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一体两用的汉字

简化汉字之后,一体两用,一体多用的字,显得非常丰富。一个字形,承担了好几个字的读音和意义,字际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在共时平面上,一个字形遮蔽了很多事实,使得字义变得扑朔迷离。如果从历史汉字学的角度去梳理,就会发现字义引申的脉络,字义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清晰一些。这样的字很多,比如干,这个字除了代表它自己之外,还代表了幹、乾、榦等字,干就成了一个多音多义字,这个字形在《新华字典》中,总共有18个义项。义项之间互相没有联系,如果只在一个汉字平面看,就会很迷惑。愿字也是这样。愿在《新华字典》中有4个义项,1.乐意;2.希望;3.迷信的人对神佛许下的酬谢;4.恭谨。另外,《新华字典》在“愿”的字头旁边加了(願),这就说明,这个字代表了两个字形。

愿,在古代汉语中是恭谨的意思,《说文解字》:愿,谨也。《尚书·皋陶谟》:“愿而恭,乱而敬。”就是老实而严肃,有治才而又恭敬(这里乱是治的意思)。《论语·泰伯》:“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愿是顺从,就是老实,本分的意思。这在历代统治者眼里,都是非常美好的德行,不反抗,驯顺,服从,规矩,不惹是生非。《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愿,吾爱之,不吾叛也。”《后汉书·刘宠传》:“山民愿朴”,都是表示顺从。柳宗元的《童区寄传》:“大府召视儿,幼愿耳。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与衣裳,吏护还之乡。”这里的“幼愿耳”,就是年幼老实的样子,所以刺史才感到惊奇,要留在身边工作。《荀子·王霸》篇中,“无国而不有贤士,无国而不有罢士;无国而不有愿民,无国而不有悍民。”“愿”与“悍”相对,是一种顺民的美德。

但是,愿字构成的一个词“乡愿”是个彻底的贬义词,《论语·阳货》:“乡愿者,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对孔子的意思进行了阐发:“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万子曰:一乡皆称愿人焉,无所往而不为愿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乡愿,恐其乱德也。”孟子对孔子的“德之贼”作了一个解释,是通过一段对话来解释的。孟子说,曲意逢迎媚俗与世界的人,就是乡愿。万子就问他,整个乡里都认为这个人是个好人,他自己也表现为好人的样子,为什么孔子说这种人是'德之贼’呢?孟子说:这种人没有缺点,指责他,责骂他,都找不到什么错误和问题,他只是同流合污,为人好像是忠厚老实,行为好像是方正廉洁,大家都很喜欢他,他自己也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但是与尧舜之道是背离的,所以说是“德之贼”。孔子曾经讲过,厌恶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讨厌狗尾巴草,是担心它祸害禾苗;讨厌不正当的才智,是担心他把道义搞乱了;讨厌夸夸其谈,是怕把信义搞乱了……讨厌好好先生,是怕把道德搞乱了。其实想来也确实有道理,生活中有一些老好人,谁也不得罪,不担当,不作为,确实是带坏了一个地方的风气。

愿字意义的两面性,其实也是道德的阶级性特点决定的,一个阶级觉得好,对立的阶级可能就会觉得很糟糕,这种顺民,在改革者看来,自然就是变革的阻力。

而愿在现代汉字中,代表的另外一个“願”,从頁,本义是大头。但是这个意义在文献中未见使用,文献中,愿字在上古汉语中,表示羡慕,如《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曾西之所不为,而子为我願之乎”,这里“願”就是羡慕的意思,“而子为我願之乎”就是你以为我羡慕他吗;对别人是羡慕,对自己就是美好的想法,愿望,心愿,祝愿,希望发生,但是还没有发生,如:《卖炭翁》:“心忧炭贱願天寒”,《公输》:“願借子杀之”,《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等。就是在这些意义的基础上,才有了现代汉语中的希望、乐意、许愿等义项。

可见,愿作为一个一体两用的字,其《新华字典》中的四个义项,前面三个是願字本来承担的意义,只有后面的一个是愿的意义。在学习中,尤其是古代汉语的学习中,需要澄清这些字形代表的意义,便于学生掌握。

(0)

相关推荐