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学学别的孩子!”:想要孩子优秀,请先接受他的不同

精读妈说:每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都应该被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保护,那样孩子才会自信爆棚,知道自己多么值得珍惜。

作者:慢热的喜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偶然间看到皮克斯的动画短片《飘》,短片讲述了一位父亲发现了自己的孩子竟然有在空中飘浮的能力。

但是父亲担心被别人评头论足,从此以后便不敢带孩子出门,并禁止他在空中飘浮,还大声当众训斥孩子的“不正常”。

在看到孩子被训斥后流下眼泪封闭自己的样子,父亲这才幡然醒悟,决定接受孩子的与众不同,放手让他在空中快乐自由地飘浮。

短短几分钟的一个动画,却让我陷入沉思,现实中这样的父母其实不在少数,他们希望孩子变得优秀,变得出众,却又总是以自己和大众的标准来评判和禁锢孩子的天赋异禀。

殊不知,尊重孩子的不同,是父母的必修课。

接受孩子的不同,孩子才会自信

电影《奇迹男孩》中,主人公奥吉是一个很“特别”的男孩。

由于染色体缺陷,他一生下来,就有严重的腭裂和面部凹陷,他的脸上布满疤痕,眼角向下耷拉着,耳朵也没有发育完全,连医生和护士都被吓坏了。

走在大街上,所有人都朝他投来惊恐和嫌弃的目光,路上遇到一个女人,只是看了他一眼,就吓到失声尖叫。

奥吉因此很沮丧并且很自卑,所以即便是在闷热难耐的夏天,他也总是戴着一只宇航员头盔,遮住自己的脸。

七岁的时候,奥吉鼓起勇气,决定进入学校上学。

但是奥吉太与众不同了,想要融入集体,对他来说并不容易。

学校里有个男孩叫朱利安,他总是喜欢抓住一切机会羞辱奥吉。

初次见面,他十分冒犯的问道:“喂,你的脸怎么回事,被火烧了吗?”

不仅如此,他还给奥吉取了个难听的绰号叫半兽人,并且煽动身边的孩子们一起孤立和嘲笑他。

在学校经历的诸多不愉快,让奥吉一度很自闭,但好在奥吉的父母都全心全意地爱着他,尊重他的意见,支持他的决定。

还有奥吉的姐姐维娅,从不允许有人说自己的弟弟难看,奥吉出生前,她曾默默祈祷,希望弟弟聪明又可爱。后来,奥吉天生面部畸形,姐姐自责了很久,

她认为,一定是自己当初许愿的时候,漏掉了健康,才使得奥吉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一直一来,姐姐都像个大人一样,把奥吉护在身后。

在便利店,男孩子们对着奥吉发出惊叫,她会狠狠瞪他们,然后拉着奥吉回家;领居家的孩子嘲笑奥吉,她会不顾一切,跟他们打作一团。

他们总是默默围绕在奥吉身边,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保护他,爱他。

也正是父母和姐姐对奥吉无条件的爱,慢慢地让奥吉卸下自闭的壳,他开始愿意接受自己,也慢慢有了自信,他原谅了曾经孤立嘲笑他的恶意,并选择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并不是每一颗种子都是橡实,可以长成高大的橡树。

每个与众不同的孩子,都应该被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保护,那样孩子才会自信爆棚,知道自己多么值得珍惜。

像陶行知说的那样: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同感和成就感,孩子也不例外。

唯有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为阳光,才能让孩子像树苗一样,健康的成长。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有人问:“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尊重,理解,鼓励,也有人说是引导,规矩,塑造,还有人说是约束,管教…

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小姐张梓琳给出她的答案:给孩子充分的爱和充分的自由。

她说,当孩子说不想吃饭了,就可以立马不用吃了,她不会劝,也不会强迫孩子继续吃饭。

她说: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应该让孩子慢慢成长。

和张梓琳一样,不约束孩子的家长还有李雪琴的妈妈。

“我妈妈是一个很可爱很可爱的小姑娘。”

