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堕落到要推广阅读?
如今的社会,“读书”似乎成为了一件“时髦”的事。无论什么单位,大到国家宣传机关,包括央视、地方电视台,小到一家公司、一个学校的班级,都喜欢举办一些与“读书”相关的活动。
这些活动无疑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事情总是要反过来看,我们在大力推广阅读的背后,是我们的不阅读的不足,是整个社会对于知识渴望的缺失。
白岩松
书本的价值
“书”是阅读的最强大载体,是我们系统获取知识最有效的工具。先秦时期,我们使用竹简来记载文字,现在已经发现最早的竹简,是2400多年前的曾侯乙墓,而实际使用的年份,肯定是远远早于这个年代的。在西方,羊皮也曾被广泛用于书写。
但是,无论竹简还是羊皮,都非常笨重和昂贵,只能让社会上的少部分人,真正掌握到珍贵的“知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阅读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侈。
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技术的普及,为普通大众获取知识大开方便之门,这就是纸张和印刷术。
前者大大降低了阅读的成本和便捷性,后者则为大规模的文化推广提供了技术基础。于是,一大批热爱读书的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
造纸术
在他们的眼里,读书是充满乐趣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以至于读书都“上瘾”了:“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
写诗的人,虽然早已经故去,但透过他们留下的文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纯真的执着。古代的中国,无疑是人文荟萃、沐浴着汉俗儒风的文明古国。
当四百多年前,一个西班牙人来到大明帝国时,他这样形容他的所见所闻:“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孕育出独特的教育体系。这个国家的图书十分丰富,受到文化的熏陶,中国人富于文明和教养。”
印刷术
现实的尴尬
曾经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现代社会之中却遇到了尴尬。根据一项调研显示,中国人的年平均读书量仅为4.39本,相比排在前列的国家,差距已经非常明显。
排名世界第一的以色列,人均高达64本,足足是中国的15倍!近邻日本达到惊人的40本,也排在世界前列;北欧国家平均能达到24本,即使是韩国,也是我们的2倍左右。虽然抽样调查,却也反映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我们的国民,正变得越来越不爱阅读。
日本战后著名的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写过一本《低智商社会》的书,对日本社会的堕落提出警示,其中也有涉及中国的描写,形容中国社会也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在中国旅游时,看到满大街的按摩店,由此推断中国的发展“注定没有希望”。
《低智商社会》
姑且不论这样的推断是否正确,国人对书籍兴趣每况愈下,这是有目共睹的。大量的明星、网红占据了媒体的头条,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人们认识的名牌,比知道的先贤名士还多;
娱乐八卦、小道消息占据了茶余饭后的全部话题;闲暇时光,我们宁肯选择购物消费、玩玩游戏,也不愿静下心来看看书……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曾经挚爱的阅读、我们信仰的文化与知识,变得不再有吸引力?
图书馆正在阅览的人们
被遗忘的阅读
有一种力量,将社会打散得七零八落,也对我们原本的意识形态构成了冲击和挑战。这就是社会学上关于“碎片化”的概念。这种观点,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在社会传播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正是碎片化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久而久之,改变了我们的行为习惯。在这种趋势之下,单一的传媒模式被打破。传统的纸质媒介,在历史上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如今却不再那么吃香。
在古代,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有限,几乎只有书本。近现代以来,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媒介兴起,走进千家万户,几乎成了家庭的标配。
电视机
互联网的兴起,更加速了这一进程。小巧、快捷、便利的移动端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新宠。根据《人民日报》发动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参与观众,将网络作为首要的获取信息的手段,超过了其他所有媒介的总和。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变得紧凑,很多阅读者倾向于更有效率的阅读方式。抖音、快手等APP,主要就是向用户推送十秒左右的小视频,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因此大受欢迎。
阅读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有近四成的人更为关注文章的标题,并以此作为是否继续阅读的评判标准,这就为标题党的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
书籍一般介绍的是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动辄几十万字,要能潜心读下去,的确需要时间和耐力的投入。相对于专业化包装的视频、图文,文字的吸引力相比低了很多。因此在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埋头刷手机的,却见不到一个抱着书本“躬耕苦读”的人了。
时代的悲哀
倘若这样一种态势肆无忌惮地发展下去,结局无疑是悲剧式的。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不禁哀叹: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已经堕落到要去推广阅读。
他认为,对于人的身体而言,不吃饭就肯定活不下去;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精神如果不读书,也注定是无法存续的。
不阅读的社会,一定是短视的。现实的利欲填满了我们的脑海,“不做无用之事”似乎成了我们每一个国人信奉的真理。只有看到了背后巨大的利益,我们才愿意去付出。而像读书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就只能靠边站了。
殊不知,数千年前的哲人孔老夫子,已然看透了这一切。“圣人无功故能成其功,圣人无欲故能成其有”,只有摒弃了利益心,放下了欲望和杂念,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白岩松
成功其实并不应该是我们的唯一目标,而应该是努力的副产品。不经意间,你已然功成名就、扬名立万,一切获得才会显得那么轻松随意。
不阅读的社会,注定缺乏耐心。“十年寒窗无人问”,读书人总要学会耐住寂寞,去坐足冷板凳。只有静下心来,才能认真得去思考、有效得去积累。享受了这种灵魂的寂寞,是体会 “一举成名天下知”那种成功喜悦的必备前提。
可悲的是,整个社会都变得缺乏耐心,越来越浮躁。“成功学”受到大家的追捧,“快速致富”、“一夜成名”,不知道让多少人如痴如醉。每个人都相信有捷径,都试图花最少的力气、最短的时间,去获得最大的利润。
白岩松
曾经会为了读书如痴如醉、茶饭不思,而如今却只会刷刷抖音、微博来消磨时光,连稍长一点的文章都没有耐心读完,更不可遑论一本厚厚的书籍。没有耐心的人,脸上写满世俗与功利,让人觉得面目可憎。
不阅读的社会,注定缺乏智慧。有人或许会说,我不阅读,但我依然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知识。
殊不知,所谓的“其他渠道”,已经被精明的商人、无所不能的算法工程师,结合大数据的分析给“绑架”了。你以为你是在获取知识,其实是在吸食着精神的鸦片,让你欲罢不能。
碎片化的信息也让你丧失了整体思考的能力,很容易就被“带了节奏”。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样,不能洞察事情的全部,更不可能去独立、深入思考。
然而这就是我们的时代,你喜欢也好,厌恶也罢,他就摆在我们面前,是社会和个人共同推波助澜的结果,是一场属于互联网时代的狂欢。
白岩松
重拾书本
曾经走过的一些弯路,让我们经历过疯狂或者悲伤,但幸运的是,一切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亦有做出选择的权利。抛弃功利与浮躁,来一次纯粹的阅读,不去考虑结果,单就享受这个过程中的放松与快乐。
放下手机,让我们感受文字之美。小视频里虽然有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但却与文字的美大相径庭。
文字是我们经过千年积淀下来的艺术品,乍看起来不会那么夺人眼球,但仔细玩味却妙趣横生,让人欲罢不能。
白岩松
透过文字,我们读诗,仿佛与古人进行一次灵魂的深度交流,是一次灵魂的深华。这些体验,是快餐式的互联网,所不能给予我们的。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通过读书,我们获取了知识,学会了整体思考的能力,将“碎片”的知识重新组装起来。拿起书本,体味其中的从容,宠辱不惊。
形容一个人的气质,常常会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常读书的人,无论胸襟、眼界、气度,都会超越常人,这正是书本给予我们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