
任何一个政体,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只是有些裂缝是隐形的,有些是有目共睹的,陈平作为一个知情人,他确实比其他人更清楚项羽集团的七寸要害在哪里!针对要害,重拳出击,这是最省力、最节约成本的方法。
刘邦显然是把这样的账算得很清楚了,所以才会毫不犹豫地同意陈平的方案。
03、离间计的成本逻辑解析
离间计的主要意义就是花小钱办大事,这实际上是符合更多领导者的政治意愿的,但为什么它很多时候并不受欢迎呢?讲白了,还是跟领导的格局有关系,没有格局的领导只会算死账,看不清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所以不愿意为离间计的成本买单。
有小钱的人很多,成大事的人却很少,花小钱成大事的就更少了。因为很多人根本舍不得花小钱。项羽就是个很典型的案例,他想要争霸天下,那么所有的官职、财宝、赏赐对他来说都是小钱,但是他封手下一个官,官印在手里摸来摸去,就是舍不得给人家。
当然,我们也并不能说舍不得就完全不好,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固然没错,但是见到狼就送孩子也不行。你得弄清楚几个关键问题:1、你舍掉了孩子套不套得住狼?2、你不舍掉孩子套不套得住狼?3、你舍掉的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4、你是要孩子还是要套狼?
如果能不舍掉孩子就套住狼,自然是最好的了。又或者,把孩子舍掉了也套不住狼,也就没有必要去牺牲孩子了。再或者,有些人就是把孩子看得比狼重要,宁愿不套狼,也要保住孩子。
所以,舍不舍花成本去实施离间计,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对于项羽来说,他就是觉得自己是最强者,自己根本不需要用孩子去套狼,凡是挡我者,遇佛杀佛遇神杀神。他根本就不需要使用离间计。但刘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他一直被项羽那只狼追着咬,追得他无处藏身,所以他才会不惜成本去弄死项羽。刘邦在彭城大败后反复说的一句话是:“山东老子不要了!谁能弄死项羽就给谁!”,刘邦这是在失败和无助的情况下把孩子丢出去,关键这个孩子还不是他的,先把孩子丢出去,套不套得住狼再说。
另外,人性在核算成本时,往往容易陷入四个误区:
1、大钱花习惯了,反而更容易在乎小钱。你比如项羽,那么多诸侯都封出去了,按道理不应该在乎几个小官职的。但是分封诸侯是在他预算之中的,但封手下官职却是他的可控成本,所以他很容易舍不得,显得小气。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和逻辑障碍,其实就跟我们当下很多人宁愿花大钱治病,也不愿意花小钱养生的道理是一样的。
2、喜欢算别人的账,不喜欢算自己的账。而且算别人的账往往是算收益,算自己的账往往是算成本。总感觉是自己花钱,别人占便宜,心里很容易不平衡。项羽就有这么毛病,总感觉天下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凭什么一吃肉大家就一窝蜂上来了?他不明白,有些肉自己吃不完就得分给别人吃,否则就是浪费,甚至会引来仇恨。他只会觉得别人吃的都是自己的肉。
3、对于结果偏执而又不确定。我怎么知道这钱给他会起作用呢?万一这钱白给了呢?讲白了,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丢出孩子就要套住狼,但是世事无绝对,所以很多人面对结果的不确定,就不舍得花成本了。当然,这和前面所说的“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也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自己的钱,也就不会有这方面的考虑了。没起作用也没亏,起了作用是纯赚。
4、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总想着要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个原则上是不想浪费,但是事实上人这一辈子绝大多数的经济行为都是浪费,只有极少数的投资才有回报。看到别人花一百赚一万才愿意花这一百的人,往往是打水漂或者没有机会花这一百的。
这四种心理和逻辑,其实坑惨了古往今来的很多大人物,项羽就是其中的典型。刘邦则属于走出误区的代表,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只要你能帮我把事情做好,事情做好了,收获的利益还是我的。事情没做好,给你的你也拿不住。等到江山都打下来,所有的东西,包括我给出去的东西,依然还是我的。
这其中还牵涉到一个事业发展的成本问题,有些利益就必须是别人得的,自己霸占了只能变成作茧自缚。比如一个大公司,它会有很多配套服务需求,很多人就靠这个赚它的钱。那它为什么不自己做这些配套服务呢?因为你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你做了这些杂事,就没有更多的空间去做那些更重要的事情了。项羽就是一个想什么都自己做的大公司老板。所以最后变成了灭火队长。
实际上,花钱办事儿的目的,并非一定就要干成一件事,因为成事的几率从来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它更大的意义在于创造了一定的可能性,排除了一些不确定性。刘邦支持陈平的离间计的意义就是在于此,这是一种对赌逻辑,万一成功了,所有的成本成倍地赚回来了。而项羽之所以被说成那么抠门,就是因为基于他的状态,他不愿意去赌,也不需要赌。
04、陈平为什么能离间项羽和范增?