李雪琴这样形容她的妈妈贾女士,她跟所有人都这么说。

作为妈妈,贾女士也挺不一样的,她几乎从没有约束过孩子。

李雪琴走红之后,大家都问她你考上北大了,父母是怎么教育你的?但要让她如实回答,或许答案会让人诧异,妈妈的教育就是“随便玩”,上网,随便,出去玩,随便。

想干什么干什么,没有强迫,没有约束。

李雪琴的脚踝处有一个纹身,一个大大的加粗的“freedom”,刚上大一的时候,李雪琴跟妈妈聊起有个朋友纹身了,还挺好看,妈妈斥资100块,鼓动她在铁岭纹了“freedom”。

正是妈妈的这种放养反而让天生敏感的李雪琴生出了一种自主学习的劲头,“都不好意思不学习,感觉不考第一都对不起父母对自己的纵容。”

逢年过节,大家族的人聚在一起,总有长辈会对李雪琴提出一些期许,这时候,妈妈会说,我姑娘现在这样挺好的,不用非得变成那样。

李雪琴很多好朋友都认识她妈妈,也都很喜欢她,几乎每位朋友都形容她“像个少女。”

就连和朋友们在一起时,也完全不用拘束,没有代沟,敞开喝,敞开聊,聊什么话题都可以。

我们总是喜欢给孩子提这样那样的要求和条条框框,我们希望通过约束和控制,来使得孩子优秀,我们希望孩子出众,却又以自我的标准来批判和禁锢孩子。

但有一点我们好像遗忘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投奔父母而来,但不是父母个人的私有财产。

纪伯伦在书中写道:“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一个屈从的孩子,并不会成长成一个真正的人。

孩子是鲜活的生命,是独立的人,是他们自己,同样拥有丰富的感情。

想要孩子优秀,请先接受他的不同

印度有一部电影叫《神秘巨星》。

主角伊西娅,一个看似普通实则有点不讨喜的女孩,她不像其他同学一样,是老师眼里名副其实的学困生。

蛮横的父亲希望她和正常女孩子一样,用功读书,然后嫁个好人家。

但是伊西娅热爱唱歌,做梦都想要成为一名巨星。

现实并不如意,父亲策划着全家移民沙特阿拉伯,并安排伊西娅移民后嫁给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好在伊西娅的母亲看到她身上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妈妈卖掉了自己的金项链给她买了一台电脑,还偷拿父亲的钱包给孩子买了一把吉他。

在妈妈的启发下,伊西娅穿上罩袍蒙上脸,录制了弹唱的视频发到网络上,没想到却一炮而红,成为了争相报道的“神秘巨星”,就连著名的音乐制作人也希望可以跟她合作。

在朋友的帮助下,伊西娅独自前往孟买录制歌曲并发行,名声大噪,梦想就在眼前,但父亲却下令全家移民。

伊西娅不得不放弃梦想,听从父亲的安排。

在机场因为行李超载,父亲强迫女儿扔掉吉他,母亲求情希望能带女儿的吉他上飞机,父亲却讽刺道:“这不是吉他,这是垃圾,和你脑袋一样废!”

从不反抗的母亲回怼父亲:

“那不只是一把吉他,那是伊西娅的梦想!没有梦想,一切都没有意义!做梦是最基本的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做梦!”

母亲是一位传统女性,在家里没有话语权,面对父亲的家暴也是逆来顺受,但却力排众议坚持生下女儿伊西娅。

是她看到了女儿身上与众不同的光,她没有选择压抑孩子,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女儿勇敢追梦。

电影最后伊西娅说:“有一些人,是不允许有梦想的,做梦的那份自由,是妈妈给我的。

妈妈她不是傻子,她是一个天才,她不是胆小鬼,她是一个战士,她不是孩子气,她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她才是真正的神秘巨星。”

教育家尹建莉说:“一个在自由和肯定中长大的孩子,他从生活环境中获得了解放和自信。

他内在的生命力量良好生长,使他有力量把握自己,获得了支配自己的自由。这样的孩子恰恰表现出自觉——让自己和生活环境达成一种和解或和谐。”

像作家周国平说的那样:与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

这世上,有一种教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其实,还有另一种教养——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

要想孩子优秀,请先接受他的不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