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键:概述
1.卤键的形成
从电子给体位点(路易斯碱)到卤素原子(受体位点,路易斯酸)发生电子密度转移,从而导致范德华体积的相互交叉。这些非共价相互作用的某些特征取决于相互作用体的性质,例如所涉及的原子之间特定吸引力的相对作用(例如静电效应,极化,电荷转移)。
实际上,I2的一个或两个碘原子作为电子受体,随电子给体种类的强度而变,从而导致所形成的共晶体的超分子结构发生巨大差异。在某些,I2可以起两性物质的用,一个碘原子充当电子受体,另一个充当电子供体。
卤键描述了共价结合的卤素原子(X)和路易斯碱(A)之间的定向相互作用。卤素原子通常键合至碳或另一卤素。卤素原子本身可以作为卤素卤素相互作用中的路易斯碱。
氟原子和全氟残基具有强电负性,因此,全氟化碳(PFC)卤化物中卤素原子的电子接受能力肯定高于相应的碳氢化合物(HC)卤化物。从表面上看,三甲胺与碘甲烷的反应始于氮孤对在SN2型反应中从与碘原子相反的一侧进攻。相比之下,三甲胺通过嗜盐机制(即SN2攻击部分带正电的卤素)或SRN1序列与碘三氟甲烷反应;在两种情况下,反应的开始都以氮孤对的进入为标志——在碘原子上与碳原子相反的一侧。
2.卤键的性质
对于碳原子相连的卤素-卤素相互作用,可以出现两种情况:Ⅰ和Ⅱ,其中根据夹角的不同,Ⅰ型具有相似的θ1和θ2,而Ⅱ型则呈现包含卤键受体的θ1接近正交(90°),卤键供体的θ2接近180°。对于路易斯碱A,出现了一种C-X···A卤键,这种卤键的最典型特征就是:C-X···A夹角呈现180°。
虽然出现了一些早期的争论,但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卤键的形成基本上是由电荷相互作用控制的。在晶体结构中的距离测量表明,从统计上看,对于CXA型卤键,卤素的范德华半径不是由一个数据决定的,而是两个,类似于一个椭球体。在赤道上电子云密度最大,而在轴向的电荷密度衰减较快,称为σ-hole(如下图)。因此,呈现轴向的范德华半径较短,径向半径较大。下图中红色表明富电子区域,蓝色则表示缺电子区域。
通常情况下,只有双结合的结构才能够形成稳定的晶体结构,用于观测卤键。例如下面的4,4'-联吡啶及二卤代全氟芳烃。
3.氢键和卤键
氢键和卤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仅仅是名称方面。因此这就需要对卤键的键能进行测定。Aakeröy报告了结晶实验,异烟酰胺面对作为XB供体的I2或p-C6F4I2,或与吡啶和苯并咪唑部分同时面对的各种卤代肟的对位XB受体,实验已经表明,XB(卤键)可以与HB(氢键)在相同的结构中共存,而卤素键的相互作用也能够与较弱的C-H···O、C-H···N氢键竞争。
在蛋白质分子中复合的4,5,6,7-四溴苯并三唑:
由于电性的要求,卤键采取完全不同于氢键的结合位点,例如在多肽链中,氢键倾向于平面内的结合,卤键则呈现面外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