刘邦给了陈平四万两金,这是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了,是十万大军的一个月耗费。但是陈平却花出了四十万两的效果——项羽不仅疏远了钟离昧,还驱逐了范增。
陈平是怎么做的呢?他先是拿出大量金钱,在楚军中收买内线,散布谣言,说是钟离昧等大将居功不满,因为裂土封王的愿望没有实现,所以打算与刘邦联手,消灭项氏重分天下。这是虽然是散布谣言,但关键是这种谣言能戳到项羽的痛处。
这个谣言确实对项羽起作用。因为钟离昧等大将确实为西楚立下过汗马功劳,项羽在给他们的待遇上也确实有点寒碜,而人在欲求不满的情况下也确实容易产生异心。陈平的这个谣言很有政治水平,首先他确实了解西楚的内部情况,其次他对于人性的把握是很精准的。项羽听后也就不自觉地开始疏远这帮外姓将领。
但陈平这次离间计最重要的成果还是彻底地解决了范增。范增作为项羽手下的首席谋士,可以说,自从项羽起兵以来一直坐稳智囊团的头把交椅。
范增在项羽集团的重要影响力就在于他是项羽阵营中最坚定的“刘邦消灭者”,他的计谋、决策永远都是旗帜鲜明地消灭刘邦。鸿门宴中范增就要项羽杀掉刘邦,分封天下的时候他又要项羽把刘邦扔到巴蜀,荥阳城外他又坚决反对项羽和项羽议和。这样的范增对于刘邦来说,相当于就是一颗定时炸弹,因为谁也保不齐项羽哪天就把范增的话听进去了。
但项羽为什么没有完全听取范增的意见呢?实际上是因为项氏集团和外姓集团之间越来越严重的隔阂问题。众所周知,范增年七十才出山帮助项梁的,然后马上就建议项梁拥立了楚怀王熊心。虽说这在战略上并没有大错,但也不能说范增完全没有私心。范增其实是楚国遗老的代表,忠君忠国的思想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更多是忠于楚国和楚王后裔,所以后来楚怀王剥夺了项羽的兵权,把兵权移交给宋义,范增表示默认了,随宋义北上,项羽又通过兵变夺回兵权,范增也就随着大势辅佐项羽了。但是中间很微妙,范增他是忠于楚国,而不是忠于项家,虽然楚国最后却又成了项家的了,但项羽的楚国是分为两派的,一派项家人,一派忠于楚国的外姓势力。项羽和范增其实并不是同心同德的。
史记中记载,陈平离间项羽范增的招数很可笑。双方在商谈议和可能时,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后,陈平用全牛、全羊、全猪的最高规格招待,但当东西都摆上来之后,却说,误会误会,我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了,把东西全撤了,然后又用的三菜一汤招呼楚使。项羽因此和范增闹翻了,于是范增辞职走人了。
这种说法,窃以为是不可信的,项羽再傻也能看出来这里头有问题的,何况项羽根本就不傻。另外陈平真的使用这么拙劣的招术,也只能说明陈平本身水平有限。但是真正的离间计,历史并没有表述出来,毕竟很多阴谋是不能摆在台面上的。所以我们也只能从合情合理的角度去猜想了。
陈平的入手点应该还是项伯,项伯这个人跟刘邦是早有牵连,况且这位项氏家族的二号人物,始终就和范增不对付。项羽有盖世才华和绝代军功,他的权威无可置疑,但是他在关键时刻永远庇护自家人,不肯放权于他人,导致阵营中,有能力的外姓人越来越多的离开了他。陈平的大价钱,应该是花在了在项氏家族与外姓将领两大阵营的摩擦之中(否则如史书上说的,根本花不了什么钱)。
最终,在陈平的秘密运作之下,项伯和范增的矛盾日益尖锐,相互攻击,项羽又渐渐削减范增的权力。心灰意冷的范增终于死了心,我都这么大岁数了,你还跟我来这个!我不伺候了!辞职走人了。
通过上述分析,陈平能够顺利实现他的离间计,成功的根源还是在于西楚内部的政治阵营不团结,而久居楚营的陈平不光对这一切知根知底,还能洞察人性,从而利用人性的弱点见缝插针、一举见效!
05、题外话
之所以花了这么多的笔墨把陈平的经历介绍得那么详细,其实是想表述几个观念:
1、我们永远要相信,一项工作,有些人他就是比我们更适合干。这没什么道理可言的,天赋也好,运气也罢,这是就是现实。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不要相信“人家可以,我也绝对可以”的鸡汤,也不要相信“人定胜天”的神话。
2、再锋利的刀,也只有用对地方才能发挥价值!比如我把一篇自认为很好的文章推荐给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我相信他只会认为我在胡扯。把正确的人用在正确地方,才能事半功倍地发挥价值。
3、我们的固定思维只能看待固定的人和事。我们不能要求变化的人和事主动来满足自己的思维。这方面项羽就不如刘邦,项羽不容许陈平犯错,但是刘邦却可以容忍陈平身上的污点。因为他们看陈平的眼光和角度是不一样的。
然后,中间对于成本逻辑的分析是希望大家都能走出一种固定的逻辑误区,陈平的离间计的价值不在于教我们如何去阴损毒辣,而在于提供我们一个低成本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后,关于离间计的过程,是希望读者朋友看待历史问题,要想到“逻辑自洽”这个词,要深刻,要严谨,历史和生活都不会永远给我们呈现真实的一面,真相需要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只有符合人性、逻辑、常理的事物才最有可能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